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願你沉浸世間,浸透煙火之後,依然一腔詩意,不負美好。

前段時間,吉林大學經濟學教授李曉的一段演講,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很火:

如果展開一幅世界經濟地圖,你會發現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比較優勢。

如美國出口的是金融服務,日本出口的是製造業技術,中國人出口的是勞動力,歐洲人出口的是古老的貴族文明積澱下來的審美,幾乎所有的奢侈品都來自歐洲。

審美是一種歷史積澱,前提是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連續性。

對個人而言,審美是一種品質和修養。一個審美能力低下的民族不僅素養、品格不高,道德水準也會有問題。

李曉教授

1

李曉教授說:

“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中國人的標準,基本上就是服飾與行為。

相對於其他亞洲人,中國人的服裝搭配比如衣褲、鞋帽、鞋襪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體的,遠遠一看便知道是中國人,在亞洲人裡韓國人喜歡穿著鮮豔,穿的素雅且搭配合理的多半是日本人。”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

日本韓國美學文化侵襲中國可以看得出來,在審美上,中國確實差一大截。

而審美的差,直接體現在文化層面、甚至於國家核心競爭力層面。

論美學輸出,日本有無印良品,有優衣庫,都是輸出日本美學服飾搭配;韓國有強大的娛樂產業鏈。而我們,確有所缺。

我不想大談特談一個民族的審美力有多重要,我想說的是,審美力,對於一個人,同樣至關重要,關於到這個人方方面面,生活、職場、外在形象。

美學家蔣勳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

審美力,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adult-countryside-cropland-625458.jpg


「名人傳記」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2

缺乏審美力的人

缺乏禮儀感

缺乏審美力的人,給人的感覺,總是缺乏禮儀感。

李曉教授在演講的時候,提到一個小細節。

很多大學生畢業時,穿著大褲衩,穿一雙拖鞋,露出帶毛的大腿,披著莊嚴而神聖的學士服滿校園跑。

“這樣美嗎?這樣對學士服尊重嗎?對大學、對知識尊重嗎?一點也不尊重。”

為什麼?沒有一種禮儀感。以隨意的心態,對待一件莊重的服裝,這便是缺乏禮儀感的表現。

微博上有一個很火的故事。

杭州一位27歲的小夥去相親,和相親的姑娘約會完回來,主動微信聊天,表示對對方感興趣,但被姑娘拒絕了。而拒絕的理由是,小夥子穿了一雙涼鞋去相親。

“太隨便了吧,我精心化了妝,塗了眼影,你卻穿一雙涼鞋過來?是不是太過分了!”

別覺得姑娘苛刻,很多人說,嫁人,重要的是內涵。可一個外表都不能拾掇好的人,未必就會有內涵。

更何況,在第一次相親約會,就表現出隨意而沒有禮儀的人,在以後生活中,未必對你的生活用心。

我能想象到該男子穿一雙涼鞋,可能搭配一條牛仔褲就來的場景。

你會隨便穿雙運動鞋就去面試嗎?一份工作尚且需要花心思打扮,整理妝容和服飾,那麼,一份終身大事,為什麼就不能多用點心準備。

也許小夥自己不覺得自己隨意,“這就是我的生活習慣呀”,對不起,說明你的生活中,實在是缺乏審美,以至於能允許自己穿涼鞋來相親約會。

缺乏審美力,必然缺乏禮儀感。

審美低下,不願意改變,邋遢,混亂,那你的世界一定也是邋遢而混亂的。重要場合穿得隨意,那你對任何事情,都是沒有禮儀感的。

active-activity-beach-40815.jpg


「名人傳記」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3

缺乏審美力的人

沒有生活態度

韓國有一部電影,《偷鑰匙的人》。

一個27歲的男生,混得很慘,住在出租屋裡,晝伏夜出,沒有絲毫作息規律。髒衣服不洗,扔掉滿地都是;髒襪子到處亂扔,吃剩的外賣就放在桌子上,蟑螂爬來爬去。打開門,一股噁心味道撲面而來。

