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山川網:城市,“城”與“市”的組合詞。“城”主要是為了防衛,並且用城牆等圍起來的地域;“市”則是指進行交易的場所,“日中為市”。這兩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態,嚴格地說,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城市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或者至少是之一。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決定性差異,自原始人類掌握實用工具開始。但人類文明全面進入快車道,以近乎一日千里的方式突飛猛進,卻與城市這一產物的誕生關係重大。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誌,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這個道理其實很容易理解,最原始的人類需要打獵為生,那麼小的動物或許一個人還搞的定,但是面臨大型動物時一個人的力量就顯得勢單力薄,力不從心。

此時,人們發現群體生活的必要性。事實上,在春秋戰國甚至更早期的奴隸制時代,城市甚至無限趨近於現在“國家”的意味。因為人口稀少,不可能產生如當下這般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城市連接著城市,生活區連接著生活區。一個國家能夠擁有一個較大型的城市,就已經是非常不易的事情。

因農業而產生了農村,這是較為初級的人類聚合生活方式。但是人類的生存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不可能因為自身創造的產品實現完全自給自足,所以人們之間需要交換和貿易。於是,市這個產物就必須誕生。而有了市,如何防止產品和財物不被其他圖謀不軌者掠奪呢?自然就要築城。

築城之後,人們需要安居樂業,需要更多的豐富娛樂,於是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方才逐一誕生。城市的生活愉悅吸引了源源不斷的人口流入,而不斷流入的人口又不斷創造了新的商業需求,繼而繼續讓城市經濟持續發展,城市的面積不斷擴張。

所以當我們動輒討論決定人類命運的三大產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時,我們會發現工業和服務業與城市之間存在必然關係。其實就連農業所創造的產品,依舊需要運抵城市,才能實現其價值的變現。原因無他,大量的人口,尤其是有消費能力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裡。

不同於古代,現代的中國有近三百座地級市,留給十四億中國人選擇的餘地變得空前豐富。沒得選自然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選項太多對於部分人而言同樣是一件愉悅不到哪裡去的事情。於是問題隨之發生——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因素非常之多,而且因人而異。那麼接下來我講到的,更多是站在我個人的角度,供大家做權衡時的判斷(以下因素不分先後)。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經濟增長

經濟往往是在我們討論一座城市時,最先、也最容易引發我們關注的因素。為什麼呢?因為經濟是可以被數據化的。很多感性的權重和因素,完全可以A說A有理,B說B有理,到最後稀裡糊塗毫無結果。但是諸如GDP數據、可支配收入、財政收入、稅收收入、上市企業數量等等關於一城一地經濟的增長數據,都是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

城市的成長階段和人的成長階段一樣,有初生期,有成長期,有成熟期,有衰退期。好的選擇方式,無疑就是將自身人生的所處階段,放在和城市相匹配的位置。當你風華正茂,青春年少的時候,我實在不認為你能在一座垂垂老矣的縣城鄉鎮裡燃燒出什麼火花。而人到暮年,選擇一處宜居僻靜的小城,卻有是一件美事。

只有符合自己人生階段和家庭背景的城市選擇,才是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人口數據

城市的經濟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是從人身上來的。為了更好的方便大家理解這件事兒,我不妨舉一個不是特別現實,但是特別有參考意義的案例:現在的中國西部地區經濟,比如青海、甘肅這些地方,眾所周知經濟落後。現在如果國家通過強制手段從內陸遷移一億人口過去,並且不允許他們離開。十年之後、二十年後,這個地方的經濟會是怎樣的情況呢?

其實這個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在中國的封建時代,比如明朝、清朝,都曾出現過國家以強制性的手段遷移人口補充新開闢疆土或因戰亂而人口銳減的地區。那麼這些地區在現在看來,經濟都已經是相對不錯的了。原因何在?因為只要有了人,也就有了需求,繼而就有了經濟。

但是你說為什麼中國人口這麼多,經濟卻和美國相比還是落後呢?這就要說一個更為現實的因素了,中國的整體人口素質,相比美國還是差的太多。如果說中國的人口素質和美國接近,然後人口又是美國的數倍的話,那麼這將是無比恐怖的一件事情。目前還只有小說和電視劇裡才會這麼演。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教育水平

一以貫之,究竟是什麼決定了人口的素質呢?當然就是教育,畢竟每個人一出生下來都是什麼都不知道的,雖然客觀上DNA也能決定一個人部分的天賦能力,但是教育始終才是決定人口的最重要因素。

教育不同於其他因素,沒辦法被速生,需要較長的週期性。所以現在你看到的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西安等教育大市,根源你起碼都得往前推近百年。很多中國的一流高校,都已經過了百年校慶。一些好的中學,建校都已經幾十年了。

你買的學區房價格這麼高,還不就是因為多少中國父母深刻領悟到了自己當年因教育而沾的光或吃的虧嘛。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收入水平

這個因素很現實。上一代的外出打工者在考慮目標城市時,其他基本都不考慮,唯一考慮的就是收入水平。

從商業角度看,所謂的工作,其實就是個人通過出賣自己的時間,換取收益的一個過程。那麼現在在A地8小時可以換來100元,在B地8小時可以換來300元,你說你怎麼選?

