农耕气息浓郁的凉山巴洞古镇

地名由来与概况

 巴洞原名“太平村”,始建于明末,因场南半里有“太平桥”得名,清初改为“把硐”,“巴山有洞,古名太平,狮子摇铃,把守硐门”。描述的是进巴洞之前要经过一个两山夹峙如门的地方,犹如巴洞的门户,东是麻柿堡的山,西是溜沙坡的山,斜横在门前的还有一座狮子山,如狮雄踞于外,人以“金狮把洞”相传。清末至民国,始称“巴洞”。

农耕气息浓郁的凉山巴洞古镇

1956年巴洞田坝里的文艺表演(德昌县档案馆提供)

2015年9月,省政府同意批准德昌县撤乡设镇中,巴洞乡设立为巴洞镇。巴洞镇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中部偏西南,距县城12.5公里。辖区幅员面积113平方公里。辖先锋、红旗、前进、松柏、团结5个村,42个社,2016年总人口9640人,汉、彝、傈僳族等多名族杂居。2016年人均纯收入13256元,耕地面积12390亩,农作物种植面积25290亩。

古镇历史

巴洞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居住,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邛人也在这里呆过。唐宋年间很长时间又是地方政权南昭和大理的属地。元末旧将月鲁帖木耳叛乱,大量明军进入德昌平叛,之后军屯。巴洞人先辈有一些人是明军后人,但更多的是清代移民。

农耕气息浓郁的凉山巴洞古镇

2018年8月的巴洞

农耕气息浓郁的凉山巴洞古镇

2017年的巴洞

据载,清代中期至民间初年,巴洞场比较繁荣,场内拥众多商铺和6家有一定影响的旅食店,另外还有17家绸缎、布料、山货、药材、缫丝、火炮、红纸坊、染房、面馆、铁匠等店铺。巴洞场后有槽房几十家,造纸业极为发达。每逢场期,行商、摊贩云集,大批土特产品外运。待到虫会、蜡会期间,市场更加的热闹。

农耕气息浓郁的凉山巴洞古镇

街上(2018年8月)

目前全镇共有200余家商铺,巴洞遇上逢双的集日,街上是熙熙攘攘的赶集人,买卖声不绝于耳。每年正月十五的草坝场赶集更是热闹非凡。

巴洞原来在街上还有一座魁楼,有的老人曾见过,他们说:“大小与县城的钟鼓楼差不多,但更好看。”

清代大量移民进入凉山,各地移民自筹资金建省庙,由此形成了众多庙宇。

全镇以汉族为主,也有不少的彝族,此外还有一个彝族和傈僳族聚居的团结村,该村人口2400多人。

文化气息浓郁

巴洞是德昌县乡镇中文化气息最浓的地方。上世纪七十年代街上还有许多人在唱川戏,茶馆里还有不少老人述说历史。

农耕气息浓郁的凉山巴洞古镇

民族风情浓(2005年)

德昌县档案馆珍藏有一张1956年拍摄的德昌县巴洞的老照片,反映巴洞乡场外稻田里,巴洞妇女用文艺带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妇女“半边天”作用。

 传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军师钱江领兵从会东来到巴洞驻扎下来,看见巴洞有很多良田美池,桑竹桃林,还有古庙鱼洞寺的钟声,觉得像个桃园地,作诗词记之。

时代特色的农耕

巴洞镇所在的坝子海拔约1500米,农耕历史悠久,一年一度的农耕“草坝场”已经非常有名。穿境的茨达河蜿蜒而过,即将竣工的和平水库又将推动巴洞农业的巨大发展。

农耕气息浓郁的凉山巴洞古镇

热闹非凡的草坝场(2016年)

巴洞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效果显著。落户巴洞的供港果蔬示范种植基地已经初具规模。

农耕气息浓郁的凉山巴洞古镇

巴洞新石器时代古人留下的文物(2007年)

2018年8月22日,巴洞镇党委书记尹辉介绍:“我们大力挖掘‘草坝场’农耕传统文化,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旅游,以形成旅游业和农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宋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