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九龍徐海艷:當地人都稱她是好「老旦」

胶州九龙徐海艳:当地人都称她是好“老旦”

滄邁的唱腔、沉實的唸白、沉穩的動作、濃郁的韻味,徐海豔的拿手好戲《釣金龜》,將康氏從心中抒發的滄桑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拍手叫好,回味無窮。

從16歲初登臺,到法家莊營海管區藝術團團長,作為膠州為數不多的京劇旦角表演者,徐海豔對京劇、對藝術發自內心的熱愛,一天一夜也說不完。

徐海豔一直認為,她和京劇的緣分是命中註定的。她生長在一個文藝世家,爸爸和爺爺是京胡表演者,所以從小對京劇耳濡目染,放學回家,家長在家裡唱,自己就在旁邊偷偷學,十歲便有了像樣的唱腔。16歲初次登臺,那時的她除了激動更多的是緊張,這麼多年過去,因為熱愛,舞臺便一直都在。

俗話說:“‘丑角’為逗笑,‘武生’看熱鬧,‘花旦’要活潑,‘老旦’重嗓子。”老旦的表演者,對嗓子的要求是極高的,口腔的後槽牙在唱歌時必須全部打開,用丹田發聲,聲音要沉重、高亢、有爆發力。“嗓子一天不練都不行”這是徐海豔對待練習的態度。平日在家,害怕擾民,她會把自己關在衛生間裡,打開小音箱,一練就是兩三個小時,嗓子打開了,出了一身汗,心裡也舒暢了。當文化館、宣傳部組織培訓時,她一直都積極參加,甚至自己聯繫上海京劇學院,請教授進行指導。

提到自己所在的法家莊營海管區藝術團,徐海豔想的更多的是責任。“街坊鄰里都是因為愛好自願走到一起,作為團長,要對演出負責,也要對團員們的安全負責。”每一次演出徐海豔都是親力而為,協調鎮辦、場地、燈光和音響,監督練習進程,確保團員來去安全。八月份的演出特別多,徐海豔基本每次都是最早去,最晚走的一個。

“我們家自己就能辦一臺晚會。”徐海豔家的每一個人都是文藝能手,徐海豔不僅會唱老旦,同時會拉二胡、吹嗩吶。她八歲的女兒學習京胡,熱愛舞蹈,兒子是一名鋼琴老師,老公則是個戲迷。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動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京劇在徐海豔心中就如一位待字香閨的古典佳人,伴著唐風宋韻的高嘆低吟,沿著南戲、元雜劇的歷史軌跡一路蓮步輕移而來,陪伴她從青蔥年少邁向成熟中年,每一次舞臺都是全心的體驗,是發自內心的享受。“現在的我,享受舞臺,熱愛舞臺,不負舞臺,把最精彩的一面獻給觀眾的同時,也要為弘揚國粹出一份力。”她如是說。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超 通訊員 王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