事實上,收入高低背後反映的城市因素非常之多。就好像你面對玲琅滿目的商品時不知如何選擇,最後乾脆就選擇了一個最貴的。那麼我們未必保證這個選擇一定就是最好的,但是起碼也是中上等的,這是由客觀經濟邏輯決定的。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生活成本

房價和房租並不是唯一的生活成本,生活的成本是方方面面的。包括你的衣食住行,也包括你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多重剛性消費。當你對於個人收入能力有了一個很客觀的認知後,那麼有些地方就是不適合你的,這很容易理解。

這裡我再說一個比較殘酷的現實,如果你的學歷普通,能力也普通,那麼站在當下的這個時間點,我還就不建議你再跑去北京上海去。你完全可以到廣州去碰碰運氣,可能從攢錢的角度來說,比你去南京和杭州還能多剩下一些,補貼一下家用。

再延伸一點講,目前中國綜合生活成本最高的區域,一定是長三角無疑。原因在哪兒?除了原本的城市基建全國領先外,當地的人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已經定位到了較高的位置。你去了,就必須立刻適應和承擔相應的消費方式。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很好理解,就是你首先要弄明白你自己會幹什麼,能幹什麼,擅長幹什麼。

比如說你是個汽車工程師,你必然就要選擇汽車行業比較發達的城市,這樣的你收入短期內有保證,長期內有發展。比如你是個碼農,那麼你就得選擇互聯網比較發達的城市,而不是回到老家三四線城市網吧當網管。

你羨慕一些城市或朋友風光無限,但是你去了未必就會有同樣的結果,這就是產業結構帶來的不同地區不同職業不同崗位的不同結果。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自然環境

接下來該談到宜居了,宜居其實是個非常綜合的概念。什麼叫宜居,就是綜合多種城市細分領域環境,而看這座城市是否生活起來,舒服、愜意,有煙火氣。

前些年為什麼很多高級別的人才,紛紛逃離北京?要知道,這些人很多都已經獲得了北京的戶口,收入也都是非常不錯的水平。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北京的空氣質量非常糟糕。也正是因為這點,北京才不得不在近幾年的採暖季大舉實行“2+26”的環境治理行動。

自然環境是大家的,大家呼吸的是同樣的空氣,逛的是同樣的公園,爬的是同樣的山,戲的是同樣的水,賞的是同樣的景。這些東西是城市既有的或既無的,改變極其困難。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人文環境

為什麼當你打開貼吧等地方性論壇時,總是會有大量的地域黑出現?深層次看,地域黑究竟是在黑什麼,因何而黑?人文環境就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點。

中國改革開放時間過短,各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是近乎斷裂式的。某些地區的居民素質已經開始朝著發達國家靠近,有些地方還停留在電影《盲井》《盲山》的水準。

人文環境並不是假大空,當你在需要幫助時,發現根本就沒人幫你,而且一堆人都在嘻嘻哈哈看熱鬧的時候,你會瞬間對一座城市失望,甚至絕望。

為什麼說一些歷史古城,人文積澱深厚的城市,會誕生大量的學者、專家和藝術家?為什麼中國的電影圈北京永遠是魁首,一眾頂尖的電影從業者都有匯聚於此?根源不正是在此嘛。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營商環境

我不打算創業,也不打算做生意,我就是老老實實上個班,是不是營商環境就和我沒關係了? Too simple,too yong了。

你上班,你到哪裡哪裡上班?是到公司企業裡上班麼?那你老闆是不是要考慮營商環境。如果你老闆天天被地方吃拿卡要,覺得在這地方乾點事業太難了,那乾脆不幹了,你說你是不是失業了?

你說我是公務員,營商環境差是不是跟我就沒關係了?你的工資是從財政裡撥款的,如果地方營商環境不行,一稅收不行,二招商不行,那日積月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只能拖發、欠發、甚至不發工資,這也不是什麼多新鮮的事情。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政務環境

你正常開個車,然後突然來了個交警就把你攔下了,沒等你說話,就告訴你遮擋車牌了,然後就罰你200塊。你心想委屈啊,於是就打算找相關部門申訴,結果發現人家關係錯綜複雜,環環相扣,到最後不僅罰你200塊,還扣了你6分。

你想做點生意,辦個執照用了幾個月,中間你還送了禮。好不容易開門了,天天都有來檢查的,最後你生意黃了。

而與此同時,在某些地區,需要政務部門協助時,只需要一個電話,工作人員上門給辦理業務,態度不好還可以打電話投訴,投訴完了還不用擔心以後被報復。

一個地方有沒有希望,看看他們的省長、市長、書記每天在說什麼,在幹什麼基本也就明白個一半了。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氣候環境

