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到底是利好還是利差?

10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公告:為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優化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及創新型企業支持力度,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8年10月1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當日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不再續做。

從中國人民銀行的解讀來看,降準無疑是利好的。一是優化流動性結構,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二是增加銀行體系資金的穩定性,優化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結構,降低銀行資金成本,進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三是釋放約7500億元增量資金,可以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資金來源,促進提高經濟創新活力和韌性,增強內生經濟增長動力,推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四是本次降準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基本面對人民幣匯率的支撐更加鞏固。

但降準政策的實施是否真的達到利好了呢?本次降準其實屬於定向調控,貨幣政策取向並沒有改變。降準釋放的部分資金用於償還中期借貸便利,在優化流動性結構的同時,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總量基本沒有變化。其實此次將準是中國人民銀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的一個措施。不難看出,此次降準有利於金融穩定,提高市場活力,是一個具有利好意義的政策,但實際效果暫未顯現。

從這幾天股市、樓市、匯市來看,降準並沒有帶來什麼利好。原因是什麼呢?其實按照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實際情況來說,政策一出一般是有利於股市、樓市的,因為央行一方水,各行各業就有更多的錢可以用了。但是問題是大的經濟面不是那麼理想的時候,哪怕是銀行有錢借,能借和肯借的人並沒有想象那麼多。所以利好與利差,不在於將準,在於基本面的。

降準到底是利好還是利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