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凡歷史典故人物畫的人文內涵,來源於其大量的閱讀。他年輕時便嗜書成性,繪畫之餘,全身心撲
在讀書上。他日常生活省吃儉用,卻不惜重金大批量購書,常常是一谷籮、一谷籮讓人購來挑到畫室夜讀至晨。所讀之書,既有諸如《曾國藩家書》等做人明理類,也有《隨園詩話》等藝術修養類;既有《聊齋》《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文學名著類,也有《畫鑑》《山水訣》《筆法記》《語畫錄》等古代畫論類。
作為人物畫家,王大凡還非常重視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如他的《風塵三俠》、《秉燭達旦》、《岳母刺字》、《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等作品的表現形式,都是根據內容的需要而深化的。“就形式的角度看是內容的外觀,就內容的角度看,是形式的內涵。”王大凡此時已對形式美開始進行探索和研究,他深知對形式美的理解和把握,是藝術家成功的奧秘,也是傳世作品的先決條件。
縱觀王大凡一生的創作,其瓷藝“文人畫”的風格和追求,都是以“雅俗共賞”貫穿。“珠山八友”中的十位畫家,除王琦屬大寫意外,其他是兼工帶寫、婉約內斂的小寫意,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和審美理念,其實質就是“雅俗共賞”。王大凡的《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粉彩瓷盤,就是較為典型的例子。他用斧劈法突出了金山的一角,遠景是隱約可見的逶迤山崗,近景是梁紅玉所指揮的只露出船頭的戰船,船身、船尾都讓山峰擋住了。那戰船盤旋蕩起了波瀾的近水和平靜如鏡的遠湖,形成動與靜的鮮明對照,旨在突出戰爭場景的遼闊、宏大,從有限的畫面之中傳遞出無限的信息,在畫意、畫蘊、畫境諸方面,作出了可貴的探索。歷史典故人物畫,堪稱人物畫家王大凡藝術生涯的一大亮點。
20世紀40年代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週年,是王大凡陶瓷藝術的鼎盛時期。此時的王大凡在各種藝術思潮的激盪下,對新時代的藝術充滿了憧憬,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情創作了《駿馬獻給總司令》《面壁十年》《大禹治水》《闖王進京》《卓文君》《松下聽琴圖》《新八仙》《竹林七賢》等力作。
王大凡的作品,無論是大件還是小件,可以說都充滿了“文人畫”的意趣美、意境美和形式美。小件作品統籌兼顧,以少勝多;大件作品縱橫捭闔、運籌帷幄。他筆下的仙釋人物,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而是充滿著人性、人情味、有血有肉的人;他筆下的歷史人物,或疾惡如仇,或正氣凜然,或幽默詼諧,或聰明睿智。如《竹林七賢》人物風格各異,內在精神氣質和藝術內涵各具特點,強調了“畫”的審美意趣,並把這種“意趣”擴大到畫外,提高了它的文化品格。他的《新八仙》前後呼應,首尾相諧。八塊瓷板,可獨立成篇,又可拼在一起構成一幅完整統一的畫面。
面對新的時代,王大凡的心裡充盈著雨過天晴般的豁達,以一種開拓的進取精神,去譜寫崇高壯美的生命之歌,令《面壁十年》《卓文君》《大禹治水》《闖王進京》化作筆底的波瀾,訴說他對新時代的感受,讓人領悟到作者在追求一種靜穆之美,一種至高的藝術境界。
王大凡早年的人物畫多是富貴壽考、伏虎羅漢、八仙圖等,晚年的人物畫以木蘭從軍、聞雞起舞、岳母刺字等內容為多,注重作品的時代性。模仿品以其20世紀30、40年代的人物畫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從王氏人物畫筆墨特點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是用筆用線遒勁,似傳統線描法中的高古遊絲描、鐵線描一類,多是中鋒用筆,樸拙、厚實、圓潤,章法別緻,有裝飾味,這是王大凡與王琦側鋒用筆畫人物畫的最大區別。而模仿品勾線難學其骨,少圓潤勁拔之韻味,有的中、側鋒並用,不得要領。
二是人物臉部刻畫細膩,講究明暗變化,有西畫中的素描關係和光影變化,暈染手法獨特,立體感強。王氏畫仕女以“丹鳳眼”、“櫻桃嘴”冠之,特點鮮明,並形成一種慣用的程式。
三是人物畫背景多勾描蔥鬱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青翠,草綠、翠綠、深綠幾個層次明顯,筆法一絲不苟。 從王氏作品設色來看:一是畫面絢麗照人,光彩豔發,畫場面大、人物多的作品,總是根據主題需要,主角多用鮮豔奪目的色料(如胭脂紅、西赤等),次要人物一般以赭、黃、藍色陪襯;二是填色較厚實,人物畫在雙勾白描稿的基礎上,多用濃重、深沉、豔麗的色彩,作多層次的渲染,注重明暗層次和冷暖變化,有傳統工筆重彩的藝術效果。模仿品設色染色平板,厚重之中少陰陽層次變化,色調過渡生硬,少潤澤之感。
另外,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畫法,不用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將色料填繪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綠之類料色,簡化工藝,畫意更濃。
王大凡書法以行書為佳,俊逸秀美,平淡見精妙,精審且遒麗。題款時多是在詩文後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見落款為:“黟山大凡王堃作於希平草廬”、“黟山樵子大凡寫於昌江之希平草廬”、“黟山大凡王堃畫於昌江”、“黟山王大凡畫”、“希平居士昌江客次”、“王堃畫”等。
常見印款為:“大凡”、“王堃”、“王大凡作”等篆款。底款為“希平草廬”。
探討諮詢詳細情況以及作品出手都可以給小編留言哦
閱讀更多 一條古道走到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