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老少做销售

男女老少做销售

汇,逛下来的感受之一:现在女性用品比如化妆品、内衣肿么都找了帅哥店员,又或者说这是一种越来越盛的流行吧?!

从最早的做消费必须是美女,只能是美女,到如今销售领域开始有各色人等,从相貌、年龄的各种突破,这个营销世界至少在发展,总是进步。

一、 男女老少,总有一款适合你

男女老少做销售

以我们熟悉的房地产为例,最早欣赏美女,除了夜总会大概就是售楼处了,这概率甚至高过了高端商场的化妆柜。这背后,也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陌生客户上门,选个养眼的全程讲解带看至少一两个小时,不说客户有神马企图,但相比较而言,这两个小时的愉悦程度,总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另一方面,早期房地产营销,对专业知识的依赖非常稀松有限,所以“只要哄得客户开心”好像比死记硬背那些数据有趣,也有用多了。

而今天,房地产的美女越来越少,背后也有自己的进化论:

1、 房地产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纯花瓶静不下心来“学习、服务、伺候”,笑一笑佣金几万的时代过去了;

2、 今天的房地产营销,销售员的涉及领域不仅是销售,还有外拓、客服甚至媒体、活动对接,从赚钱的费效比而言,是个体力活而且苦力活。

3、 美女或者成为美女的手段越来越丰富,美女的保鲜期越来越短,将有限光阴浪费在销售不畅结佣更慢的房地产,对美女划不来。

反之,这些年盛行的男色经济或者说小鲜肉潮流,也分流掉“房地产销售只能是美女”的陈年理论,从最早的西区某楼盘开始,案场清一色黑衬衫的帅哥服务生,的确让人眼睛一亮,甚至最早“一身黑色”的服务业潮流符号,是从房地产而非高档酒楼开始盛行的。

今天,年轻男性不仅涉足传统的房地产、汽车销售,而且全面被接受地进入了女性用品,无厘头的逻辑说:“帅哥自己也是女性用品”,这话仔细想想并没有错。

酷一点的男生卖女性用品,温和的男生去卖儿童用品,也是越来越屡见不鲜,幼儿园有了男老师,再也不是大惊小怪并引发对娘娘腔的非议了,时代在进步

至于最近有点矫枉过正的娘炮明星趋势,则是另外一回事。

二、 “产品倒推受众,为受众配销售”

男女老少做销售

其实,抛开我们传统对男女从事销售行业的理解和偏见,今天按照商业逻辑来倒推:根据产品倒推受众,根据受众配置销售人员,完全OK。

前些年,坊间有个传说:上海最老牌的豪宅区古北,某家日韩料理,因为竞争加剧或者潮流翻过导致经营不善,忽然一天重新整肃,变化有二:

1、 厨师全部选用年轻帅锅

2、 开僻原先歇业的下午档

3、 拆了料理台和客位隔断

这三招之后的变化,据坊间说:

1、 古北那些太太的作息都是睡到中午起床的

2、 下午出来“咖啡配牛排”,午餐和下午茶二合一

3、 太太们有的是时间,和帅哥厨师聊天,正对位

更有甚者活色生香说:“那些厨师都穿着背心,胸大肌一抖一抖,少妇的心也一抖一抖”,打住打住,说正经的。

站在客户立场,以上三点都正确,按照假正经的说法:

1、 满足客户思维

2、 提升现场体验

3、 加强主客沟通

其实不仅是房地产,不仅是帅哥 ,越来越多的因人而异其实早有端倪,只是我们懒得总结:

当年的空嫂,如果还能归功于为解决下岗再就业的举措,那么后来如法炮制的房嫂身上,就没有一点:“二手房买卖需要耐心、交流和客户放心,(肯定大于有限的所谓专业能力)。

当然不是质疑二手房同行的专业素质,但在那个行业刚刚起步的年代,客户第一眼的放心是挑选从业人员的首要逻辑。

又比如:从最早古北地区的鲜墙房,聘请了老爷叔拉门,成为消费者事后回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景,甚至在N年里都是这个饭店一个风景,吃饭看不到西服革履的老爷叔,从感觉今天少了什么。

当然不可主观过头地认为:【去鲜墙房就是冲着那些老克勒】,但至少后者是服务或营销的一个噱头、亮点甚至符号,因为他们背后承载的是老上海的回忆,这就不仅是一件西装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与餐厅调性相吻合的营销体系。

三、 终究需要客户逻辑主导

男女老少做销售

之所以从美女说到帅哥,甚至言及空嫂房嫂和老克勒,并乐见这种多元化的人与场景嫁接,这是营销的进步,更是客户逻辑的体现。

有句鸡汤说:没有对和错的人,只有对和错的用人方式。

的确,从最早的美女包打天下开始,美女最好(必须、只能)做销售的粗放法则,不断显示出,其和事实结果相悖的惨剧:

让美女去卖保健品——

美女没有耐心、老太太“女女相冲”、老爷爷“猥琐重燃”,结果销售业绩上不去,还闹出N多老年家庭的彼此猜疑,而那些老年人的言语之粗鲁和不讲究,我们都是可以想象的。

美女从事幼教——

首先她自己没有生孩子经历,你让她眼中孩子的哭闹眼泪和口水,怎么疼惜得起来,倒是多了几分未来结婚生子的忌惮,也是业绩没出来,改变了未来的生育观和爱心施放。

客户逻辑或者客户思维,别用道德洁癖的有色眼镜去看,站在在商言商的立场,至少可以从偏见中发现一些合情合理的招数,在未来商业中实现弯道超车。

那天去给孩子选蛋糕,周边几家西饼店同质化严重:价格差不多、款式差不多,空间差不多、服务差不多,总之是好没劲地“你有我也有,我无你也无”。

最后选了巴黎贝甜,为什么?

只是一个细节,他们店里一个穿西装马甲的老爷爷——招呼客户、逗逗孩子,一下子营造出的场景就和那些柜台内外、宾主双方、买卖关系,截然不同高低立显,你说这个招数多花了多少成本?未必,只是替换了一个姑娘而已。

男女老少做销售

周末去看望父亲,网上看中三楼俏江南的套餐,结果孩子在二楼被某点心店的亲子套餐所吸引,三代人在可选可不选的消费原则下,自然屈从了“从幼原则”,俏江南有错么?没有,但也有,他们为什么没有考虑到孩子被截留?

他们是没有能力研发和提供亲子套餐么?

一定不是,他们忽视了细节。

细节未必定成败,但在你死我活的商业场,份额就是这么一点一点丢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