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第10篇:地殼運動理論之板塊構造理論和3大邊界類型

一.時間地理系列

二.運動地理

一.板塊構造理論概述

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和派克,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雄等人在結合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理論,提出新的地殼運動理論:板塊構造理論。

板塊構造理論繼承了大陸漂移中地殼運動,和海底擴張理論中地幔對流為地殼運動動力的思想,而且提出整個大陸由各個彼此獨立的板塊構成的新理論。

新理論認為,地球大陸本來是一個整體,在板塊邊緣,地幔往上湧出,推動大陸分裂,先形成裂谷繼而形成海洋,而板塊在新生的過程中,遇到密度較低的板塊,會沒入。

板塊構造理論解釋了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可以解釋的現象,同時解釋了山脈形成,地震和火山等地質現象的形成。

板塊構造理論將全球劃分為七大板塊,包括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非洲板塊,亞歐版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世界地理第10篇:地殼運動理論之板塊構造理論和3大邊界類型

七大板塊


二.板塊運動理論的動力源泉:地幔對流


在板塊的邊緣,地幔熔融物質受熱膨脹,上升,推動上面的地殼往兩邊運動,然後地幔物質遇冷後冷卻行程新的地殼。

這就是板塊運動的動力來源:地幔對流。

如果板塊上面有陸地,也會帶著陸地運動。

世界地理第10篇:地殼運動理論之板塊構造理論和3大邊界類型

海底地形


三.板塊運動方式和邊界類型

1.分離運動和離散性邊界

生長型邊界,也叫離散型邊界,是地幔物質上湧的地方,推動了兩邊板塊往外運動,典型代表是大洋中脊,以及現在的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南到贊比西河,北到約旦死海,預計兩億年後會使得東非和非洲大陸徹底分離。


世界地理第10篇:地殼運動理論之板塊構造理論和3大邊界類型

大洋中脊


世界地理第10篇:地殼運動理論之板塊構造理論和3大邊界類型

▲東非大裂谷



2.俯衝運動和消亡型邊界(匯聚型邊界)

消亡型邊界,也叫匯聚型邊界,是一個密度較大的板塊俯衝到密度較小的板塊下面。

※俯衝型邊界


其中,在海中的板塊部分俯衝叫做俯衝型邊界,典型的海溝和島弧的行程,例如日本海溝和日本列島(弧形),馬裡亞納海溝如馬里亞納群島。

世界地理第10篇:地殼運動理論之板塊構造理論和3大邊界類型

海溝和島弧



※地縫合線


在海中板塊俯衝的同時,帶動其上的陸地前進,當陸地一直移動到和相接的板塊上陸地相遇的時候,兩個陸地的相遇的地方叫做地縫合線,典型的是印度洋板塊和亞歐版塊相遇,形成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

地縫合線在以前都是海洋,兩個板塊上的陸地 慢慢接近後,海洋變陸地,滄海桑田。


世界地理第10篇:地殼運動理論之板塊構造理論和3大邊界類型


3.剪切運動和守恆型邊界

也叫剪切邊界,板塊邊界做剪切運動,板塊體積不變。

典型的是加利福利亞斷層,是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板塊相互錯開的地方。


世界地理第10篇:地殼運動理論之板塊構造理論和3大邊界類型

斷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