整體來說,氣候越溫暖的地方,其經濟更容易發達繁榮。

這個很好理解,當氣候比較溫暖的時候,人們才更多願意走出家門,到室外去娛樂和消費。很多南方城市到了深夜時段,還在燈火通明,吃喝玩樂,歸根結底和當地夜間適宜人們在外娛樂的氣候關係重大。

雖然人類每天的時間都是固定的24個小時,但是在有些城市,人們的實際體驗可能是近乎20個小時,而在有些地方可能就只有14個小時。日積月累,雙方由消費帶來的經濟差異,就會十分巨大。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歷史傳承

中國和很多國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歷史悠久,動輒就是幾百年,上千年的故事。

很多人不願意瞭解歷史,覺得歷史很枯燥。但事實上,中國任何一座城市今天為什麼會發展成這樣,歷史上都能找到原因。當下的境遇永遠是果,過去的經歷才是因。同樣,對於未來而言,現在城市在做的又是因。

絕大多數當下中國的發達城市,基本上都是很早之前就已經奠定了當下的地位,並且綿延千百年興盛至今的。各種資源的累積延續,各種優秀的人才輩出,你不瞭解它的過去必然就看不清它的現在和未來。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餐飲習慣

老實說,很多人之所以不願意離家太遠,和飲食習慣關係重大。畢竟很多食物,尤其是小吃,離開了固定的地點就會失去市場。

這個的解決方式其實在於,第一是越大的城市,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口越多,自然就會把全國各地各種好吃的食物一併帶來。比如你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想吃到謀生的特色其實要比其他城市好得多。

第二是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可以通過物流來解決的問題將越來越多。目前的電商和物流解決不了的問題,未必未來同樣解決不了。目前的商業業態解決不了的問題,未來未必解決不了。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其實是城市影響的一個重大體現。未來城市可以衍生出的新經濟還會越來越多,但是不管怎樣的新經濟,總要有人關注到,總要有人願意來才行。

未來的城市的IP價值將越來越強,就像現在我們一部小說可以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動漫等等衍生品一樣,成為IP未來能夠衍生出的精神消費也是無窮無盡的。

那麼城市IP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它所擁有的眾所周知的東西,比如北京的故宮,杭州的西湖,這些盡人皆知的IP,未來只要運籌得當,其價值不可估量。

當你朋友詢問你現在生活在哪座城市,對你的回答表現出羨慕的時候,其實正是你所在城市IP的巨大成功。品牌的價值,是近乎沒有邊際的。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地理位置

城市是動不來了,雖然偶爾可以通過行政區劃的方式,進行一定程度的修修改改。但是主體上,一旦一座城市的主城區設定後,這個城市基本上就會被固定在這一區域。

為什麼濱海和沿江這麼重要,就是因為海和江可以最大程度上克服城市的地理位置本身的缺陷,將城市的想象力大幅提升。所有目前已經形成城市群的地區,無一例外都擁有非常優越的地理位置。

而諸如在群山環繞這樣地理位置的地區,要充分掂量和考慮未來的發展前景。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交通情況

交通是人類人為改變城市地理價值的產物。比如原本一座城市去往一個方向的路徑不通,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修公路、修鐵路的方式進行彌補,進而拉動經濟。

這就要引申出,為什麼省會城市或二線以上城市未來的前景更值得期許,就是因為這些地方有足夠的籌碼為自己的交通創造更優越的條件。城市和交通規劃從來都是人做的,那麼一座城市聰明的人才越多,能夠為自己所在城市謀劃的利益也就越大。

小城市應該為通了高鐵而高興嗎?其實真的未必,小城市的高鐵,未來將成為自身資源進一步區域中心城市流失的傳送門,而且一旦打開就不會關閉。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區位優勢

城市群、城市圈,不管你怎麼稱呼這種東西,但是這種東西毫無疑問將是決定中國城市下一個十年、二十年的核心要素。現在還未成群、成圈的城市,殘酷一些說,的確就是已經被這個時代所拋棄的。

我們在互聯網上經常提到的平臺概念、生態概念,其實同樣適用於城市之上。城市群可以說是城市這一人類偉大發明的最新演變,因為每一座城市人口的承載力畢竟有限,但是人類渴望進一步提升效率的需求卻是永無止境的。

擁有了城市群,就意味著拿到了下一個城市時代的鑰匙。就像擁有了微信的騰訊一樣,掌握了全新時代的戰略利器。

當我們在選擇一座城市時,究竟是在選擇什麼?

最後一項是我很少提到的,就是感情因素。比如我真的就發自內心特別喜歡某城某地,所謂千金難買我樂意,那麼所有客觀的因素自然就只能讓道。

但是要注意的是,凡事都要付出成本,在選擇城市和未來這件事情上可以感情用事,但是也要承擔相應的結果。但是這個結果,往往並不是由做選擇的個人承擔,而是由整個家庭和家族命運的走向來承擔。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道理很簡單,做到不容易,堅持則更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