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率調查改革,有可能嗎?

看電視

近年來,收視率造假現象屢禁不止,阻礙廣電繁榮發展。網絡社會上出現一些針對收視率問題的輿情和反映,總局非常重視,正在抓緊組織調研,堅決治理收視率造假問題。

文 | 沈雅婷

來源 | 國家廣電智庫

收視率調查改革的方向在哪裡?我們有以下幾點思考。

收視數據作為“通用貨幣”源於“注意力經濟”。在信息時代,信息氾濫導致受眾注意力稀缺。所以越能夠獲得受眾注意或收視率越高的廣播電視節目,能獲得越高的廣告收入。收視率成為了廣電播出方、製作方和廣告方之間交易的主要依據。

良性的廣播電視產業系統運行有賴於客觀全面準確的收視率數據。通常情況,收視率由第三方調研公司提供,以保證數據的客觀公正。

調研公司通過抽樣調查測量收視率,廣告公司購買其收視數據來確定廣告投放方案,各電視臺則將收視數據作為業績考核指標。從系統論、信息論的角度來分析,收視率數據是廣電產業系統中的 “反饋”。

客觀準確的收視率數據能反映人民的需求,促進廣電產業的合理競爭和良性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市場,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錯誤的反饋會導致廣電行業無序,文藝市場混亂。

收视率调查改革,有可能吗?

收視率數據造假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調查結果的可操控性。目前收視率統計採用傳統抽樣調查,即在全國範圍內抽取部分居民以日記卡和測量儀形式收集收視記錄,來預測市場整體的收視指標。

根據概率論基本原理,通過科學的抽樣方式,使用較小的樣本數量就得出準確的收視數據。但這也意味著別有用心之人只要汙染一小群樣本就可以影響收視率。

第二是資本市場的逐利性。一些所謂的第三方數據公司通過各種方式獲取樣本戶信息,從送“大米糧油”到發“現金”,用誘導哄騙收買等各種方式改變樣本的收視行為,汙染樣本池。調查公司試圖通過對洩密員工追責、追蹤檢測剔除異樣樣本等方式保持數據的乾淨。

但這場貓捉老鼠的遊戲依舊沒有停止。目前調研公司正在嘗試通過更新測量設備、擴大樣本範圍來提高數據準確性和抗風險防干擾能力。

第三是政策法規的軟性引導。

針對收視率造假亂象,主管部門2014年曾出臺《電視收視率調查準則》,對數據調研機構和數據使用方行為作出了詳盡的規範說明,並建立舉報制度機制,對淨化收視率數據和促進廣電行業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7年又出臺《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也明確要求堅決依法嚴厲打擊收視率造假行為。但是由於缺乏剛性的治理機制,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收视率调查改革,有可能吗?

進一步加強收視率數據的規範和管理,是構建公平、健康廣電行業市場秩序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廣電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是規範收視調查活動,完善監管機制。確保收視率調查機構具備合法調查資格,堅決依法嚴厲打擊收視率造假和收視率“對賭”行為,切實維護行業秩序。

針對近期收視率問題的輿情和反映,總局就治理收視率造假問題表明了堅定決態度,作出了系統部署,要加大對收視率的依法監管力度,對查實的違法違規問題進行嚴肅處理,追究責任。要完善法規制度,建立長效機制。

收视率调查改革,有可能吗?

二是推動建立中國特色收視調查體系,完善調查方法。引導調查機構完善傳統抽樣調查、大樣本收視調查、跨屏收視等收視調查方法和模式。

第一,在技術形式上要適應多屏、跨屏的產業發展趨勢,打破數據壁壘、整合收視數據。

第二,基於融合傳播實踐不斷普及,大力推動創新融合收視率調查,推動自主技術收視調查。要善於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的全樣本測量方法,提高收視指標的精度和信度。

第三,在數據形態上要符合細分的、多層次的受眾市場實際,滿足多元的精神需求。通過建立中國特色收視調查體系,從調查方法上提高收視數據的抗風險和抗干擾能力。

三是規範收視數據應用行為,完善節目評價機制。不得將收視率作為購片價格唯一依據,應當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正確的節目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創新創優,貫徹落實節目綜合評價體系建設。

不得以收視率作為評價電視劇優劣和對員工進行獎懲的唯一標準,要把綜合評價全面融入電臺電視臺建設管理全方面,全過程。

四是製作機構、播出機構應增強主體意識、履行主體責任。加強行業自律,引導製作機構、播出機構自覺抵制收視率造假行為,切實維護行業秩序,營造風清氣正的行業環境,促進廣電內容創作不斷創新創優,節目形態日益豐富多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共同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繁榮興盛新局面。

收视率调查改革,有可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