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半路出家」闖入投資圈,篤信投資就是投人

隨著投資京東一戰成名、力推騰訊和京東合作、參與百麗國際私有化退市等一系列大動作一氣呵成,高瓴資本掌舵者張磊名震投資圈乃至互聯網。

他“半路出家”闖入投資圈,篤信投資就是投人

雖貴為投資界大咖,張磊為人相對低調,除了烏鎮互聯網大會等一些重大場合,鮮少出現在鎂光燈下。因此,在知乎上,有這樣一條熱門問題: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可見眾人對於張磊的興趣。

當然了,人紅是非多!這些年圍繞在張磊身邊的,除了赫赫戰績帶來的高光,也不乏爭議,比如2010年投資耶魯大學引發的軒然大波、以及去年10月與明星彭于晏的花邊新聞。

這種種爆炸性“新聞”,足以將張磊推向大眾視野。

投資跟創業一樣,都像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成王敗寇。所不同的是,創業者把賭注押在自己身上,而投資人押的是別人。

正如雷軍只投熟人,“投資就是投人”成了不少投資人投資的“不二法則”。張磊就是這句話的忠實擁躉。

縱橫投資界十幾年,張磊從不諱言自己喜歡“靠譜的、真正有格局觀、有胸懷又有執行力的創業者”。不久前美團赴港上市時,張磊稱“美團這種擁有大格局價值觀的企業,高瓴資本是長期看好的。”

在張磊過往的戰績中,投資人大校友劉強東的故事最為人所樂道。

他“半路出家”闖入投資圈,篤信投資就是投人

2010年,京東連連虧損8年,此時劉強東找上張磊談融資。劉強東和張磊都畢業於人民大學,一個是社會系,一個是國際金融專業。當時,在張磊的辦公室裡,劉強東開口的價碼是7500萬美元。殊知,財大氣粗的張磊爽快答道,“你如果只要7000萬,我就不投了,要投就投3個億。”

不難想象,劉強東當時的愕然。要知道,那時候,極速擴張的京東長期虧損,高峰時五、六年高達十幾億美元,很多人都不太看好京東。就連從見面之初起就認為“劉強東夠義氣、靠譜”的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也在京東虧損面前打了退堂鼓,直到觀察與交往四年後,包凡覺得劉強東是做大事的人,才合作成功。

但此刻張磊卻反其道而行之,不僅不壓價還使勁往他口袋裡“塞錢”,實在是匪夷所思。錯愕的不只是劉強東,當張磊砸給京東3個億時,外界普遍認為張磊“人傻錢多”。

看到劉強東的錯愕,張磊告訴劉強東,京東的商業模式“本身就是需要燒錢的生意,不燒足夠的錢在物流和供應鏈系統上是看不出來核心競爭力的”。此舉在於讓京東提前五年到十年把糧草備足,堅定不移地執行它的長期戰略。

所謂的長期戰略就是花重金自建物流平臺,以此形成護城河,與阿里鏖戰。那時候眼光毒辣的張磊堅信,京東恰似當年的亞馬遜,“京東相當於亞馬遜(Amazon)與美國聯合包裹速遞服務公司(UPS)的二合一”,有足夠的機會整合供應鏈。

他“半路出家”闖入投資圈,篤信投資就是投人

其實在決定投資京東之前,張磊已經很清楚自己想要投什麼樣的模式,見了好幾撥創業者,始終沒有合心意的,“任何一個想幹這個事兒的人,我們都想投三億美元,但就是找不到這樣的人。”

很多創業者都告訴張磊,他們要做輕資產模式、做互聯網品牌,但張磊對此嗤之以鼻,“我心想你做輕資產怎麼可能做過阿里巴巴呢?馬雲是創業天才,更何況你比人家晚了10年,怎麼跟人家玩兒?”

