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长”不只是一款游戏

最近,两个80后组成的团队将“中国式家长”做成了一款独立游戏。虽然游戏还未正式发售,但已点燃不少网友吐槽自己家长的欲望。在这款游戏的评论区,所有评论都是玩家在讲自己与家长之间的故事。

“中国式家长”不只是一款游戏

游戏截图

何谓“中国式家长”?百度百科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中国的大部分家长都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而在教育过程中又存在过分溺爱、心灵施暴等特点。如同一枚硬币有着完全不同的两面,“爱孩子却不懂得如何去爱”,“中国式家长”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综合体。

2017年,汇丰银行发布的全球教育支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父母是受访地区中最愿意为子女教育作出牺牲的。82%的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作出牺牲的准备,超过30%的家长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超过70%的父母担心没有为子女做到最好。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把子女培养成才,家长们倾尽所有,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的家长甚至辞职全程陪读。然而,父母掏心掏肺的付出,却往往换不来子女的理解,还会遭到抵触,滋生孩子的叛逆行为。

“中国式家长”不只是一款游戏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之道与放风筝一样。孩子是风筝,父母是掌握风筝线的人。用力不足,失控的风筝就会漫无目的;用力过猛,则会束缚风筝飞翔的高度,甚至将线拉断,风筝跌落下来。然而,许多家长并不懂得松紧适度的道理,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为子女规划好成长的路径,一厢情愿地想让孩子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希望孩子能完成自己未达成的心愿。但是,孩子并非父母生命的简单重复,作为全新的、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当家长的意图、行为不被孩子理解和接受时,“中国式家长”的口头禅就是“我这是为你好”。家长的出发点当然是为孩子好,不过有时好心也会办坏事,结果未必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和适合孩子的。

“中国式家长”不只是一款游戏

立场决定角度,角色决定思维。我们小时候曾抱怨父母管得太宽、不理解自己,但当我们为人父母时,又往往不知不觉重复长辈的老路,就像当年长辈管教自己一样去教育下一代。“中国式家长”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能给人们提供一次角色换位,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家长通过游戏,再经历过一遍成长历程,更能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谨慎地决定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也能更加理解父母和现实社会,体谅父母的用心良苦。

“中国式家长”不只是一款游戏

有问题找呼市学习帮(hushixxb)

【专注教育事业,分享教育经验,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只说有用话,只做有帮助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