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資本過熱,催熟還是破壞?

共享經濟:資本過熱,催熟還是破壞?

四年的共享經濟,只是一個新生事物,卻在浮躁和急躁的環境下被快速催熟,導致人們對共享經濟的理解出現重大誤區,共享經濟真實的價值和前景反而被忽略,眾多創業和投資因為對共享經濟理解不透徹而迅速失敗。什麼東西都能共享嗎?共享經濟真正的社會技術驅動因素是什麼?當下熱鬧的分時租賃是真的共享嗎?共享經濟的未來前景是福是禍?社會需要一個冷靜、透徹的對共享經濟的研究。

在這個時點上,投資人談婧聯合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進行了長達數月的調查和研究,形成了長達五萬字的研究報告。談婧是共享經濟第一批一線運營者,曾是優步中國戰略運營聯席主席,現在風險投資領域持續探索新經濟模式。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長期深入研究互聯網商業模式、傳統企業新經濟轉型,擁有對實業企業案例的深入理解。白皮書對共享經濟進行了清晰的定義和分類,從全國3000多家共享經濟平臺裡面選取了48家主要企業重點分析,總結出了主要行業、主流模式,並針對各個行業和模式的主要特徵、挑戰、趨勢進行了

較具深度和實戰價值的研究和判斷,給予企業、投資人和監管機構以參考和建議。

共享經濟:資本過熱,催熟還是破壞?

談婧:“國內共享經濟在快速發展中,資本大量湧入成為一種現象。一方面資本逐利,追共享風口,另一方面,創始人的股份被稀釋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資本對創業公司的戰略和運營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在資本的支持下,行業內的燒錢補貼持續升級,“催熟”了眾多缺乏盈利模式的企業。2017年11月份以來,多家共享單車倒閉所戳破的泡沫,始作俑者正是資本過熱。”

《共享經濟白皮書(2017年)》從理論與實踐出發,剖析共享經濟資本過熱的產生原因、表現特徵及負面影響,本文是白皮書這一章節的節選。

共享經濟:資本過熱,催熟還是破壞?

基於互聯網的共享經濟帶有互聯網的贏家通吃和壟斷的固有屬性,因此與實體經濟結合時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壟斷效應 。以O2O、本地服務等為主要載體的共享經濟,是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第一次滲透, 雖然滲透較淺,但是其依然給實體經濟帶來了一定的衝擊和變化。

互聯網的壟斷屬性,導致資本越來越迅速的向頭部行業集中,資本成為共享經濟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自此產品和業務能力並不是唯一的成功要素。將業務優勢轉化為資本優勢,迅速聚集資本,再將資本轉化為業務優勢,成為共享經濟企業的成功之道。截止目前,滴滴累積融資額已達150億美金,美團融資60億美金,餓了麼和京東也已分別獲得20億和12億美金的融資。這些頭部企業的融資規模正急劇放大,資本對公司發展的推動作用也在加強。

共享經濟:資本過熱,催熟還是破壞?

圖片1: 國內部分互聯網公司融資累積額

資本正在迅速往頭部企業集中,導致在幾乎所有的共享經濟領域,行業均呈現“雙寡頭”格局。以共享出行為例,網約車/專車平臺經過了滴滴合併快的、收購Uber中國兩次大規模的合併後,滴滴已成為網約車行業巨頭。比達諮詢數據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滴滴出行專車用戶覆蓋率佔比達86.5%,優步佔8.9%,兩者合計已超過95%。與之對等的競爭者數量減少,滴滴在網約車出行服務的供給方已經基本實現壟斷。與巨頭地位相對應就是融資規模的急劇放大和資本力量的加強,截止目前,滴滴累積融資額已達150億美金,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共享領域,詳見下圖 。

共享經濟:資本過熱,催熟還是破壞?

圖2

共享經濟頭部公司市場份額與融資份額(根據業內數據估算)

共享經濟:資本過熱,催熟還是破壞?

資本流入共享經濟市場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輪次間隔短。大量的資金湧入共享經濟行業,資本趨熱使得沒有找到穩定盈利模式的企業得以依賴融資進行擴張,甚至支撐起了行業內的燒錢大戰,在營造行業的虛假繁榮的同時,也導致了行業競爭的加速,行業格局的確立越發迅速。

共享經濟:資本過熱,催熟還是破壞?

圖3:國內共享經濟公司各輪次間間隔與平均值對比

(單位:月,根據業內數據估算)

上圖中灰線是全國公司的各輪次距上一輪次的平均間隔,它展現了一個健康發展的企業伴隨著企業生長週期不斷成熟,其相鄰兩輪融資間隔一般在一年到一年半。當企業發展到成熟期,尤其是在E輪之後,其融資的間隔會達到平均30個月,即兩年半時間。這時

企業已經具備了穩定的盈利能力,從而有足夠的現金流去支持自身的業務發展,因而企業無需急於進行大規模的融資。

紅線代表的共享經濟頭部企業數據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極大,輪次間隔較後者縮短了33%到56%之間。這反應了共享經濟尤其是分時租賃頭部公司的融資頻次,較正常公司更加頻繁,分時租賃類的共享經濟公司半年到一年就要融資一次。值得注意的是,與正常企業發展週期相悖,伴隨著共享經濟頭部企業的成熟,各輪次融資的間隔越來越短。換言之,這些公司越到後期融資越勤,甚至於每半年就要融資一次,然而一次融資操作的時間通常是半年以上。這意味著一個提早交卷的共享經濟企業,發展到成熟階段時,不具備足夠的盈利能力支撐自身發展,轉而依賴頻繁的融資延續生命。如此不具備自身造血能力的企業,如此同質化的共享是沒有未來的。

這種現象以ofo與摩拜為首的共享單車行業尤為明顯,該行業內公司融資輪次時間間隔在20-200天,300天左右融資輪次便已經達到6輪甚至更多。摩拜單車平均融資輪次間隔較短,300天之內完成了將近9輪的融資,平均融資輪次間隔為33天,融資總金額超過9億美元,摩拜單車的投資方包括騰訊產業共贏基金,紅杉資本,高瓴資本,創新工場等。在共享空間行業,優客工場300天內實現9輪融資,平均每輪融資間隔50-200天,總融資金額超過16億美元。

資金大量湧入共享經濟的顯著特點三是:資本湧入速度遠超業務的實際增長。

共享經濟:資本過熱,催熟還是破壞?

圖4:2016年7月-2017年9月國內共享經濟領域融資金額與APP活躍用戶數對比(根據業內數據估算)

上圖截取了2016年第三季度到2017年第三季度,共15個月的共享經濟APP月活用戶數和行業內累計融資金額,對比出融資金額增長遠快於運營數據增長。較之於APP月活用戶數不足10%的季度環比增長率,2017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二季度的融資環比增長率達到了100%和42%之高。兩組數據巨大落差的背後,是資本對風口的趨之若鶩,而背離了價值投資。

共享經濟:資本過熱,催熟還是破壞?

資本聚集效應對產業造成的負面影響包括:擾亂價格體系、供給過度、低端產能倒逼高端產能。

尤其是資本聚集引發的燒錢大戰,產生過剩產能,更使得門檻低、上量快的低端產能侵害高端產能,令原本處在良性發展軌道的高端產能失去市場機會而難以存活,不僅侵害公共利益,也尤其不利於產業的長遠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