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盛長歌》打著「卑鄙」的旗號,唱著「崇高」的讚歌

就在前不久,70集的長篇鉅製權謀大劇《天盛長歌》在收視率與熱度的雙重低迷下草草收場了。這部開播前滿懷期待、開播時一落千丈、播完後銷聲匿跡的“大劇”,口碑與效益出現了極為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男強女強”的人物設定、天下諸國的宏大背景、電影咖主演、電影級製作,以上種種優勢卻沒能挽救該劇的“撲街”。然而對於該劇的失敗,製片方是拒不承認的,他們打出了“沒買收視率”的正直大旗,將失敗的原因推給了“市場的不公”。在筆者看來,該劇失敗的原因,與其說是沒有購買收視率,倒不如說是我們觀眾過於“目光短淺”了,沒能很好地欣賞出該劇的價值來,這個鍋我們觀眾來背!下面我們就來好好看看這部劇蘊含的價值,免得以後被人譏諷為“不會欣賞”。


《天盛長歌》打著“卑鄙”的旗號,唱著“崇高”的讚歌



《天盛長歌》是一部權謀劇,準確地說是一部外表極其“卑鄙”的權謀劇。它與《琅琊榜》的最大不同便是出發點的不同。《琅琊榜》用一種光明正大、直接坦白的手法給我們演繹表層權謀,《天盛長歌》則是披著一層陰險、虛偽的“卑鄙面紗”,來為我們展示深度佈局。二者的開篇佈局不同,也就導致了二者不同的命運走向。《琅琊榜》讓人看得懂且看得爽,而《天盛》則讓人看不懂、也看不爽。暗淡的色調、緩慢的劇情,漸漸使得觀眾失去了耐心,能堅持看下去的都是習慣於慢生活且能看出門道的高手,但是這些高手卻遭到了剪刀手的伏擊,好好的一部劇,最後被剪得七零八落,高手也終究看不下去了。

如果你是急性子且只看熱鬧,那麼你就會毫不猶豫地拋棄這部劇;如果你是慢性子且能看門道,那麼你也別高興,因為這部劇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你。前者自是無需多說,後者卻要好好說道說道。

從表面來看,這部劇給人的感覺是“卑鄙且黯淡”的,但實際上,這部劇就如同劇中的男主角寧弈一樣,是表面冷漠而心中有“光明所在”的。該劇的光明所在就是一種崇高精神的體現。為什麼我要說這部劇崇高呢?我們不妨接著往下看。


《天盛長歌》打著“卑鄙”的旗號,唱著“崇高”的讚歌


按照朗基努斯《論崇高》中的劃分方式,一個文藝作品的崇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中:莊嚴偉大的思想、強烈激動的感情、高雅規整的辭藻、堂皇卓越的結構。

這裡需要著重說說的是第一個要素:莊嚴偉大的思想。這一點也許在我們現代的大多數電視劇中都有所體現,但體現的手法卻有高有低。該劇中的偉大思想則是屬於難以捕捉類型的。從小時的寧弈到初出宗正寺的寧弈,再到重回朝堂的寧弈,這個人物是非常複雜的,他將皇權、親情和崇高思想混合在了一起,如果不到做選擇的地步,連他自己都很難分得清哪一部分是權、哪一部分是又是情。直到顧衍問寧奕:“太子之位與陌生嬰兒性命之間又如何取捨呢,捫心自問,你與太子又有何區別?”此時的寧弈才逐漸驚醒,也就是在此時他才知道了自己要做什麼,又是為了什麼。

權力使人瘋狂,使人滅亡。而自從寧弈放棄自保、走向朝堂的那一刻起,他就註定要在權力中摸爬滾打,他本就是這個深淵裡的人。在這個深淵裡,大多數人都崇拜那個使內心快速腐朽的權力,他們靈魂中的崇高漸漸被權力所侵蝕。太子寧川眼裡雖然權力居多,可是他也有點親情,他對妹妹寧韶、父親天盛帝都是有親情的。看見了龍椅,便失魂落魄地走上去,“凡是坐在龍椅上的人,必是無情無義之人。”死也死在龍椅之上,唯有邵寧公主一人跪拜,滿足了他的皇帝夢。

而到了燕王寧昇那裡,則妹妹也可以用來利用;再到了魏王寧齊那裡,則妹妹更是可以用來殺害。在權力的鬥爭中,這幾兄弟既可以看作是不用的人,也可以看作是一個人,一個慢慢被權力吞噬的人,最後當權力壓倒了情感,那則會做出一些危害他人的事情來。

在這場權力與情感的博弈中,大概也只有寧弈與鳳知微能夠用感情制約著權力了。寧奕為自己、為三哥寧喬討回公道,也為成為一代明君、開創千秋基業而不得不追求權力。他心中的“光明所在”是每一個天盛子民都能安享盛世,世間每一個人都能行走於光明之下。最後的寧奕願用畢生之力來創造這個“光明所在”——使得世間再無暴君之政、貪瀆之恥,良民之冤。但是可惜的是在經歷了這麼多皇權的鬥爭後,不變的也就只有“人還在,心去了”和“人已不在,情在心間“的悲劇了。皇權之爭的盡頭終於使得他與鳳知微二人之間橫亙著許多不可化解的血淋淋的生命。這一路走來,寧奕與亦師亦友的辛子硯,相愛相殺的鳳知微都漸漸離了心。權力徹底摧毀了情感,也徹底摧毀了寧弈的崇高。正如辛子硯所說:“即使是明君,他的權力依舊會遭到奸佞的覬覦。”原來寧弈的所有崇高願望都只是鏡花水月的笑話,而《天盛長歌》則用了70集篇幅為我們講述了這個王朝悲劇,在這裡權力、情感、崇高最終都化為烏有。


《天盛長歌》打著“卑鄙”的旗號,唱著“崇高”的讚歌


無論是語言詞藻、還是佈局宏大,此劇都堪稱精良,但可惜的是這些局部的崇高並不能支撐起全劇的“崇高”。朗基努斯說:“浮誇幼稚和假感情是與崇高水火不容的。”而該劇偏偏就犯了這個毛病。這部劇在看完之後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他要表達的東西又缺乏和不盡之意,讓人再也提不起興起看第二遍,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假崇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