直到這次與劉強東見面,劉強東信誓旦旦地告訴他要做自營電商、做供應鏈。所以雙方就上演了一出“郎有情妾有意”的戲碼。

雙方合作的第二週,張磊帶著劉強東飛往美國參觀沃爾瑪總部,學習沃爾瑪的物流網絡和倉儲系統。

事實證明,這“孤注一擲”是對的,靠著資深物流的加持,京東很快在B2C領域體現出自己的優勢,逐步成為可與阿里抗衡的巨頭。

2014年5月,京東成功登陸納斯達克上市,市值上升至260億美元。張磊此前的2250萬美元原始投資,隨之水漲船高,一下子變成了39億美元,可謂是一次漂亮的雙贏。

關於這次合作,張磊後來回憶說,投資者和創業者之間的關係就像夫妻,第一點要誠實,他認為劉強東“很真實”。此外,劉強東身上的堅持,也是張磊所看重的。

張磊坦言,就因為劉強東個人有主見,絕非投資人說什麼就想都不想就去執行的那種人,因此,在雙方合作過程中曾有過意見不合,但最終“業務上的事情都會以劉強東的意見為準”。

兩人的合作,也算得上“濃情蜜意”。2014年,張磊化身“紅娘”,撮合騰訊牽手京東,形成強強聯合。合併過後,在酒桌上,張磊放出豪言,“第一,人生苦短,要搞就搞大的;第二,搞大了就要搞成永恆的;第三,永恆是不可能的,再牛也要不斷創新;第四,早死早超生,要麼自己去死,要麼自我毀滅再超生。”

他“半路出家”闖入投資圈,篤信投資就是投人

在阿里與蘇寧“聯姻”狙擊京東的2015年,向來與媒體保持若即若離狀態的張磊,頻頻接受採訪,為京東發聲。

江湖向來講究禮來我往,2017年那場“意味深長”的烏鎮大會“東興飯局”,張磊與C位的馬化騰、劉強東緊挨著坐一起,談笑風生,成為投資者與創業者的“範本”。

有了這兩個條件為前提,即使京東連續虧損,張磊也不急不躁。“這種電商生意,有一百萬種方法可以死的很慘。我們就算賠掉三億美元,在整個基金裡不過佔兩三個點,對我來講微不足道。我們要賭最值得相信的事情,”張磊說。

鍾情於單板滑雪的張磊,坦言“我這個人就喜歡打仗,而且一定要打到最後一滴血。”“賭性”一直存在張磊的基因裡。

2005年,張磊拿著耶魯大學捐贈基金2000萬美元作為啟動資金,回國成立高瓴資本。成立之初,整個團隊五個人中只有他的背景和金融相關,於是當時有人這樣評價這支團隊,“人都是看著很好的人,但是有點烏合之眾的感覺”。

誰也沒有想到,這支“烏合之眾”一上來就幹了一票大的,張磊把耶魯基金投資的錢大部分砸到騰訊股票上,那時候騰訊市值不過20億美元,由此挖到一桶金。

人生從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同病相憐。“投資就是投人”,這何嘗不是張磊的切身體會。

張磊多次向外提到,他最崇敬的人有兩個,一個是自己的老師兼伯樂——大衛·史文森,一個就是全世界投資界的傳奇——沃倫巴菲特。

大衛·史文森對於張磊的意義非同一般。2000年,張磊在華爾街求職屢屢碰壁,每一次都是滿懷期待地去,垂頭喪氣的回。有一次,應聘波士頓一家管理諮詢公司時,面試官甚至在面試時不留情面地說,“你可能缺少當諮詢師的能力。”

眼看著身邊的同學都找到實習,張磊很低落,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最後,他在耶魯的導師——耶魯大學首席投資官大衛·史文森,破例收留了他,讓他進入耶魯基金實習,才得以解燃眉之急。

據說,大衛·史文森破例的原因是,“在這位真摯的學生身上,看到了蘊含的巨大潛質。”很多年後,史文森這樣評價張磊:“大家會說百裡挑一,這不是張磊,張磊是百萬裡挑一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