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人家就生在羅馬,但生在羅馬,那又能怎樣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人家就生在羅馬,但生在羅馬,那又能怎樣

羅馬作為現在意大利的首都,在歷史上地位煊赫,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天主教世界的中心。每當歐洲、西亞和北非有新的勢力崛起時,羅馬都被視作一塊肥肉,被野心家們垂涎三尺地覬覦著。

當然,世界上沒有無法被攻破的城,羅馬也不例外,曾屢次被異族攻佔。

公元五世紀前後,西羅馬帝國內政腐敗,而生活在北方的日耳曼族群則日益強大起來,嚴重威脅著羅馬。在日耳曼族群中,最有實力的西哥特王阿拉里克一直想要攻佔羅馬,但是屢屢敗於西羅馬將軍斯提里科之手。

公元407年,西羅馬皇帝霍諾留自毀長城,以反叛罪殺死斯提里科。阿拉里克獲悉這個消息後,不禁仰天大笑:“終於沒有人能阻止我去羅馬了。”當他手下的將軍問:“不知陛下打算走哪條路去羅馬?”阿拉里克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All Roads Lead to Rome。

這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由來。

當前,網上有種論調,但凡有權有勢有錢的人或既得利益者在某些方面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總有人出於羨慕也好,嫉妒也罷,或者出於義憤,發出“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人家就生在羅馬”這樣的評論。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人家就生在羅馬,但生在羅馬,那又能怎樣

在當前貧富差距日益拉大,階層溝壑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出現這樣的論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理解歸理解,但若細細品咂一番,這樣的論調究竟正確與否就另當別論了。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這裡的一個“通”字,強調了一個過程。在前往羅馬的過程中,你可能經由地中海水路前往,也可能從南部經由那不勒斯前往,也有可能從北部經由米蘭前往,還有可能經由飛機從空中前往……總之,方式有成千上萬種。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人家就生在羅馬,但生在羅馬,那又能怎樣

不過不管哪種方式,去羅馬的過程中,你會看到很多不同的風景,見到很多不同的人,你的眼界會發生變化,你的世界觀也會發生變化……可以說,在前往羅馬的過程中,你的人生被不斷塑造著。

而原本生在羅馬的人則根本沒有這樣的機會。或許你會說,生在羅馬的人一樣可以先去到其他的地方,然後從其他的地方再回到羅馬。你說的很對,但兩者之間的心境卻是大不相同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收穫也是大不相同的。

甚至,在去往羅馬的過程中,你可能在一念之間會恍然大悟,發現其他地方,比如威尼斯才是你的“羅馬”,所以並不需要再去羅馬了。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人家就生在羅馬,但生在羅馬,那又能怎樣

哪怕你的目標就是羅馬,而你卻一生不曾到達羅馬,可那又能怎樣,你畢竟眺望過羅馬,夜裡也曾為他魂牽夢繞,也曾踏上過征程……這些經歷,羅馬人永遠無緣享受。

物以稀為貴,這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是你自己經歷的那獨一份生活,而不是和別人一樣人云亦云,複製粘貼的別人的生活。所以,以你自己的方式前往羅馬,品味旅程酸甜苦辣,觀賞沿途各色風光,體驗獨一份的人生經歷,難道不是很好麼?

再者,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羅馬城,世上也根本沒有一個舉世公認的“羅馬”。你若愛,你若自在,西西里島也是“羅馬”;你若愛,你若自在,佛羅倫薩也是“羅馬”;你若愛,你若自在,維羅納也是“羅馬”……

那麼,又何必非得把“羅馬”囿於財富,或者地位之間,給世人灌輸一個“只有財富或地位才是羅馬”的印象,讓這原本已經將物質看得過重的社會更增加一分對財富和地位的焦慮呢。

再者,羅馬何等璀璨輝煌,財富和地位又怎麼配,怎麼配,怎麼配得上比作羅馬。這無異於將駑馬並麒麟,將寒鴉配鸞鳳,若細細想想的話,畢竟是不恰當的。

關於羅馬,還有一個諺語叫“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是把這句“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人家就生在羅馬”,改成“條條大路通羅馬,可羅馬不是一天就能到達的”,似乎會會更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