最後,這個男生被房東掃地出門。

在一個澡堂,他撿到一個殺手的錢包,殺手遭遇追殺,腦袋被重擊,失憶。於是,很自然地,這個男生住到殺手的房間裡去。

那是一處在高檔小區的豪宅,裝修精緻,傢俱、紅酒、衣物、鞋襪、甚至連微小的開酒器都擺放妥當,精緻到極致。

男生在這裡住了不到一個星期,亂得一塌糊塗,衣物亂飛,喝了一半的紅酒放在茶几上,空著,吃剩的披薩散落客廳,沙發靠枕被扔得到處都是,蟑螂又出來了。

為什麼我講這個故事?我想告訴大家,缺乏審美力的人,沒有生活態度。

你身邊應該也有這樣的人。無論住什麼樣的房間,都會把房間弄得很糟;無論穿什麼樣的衣物,最終衣物都會很髒。

給再多的錢,再富足的物質,他們也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一個能允許自己住所混亂不堪的人,無論富有,貧窮,最終,都會混亂不堪。不是缺錢,是缺乏生活態度。

我想起麥肯錫合夥人李一諾女士演講中講的一個故事,她很小的時候,家裡窮,父母從鄉下調回城市,分到一套四十來平米的小房間,很窄,很破,很髒,很亂。

但母親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買了沙發,買了桌布,縫製了地毯鋪在地上,重新刷了牆壁,讓父親做了一個合適的茶几,親手設計了房間格局。

四十平米的房子,變成兩個小臥室和一個客廳的小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每一次回家,我都感覺到無比溫馨、溫暖。他們告訴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保持對生活的審美與熱情。”

林清玄先生說:“工匠把一把椅子做到無懈可擊,是生活品質。農夫把稻田種出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質。窮人花最少的錢買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質。可見生活品質並不是某一階層、某一地區,甚至某一時代的專利。”

這就是生活態度,不將就,不湊合,即使貧窮,也要活得有姿色,即使深埋煙火氣,也有有味道。有美的欣賞,才會有美的生活。

MelodyC2E


「名人傳記」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4

缺乏審美力的人

沒有生活感知力

演員黃渤喜歡攝影,他的圖片往往能抓住某一瞬間的簡單畫面,再看,覺得無比美好。

有一次黃渤在拍戲,海邊,風浪很大。

拍完戲,很累,黃渤沿著海灘走,提著單反,慢慢踱步。忽然,不經意間瞥到海邊一塊小石頭上,一隻小蟲趴在那兒。

黃渤覺得很有意思,湊進去看。

“我發現它面對浩浩蕩蕩的海面,好像胸有成竹要做出重大決定,或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黃渤拿出單反,小心翼翼咔嚓,拍下了一隻海邊小蟲沉思人生的畫面。

很多時候,人生不是活一個片段,人生是活無數個瞬間,如果你有足夠的生活感知力,你回絕躺著一下午,無所事事,頭頂藍天白雲是一種美;你會覺得幾個老友喝酒擼串看世界盃是一種美;你甚至會覺得上班路上,陽光很淡,風很涼,樹蔭成群,很美。

多數時候,生命的美意,是以一個個平凡瞬間呈現給你,只有你懂得,才會覺得動人。

王小波躺在草地上放牛的時候,覺得生命充滿美意。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金聖嘆《不亦快哉三十三則》中,令他覺得美好、有趣的,都是細碎的瑣事:

“夏日裡,披著頭,光著腳,自己撐著涼傘遮太陽,看壯漢一邊唱吳歌、一邊踏桔槔。水一下子洶湧而上,彷彿翻銀滾雪。不亦快哉!”

