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豐縣南屯基鎮「老張頭兒」是咋成爲「名人」的?

張崇安,在東豐縣南屯基鎮乃至縣城可是個“名人”。一提起“老張頭”,人人都要豎起大拇指。


“老張頭”緣何“成名”?這得歸功於他創辦的文化大院。

那是2008年的事了。56歲的“老張頭”當時的日子相當不錯,蓋起了近20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存摺上的數字,達到了10萬多元。按照老伴的說法,老兩口可以安穩過後半生了,“老張頭”卻開始“折騰”起來了。

“讓知識改變更多人的命運。”他瞞著老伴找到了鎮上的文化站領導說:“我自己出資建農民的文化大院,讓村民有個學習、休閒的地方。”在得到了文化站大力支持的答覆後,張崇安開始了對自家的改造。“老張頭”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稿子、生活條件都不錯,一聽老爺子有追求,紛紛舉手支持。

他拿出近萬元,把家裡的兩間倉房改造成活動室,購買了2000餘冊圖書,還用自己的木工手藝做了書櫃、桌椅。經過精心籌備和整理,他把文化大院開張的日期定在了黨的生日這天,書屋向村民全天免費開放,大家可以隨時去閱讀自己喜愛的書籍,查找需要的資料。這個農村公益文化活動大院,很快就成了附近農民的活動中心。東豐縣南屯基鎮“老張頭兒”是咋成為“名人”的?張家文化大院農民志願者服務隊參加南屯基鎮中心小學“六一”兒童節升旗儀式,並捐贈10名特困學生書包及學習用品

從文化大院開張的那一天開始,張崇安用心經營,增加投入,增添設施,不斷擴大規模,進一步完善了文化大院的服務功能。當年,文化大院就成立了秧歌隊,在農閒時節,每天晚上村民們都自發前去扭秧歌。張崇安還多次成功地組織一場場別開聲面的秧歌匯演,吸引了幾百名村民。東豐縣南屯基鎮“老張頭兒”是咋成為“名人”的?東豐縣實驗中學部分師生在張家文化大院表演精彩的文藝節目

從張崇安辦文化大院那天起,就得到了遼源市委宣傳部、東豐縣委宣傳部、南屯基鎮政府、縣文體局的大力支持。縣文體局幫忙進行設計規劃,提供書籍,進行書籍分類,先後支持文化大院一張乒乓球案,一副籃球架;縣老年體協為秧歌隊買來了扭秧歌用的大鼓,南屯基鎮政府給文化大院訂了報刊……目前,張家文化大院的書屋有種植、養殖和多種經營生產類科技書籍4000多冊、連環畫700多冊、政治文化類圖書200多冊、其它各類圖書1000多冊;珍藏毛主席像章及各種紀念徽章300餘枚、偉人畫像10多幅。農閒時節,每天到書屋借閱的人數達二三十人。“老張頭兒”還與當地學校密切聯繫,把文化大院辦成孩子的第二課堂。東豐縣南屯基鎮“老張頭兒”是咋成為“名人”的?圖為張家文化大院黨支部成員收看中央電視臺《榜樣》節目

張崇安一點都閒不住,一邊經營文化大院,還要給農民放電影。鎮委鎮政府出門協調縣文體局,幫助他成立了流動電影放映隊。縣電影公司對張崇安進行了放映技術指導,又給他提供了電影拷貝。“老張頭兒”拿出積攢的4萬多元錢,購買了一輛麵包車和電影放映機等設備,專門考取了機動車駕駛證。

每天,張崇安開著車,投身到農村公益文化事業中。每晚走村入屯無償為無農民放映紅色電影、愛國主義教育影片,還在流動放映車裝上了宣傳防火的大喇叭。他根據每個村屯科技需要,在電影放映前,至少播放30分鐘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的科教片、種植養殖技術片、精神文明宣教片,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如今,張崇安的流動放映車換上了數字電影機,走遍了全鎮的17個村屯的角角落落。東豐縣南屯基鎮“老張頭兒”是咋成為“名人”的?張家文化大院黨支部組織黨員收看十九大盛況

如今,文化大院有乒乓球、羽毛球、檯球、象棋、電影、秧歌、閱覽等十多個項目,每天到這裡參加活動的農民有幾十人。看到自己的文化大院“顧客”盈門,“老張頭”於2014年順勢成立了農民志願者團隊,開始只有二三十人,如今已經超過百人。張崇安帶領團隊開展幫扶貧困弱勢群體、義務演出、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等志願服務。東豐縣南屯基鎮“老張頭兒”是咋成為“名人”的?村裡的孩子張家文化大院練習書法。

張家文化大院,已經成為當地群眾不可或缺的“文化之家”。 2009年,張家文化大院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吉林省模範文化大院”;2010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吉林省農村文化大院建設示範點和新農村文化大院建設優秀文化大院;2010年,張崇安被省文化廳評為農村文化大院建設積極分子、被遼源市評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優秀“五老”工作者,並被選為北屯基村關工委副主任,被縣老年體協評為老年體育先進工作者。張家大院被設立為遼源農村消防宣傳站,張崇安又被聘為義務消防員和火災隱患督導員……

東豐縣南屯基鎮“老張頭兒”是咋成為“名人”的?東豐縣首家新時代傳習所落戶張家文化大院東豐縣南屯基鎮“老張頭兒”是咋成為“名人”的?張家文化大院獲贈精美圖書
東豐縣南屯基鎮“老張頭兒”是咋成為“名人”的?新時代傳習所裡,正在文藝演出。東豐縣南屯基鎮“老張頭兒”是咋成為“名人”的?新時代傳習所裡歌聲陣陣。

今年1月4日,東豐縣首家“新時代傳習所”揭牌儀式就在張家文化大院舉行。縣委書記鄭一明親自來給揭牌。儀式結束後,“新時代傳習所”迎來首場宣講,宣講員利用PPT採取圖文並茂的方式,分別對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和新黨章修改內容進行了解讀,增強了視覺衝擊效果,使宣講內容“有聲有色”,幹部群眾一致叫好。

提起張崇安升國旗的情結,源於他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也得益於他的生活安康。改革開放後,他家的小日子蒸蒸日上,耕種著30多畝地,每年都有可觀的收入,他心中常懷對黨的感恩之心。2003年,他就在自家小院豎起旗杆,買了一面五星紅旗,帶著自己的孫子孫女升國旗。從此,老張不但在升國旗中感恩黨,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以行動報答黨的恩情。東豐縣南屯基鎮“老張頭兒”是咋成為“名人”的?

攝影 劉永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