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琴」——與內心最真實的自己對話

古琴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之一,自古以來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和推崇。它是古代文人提升文化修養的必修科目,在表現古代文人文化修養的琴、棋、書、畫四大才能中,彈琴居於首位。文人通過彈琴抒發自己的情懷,寄託理想,表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品格。我們對古琴的認知,不僅是在學習一種樂器文化,更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品格的傳承。

說“琴”——與內心最真實的自己對話

古琴,又稱“文武七絃琴”,是一種渾身上下都充滿文化內涵的樂器。唐朝詩人劉長卿詩句: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其中“七絃”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聲響有五音,因此在原始時代神農氏“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

說“琴”——與內心最真實的自己對話

當時只有五絃:宮、商、角、徵、羽,象徵著金、木、水、火、土。後來,周文王為悼念死去的兒子伯邑考而增加了一根弦;周武王討伐商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古琴由此產生,距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了。 撫琴是古代文人雅士必備的一項技能,他們通過彈琴來訴說心事,愉悅自己,尋覓知音,因此留下了許多千古傳唱的故事。

春秋時,有名的琴師中,俞伯牙可以躋身此中,相傳他的琴曲有《水仙操》《高山》《流水》等。在漢陽江口,他欣逢知音鍾子期。鍾子期從他的琴聲中,聽出“巍魏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的妙旨。後來鍾子期死了,俞伯牙痛感失去知音而摔碎古琴,從此再不彈琴了。魏晉“竹林七賢”中的嵇康,“是一個集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古琴演奏家為一身的音樂全才”。他因得罪權貴,行將赴死。臨死前,在刑場撫琴彈奏《廣陵散》,真正是驚神泣鬼,令天地動容。

說“琴”——與內心最真實的自己對話

歷代的琴人,都特別強調彈奏環境的優雅,因為只有在這種環境裡,才能生動地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的理念。所以,那些動人的琴聲,使往往源於半簾幽夢的窗前,一地銀霜的月下,出現在蘆花飛雪的水畔,煙嵐籠罩的山林…… 眾多的琴曲,都特別注重心境的淡泊,因為只有在這種心境裡,才能充分地表達“境由心造”的真髓。所以,那種澄澈的情感,往往浸入了對歷史的憑弔,對前賢的景仰,對親情的懷想,對故人的揮別…… 修身養性:古琴在古時是和自己談心的樂器,是自我和大自然溝通的媒介,能夠修身養性。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們,可以通過學習古琴來親身感悟中國文化的魅力,與內心最真實的自己對話,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沉澱到我們的血液中,日積月累,塑造我們的精神品格。

說“琴”——與內心最真實的自己對話

東漢末年,有一個音樂家,名叫蔡邕,他不僅善於彈奏古琴和譜寫琴曲,而且對古琴的製作也頗有研究。自己會雕制七絃琴。 有一年春天,他在江邊彈奏古琴,引來很多人圍觀。突然,他停止了彈奏,朝著江邊的一堆火走去。原來有個人正在將一塊上好的梧桐木當燃料燒開水。他猛地一步跑上前去,從火堆裡抽出這塊剛燒著的梧桐木,三下五除二地把火熄滅了。蔡邕說:“這塊木頭燒了可惜!你說個價錢賣給我吧!我有用處。”

說“琴”——與內心最真實的自己對話

燒開水的人同意了。蔡邕把這塊燒焦了一端的木塊帶回家,高興地把他心愛的女兒蔡文姬叫過來:“爸爸今日買了一塊好木料,可以做一張上等的好琴。” 蔡邕親自動手,將這塊木頭精雕細刻一番,做了一張古琴。經過精心的設計,他將燒焦了的一端作古琴的琴尾。做好一看,這張琴造型十分雅緻,頗有風格,不同一般。蔡邕便把這張琴叫“焦尾琴”。彈奏起來,音質很優美,別有神韻。消息傳開,焦尾琴很快成了當時有名的琴。

說“琴”——與內心最真實的自己對話

後來人們照蔡邕的方法制作這種琴,都被稱為“焦尾琴”。點金石:焦尾與號鍾,繞樑、綠綺等一齊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陳年杉木和梧桐木是製作古琴的上好材料,除選材外,一把古琴的好壞還和它的製作、雕刻等工藝以及背後的文化價值有關。古人嚴謹認真的做事態度值得我們學習,正因為這樣我國的歷史才璀璨多姿,文化底蘊深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