“冬夜飲酒,轉復寒甚,推窗試看,雪大如手,已積三四寸矣。不亦快哉! ”

“存得三四癩瘡於私處,時呼熱湯關門澡之。不亦快哉! ”

在李元勝的一首詩中,他寫道: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比如低頭看魚,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離開,浪費它們好看的陰影,我還想連落日一起浪費,比如散步,一直消磨到星光滿天,我還要浪花風起的時候,坐在走廊發呆,直到你眼中烏雲,全部被吹到窗外。

這些,都是生活中平凡的瞬間,但也是生命裡最珍貴的部分,給你幸福,給你美好,給你溫暖。若你懂得,缺乏審美能力的人,內心貧瘠,他們只是麻木地度過一分一秒,日子挨著日子,問題疊著問題,這些瞬間,在他們心中沒有意義。

我不希望你麻木地度過人生,我希望你能感受到來自生命的美意,一陣風,一場雨,一個回眸,都是饋贈,願你能懂。

artist-guitar-guitarist-89909.jpg


「名人傳記」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5

審美的本質

是對自己有要求

陳大咖剛到北京時,過著典型的北漂生活,很窮,住地下室,每天很早,從城郊擠地鐵去中心區上班;晚上下班,再擠地鐵回到地下室。

地下室旁邊是地鐵通過的軌道湧洞,每次地鐵來的時候,震動得很厲害,彷彿要塌了,房東告訴她:“不用怕,都是這樣的。”

地下室只有一個窗戶,窗外是一條步行街道,如果人們走的時候,低頭注意看,也許能看到這一小扇窗戶,以及窗戶裡的人。

每天,陳大咖就指著這扇小窗戶漏進來的陽光養活自己。

剛搬進來時,十幾平米的地下室堆滿雜物,黴臭味濃厚,陳大咖不想租,可是掂量了一下自己的錢包,決定租下來。

一個月後,陳大咖把這地方收拾利落,牆壁貼了壁紙,地板貼了地板貼,連窗戶都仔細用油漆刷過。十幾平米的空間,煥然一新,如果你從跟外面看,你甚至以為他住在民宿裡。

他還在小窗口養了一盆多肉,每天細心照顧,“等著它哪天長大,有生命的氣息”。

陳大咖說:“我並不是非要折騰,我只是對自己有所要求。”

審美力本質,其實就是這句話,對自己有所要求。

不想穿得邋遢,不想變得油膩,不想把自己的生活過得麻木,不想讓自己住的地方變成豬窩,於是,有了種種改變。

陳大咖說:“在一粥一飯中,讀眾生百態;於一湯一菜間,閱世情冷暖。將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還要有一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

願你沉浸世間,浸透煙火之後,依然一腔詩意,不負美好。


「名人傳記」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6

審美力,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看過一篇文章,《物質幸福時代已經結束,新時代正在來臨》。

“在過去物質匱乏的年代,不斷做物質加法——為家裡添置冰箱,買回電視機,配齊洗衣機,再買輛車……從一無所有的狀態到“全副武裝”的過程,確實能給人幸福的感覺。但現在,物質空前豐富。

在一個萬物俱備、什麼都不缺的年代,佔有物質很難再刺激我們的感官,讓我們獲得長久的滿足。”

一個新的時代正在來臨,什麼時代,做減法的時代。

減少你的佔有慾,迴歸到樸素純真的生活,不再依靠佔有財富,獲得幸福。正如日本美學作家山下英子所說:“用最少的物質,滿足最大的需求。”

在這個時代,審美力,才會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學會去尊重別人,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

學會對每一個場合給予相應的禮儀,你的用心,會令人舒服,會收穫讚美和富足;

學會活得有態度,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要過得精緻一點,再精緻一點。常常說,一個人的臥室,能看出這個人的人生。把自己家裡打掃再幹淨一點,再有序一點。無論貧窮或者富有,一個乾淨整潔,令人舒暢的人,總是受歡迎的;

學會感知生命那些很短小的瞬間。多年以後,樹下有風,桌上有茶,你會老去,我會掉牙,是生命力最感動的畫面。

復旦中文系教授說,真正的國學之美修行,一人一生一次就足夠了

現在請你馬上背一首李白的詩,你腦海裡想到的是什麼?

不出意外的話,十有八九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高中畢業之後,好像所有曾經學過的詩詞曲賦都在被緩慢遺忘,每當別人問起和文學相關的問題時,只能尷尬笑笑說:“哎呀,都還給老師了”。

然後補一句:“這些東西都沒用,也不知道當初學它們幹什麼。”

它們真的沒用麼?

記得小學一年級,學孟浩然的《春曉》。正是春寒料峭,早上下了小雨,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縮著脖子,犯春困。扭頭看向窗外,操場上空蕩蕩的,只聽見鳥兒清脆的叫聲,新開的迎春花被打落一地,嫩黃的花瓣細細密密地鋪開,鋪在無人的角落。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那一刻,忽然覺得好惆悵。

忽然就懂了詩人遠隔千年的某一個清晨的心境。

這些簡單的小詩,多年後我再也不背了。但初見初誦這些小詩時的心情,當時腦海中的畫面,以及那種共鳴和理解,竟然一刻也未曾忘記。

對美的感知力,是不經意間烙印在靈魂裡的。

其實你早就知道,不管是“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音韻美,還是“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語言美,在你還很小的時候,在第一次懵懂記誦的時候,你就知道了。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

“萬木已清霜,江邊村事忙。故溪黃稻熟,一夜夢中香。”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些清新明麗、語言明快、能激起每個人的豐富聯想的詞句,是我們美學教育第一個無言的老師。

直到現在,你也說不清它們到底哪裡好,到底有什麼用,但是每次讀來都覺得親切可愛,像是抓到了什麼東西。

彷彿透過這些句子,可以看見自己孩提時代——明亮單純的眼睛,跟著手指一個字一個字看過去,軟軟糯糯的聲音認真誦讀。

那是千百年間無數前輩為我們妥善記載、傳抄、拓印、整理的詩篇,那是歷經千百年打磨的文字。

那是我們的來處。

你從沒忘記過它們。

你曾經讀過的書,背過的詩詞,領會到的美,都會溶進你的氣質,你的見解,你的生活中去。

最後,它們構成了你。


「名人傳記」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詩詞曲賦,它們不是用來講道理的。

它們的存在,是為了讓你更好地在世間行走。

若你能感受到“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的意味,就會知曉對事物的熱愛都應源於自己的本心,而不是其他外界的稱讚或是獎賞;

若你能體會到“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中的惺惺相惜,就能從白居易身居高位卻能對歌女的認同中,學會尊重和平等;

若你能將“刻薄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這樣的道理刻進腦海,就不會輕易被環境影響,沾染上不好的習氣。

每個人都會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是為了應試而死記硬背的文字,你真的能體會到其中的意思嗎?

只有從小進行無功利的閱讀,才能更早地塑造起對美的感知;

只有閱讀美的東西,才能在其中汲取養分,從而擁有良好的氣質修養。

英國著名現代詩人奧登曾說,“歷史上有很多書,莫名其妙地被人忘記了,非常可惜。”

戰亂、火災、人禍、意外……想讓一本書消失簡直太容易了。

但之後又他接著說,“但是,沒有一本書是莫名其妙被人記住的。”

現在的你,可還記得五年前的某本暢銷書?

可還記得兒時那些通過商人的炒作、媒體的吹捧,名噪一時的著作?

有的書,三年五年過去,再也沒有人理睬它了;

但有的書,能流傳一百年,甚至上千年,就一定有它的道理。

就像先秦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老子、莊子;

就像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後世再怎麼發展,也不會遮蔽他們的光輝。

反而會使他們的光芒歷久彌新。

中華傳統文化就是這樣一條從未中斷過的長河。

天地大美,無數人文歷史上的瑰寶來自於這條長河。但我們卻因為趕路太急,而忘記回頭,忘記生活,忘記什麼是美。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名人傳記」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浸潤在一處好的文化傳統氛圍中,重新認識美,重新品讀古詩對子,聲律啟蒙。你會發現——

你比你想象中的更懂中國,更懂生活。

而這,正是我們的去處。

知來處,方知可去處

一人,一生,一次,

國學修行,一直在路上


「名人傳記」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