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很多同學,不想參加校園招聘會?!我告訴你,錯的很離譜!

陪伴你

一直到 夢想實現

生活中的我

何嘗

不是一個夢想的前行者

越努力,越幸運

01

作為一個傳媒院校就業辦的老師,每年學校開招聘會時總會有這樣2個擔憂:既害怕企業來得不夠多,不是學生想要的。又害怕同學們不願意來,招聘會很冷清。殊不知,和其他院校的老師一聊,很多也都有這樣的困擾。今天,就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為什麼不去參加校園招聘會?!"

"為什麼不去參加校招?":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

A同學:"我還沒到大四,校招與我有什麼關係呢?"

B同學:"我直接在網上投簡歷就好了,幹嘛要去校招擠呢?"

C同學:"我們學校又不是985,211,會有什麼好單位來呢?還是不要去啦~"

D同學:"我們寢室沒人去,算了我也不去了吧"

E同學:"我怎麼不知道有校招?什麼時候?哦,過了,好吧"

F同學:"起不來,起不來,實在是起不來~"

(別看了,說的就是你)

聽說很多同學,不想參加校園招聘會?!我告訴你,錯的很離譜!

校招:從來就不是大四的專屬

校招,從不是大四專屬。

它可以是夢開始的地方,也可以是夢踐行的地方,它更是夢檢驗的地方。

校招,從不簡單是一場校園的招聘會。

對於低年級(大一、大二)的同學,校招是一個實驗場,也是一個觀察站。

通過參加校招,可以做以下的事情:

1、從心理層面來說,可以近距離接觸企業和職業,充分感受就業的氣息,激發自己準備的意識;

2、從學習層面來說,可以在校招現場,觀察自己的專業都有什麼企業招人,招進去都從事什麼樣的崗位,這樣崗位都有些什麼要求,進而思索自己的大學四年應該學些什麼,做些什麼,為自己的未來增添砝碼;

3、從探索層面來說,可以看看有沒有與自己專業不相關,但卻感興趣的領域,有沒有在自己知識層面沒有接觸過的領域,擴大自己對於專業、職業、企業的認知和了解。

當然,如果你想找些實習,校招是值得碰運氣的地方。

此時的校招,不再只是找工作的場所。

它是一個學習的場域,可以通過調查、訪談等學習方法,對工作、職業、單位,甚至是行業、社會作微觀探究。而這種探究恰恰是大學重要任務——思維訓練所需要的,這標誌著我們由“被動學習者”向“主動學習者”轉變,這是“成長”重要的佐證。

校招對於大三的同學來說,還有著檢驗的意味。

對於大三的同學,校招是可能為自己找到實習實踐的地方,為大四的就業找到實戰的機會,找到落腳的可能,因為這裡有大量的實習崗位給出。

但更重要的是,相較低年級的觀望,大三多了更多地實戰參與感。

如果說低年級只是觀察、調研、盤算的話,大三面對校招就是一份檢驗,檢驗自己是否有所準備,檢驗自己準備的程度,檢驗自己是否受現實環境的歡迎,檢驗自己是否有能力接受挑戰,應對變化。

此時,“檢驗”比“得到”顯得更為重要和有意義。“檢驗”的背後,是通過努力可能達到的空間,“可能性”往往更為迷人和富有吸引力。

“檢驗”的背後,是“痛並快樂”的過程,通過不斷嘗試探索,“思考”、“修正”最終“質變”“涅槃”。通過“檢驗”的“得到”,常常更為長久,也更為讓人記憶深刻。

在我看來,如果一個同學在進入大學之後,要能運用一切資源提升自己,大四隻是一個符號,收穫即可。

但如果只想在大四收穫,忽略前面種種,出現的結果只可能是父母需要為你支付“大五”的學費,你需要支付“大五”的青春,重新完成前面所有沒有進行的探究和思索,

此時的“大四”不再是收穫,而承擔了之前三年欠下的“債”,焦慮、迷茫會加倍而來。

“出來混早晚都是要還的”,為什麼不早些呢?

聽說很多同學,不想參加校園招聘會?!我告訴你,錯的很離譜!

校招,信價比高的找工作途徑

校招,較之網投,既安全又收效大

發生在2017年的"李文星事件"還歷歷在目:東北大學畢業生李文星通過BOSS直聘找工作,被騙入傳銷組織,後溺水身亡。

網投雖簡便易行,但卻有著以下缺陷:

1、"你看不到他,他看得到你"(信息極度不對等):簡歷上傳後,你的信息都在網上,但你卻無法親見公司;

2、“有圖有文非真相”(包裝掩蓋真相):李文星案中的傳銷組織就將自己包裝成上市公司;

3、“廣撒網卻收穫微”(針對性不強)。而校招,除了對參展企業資質有篩選外,你也可以通過與HR 的交流對企業有初步的判斷。

校招,較之實習/親友,成功率方便度均衡的找工作途徑

雖然,從找工作的成功率來看,實習和親友介紹的成功率比參加校招的要高,但是找實習的困難度遠比校招要高,要找到合適的且最終還能留下來的實習實踐困難更高。同時,也並非人人都有好爹寶媽,也非所有人都擅長積累人脈,大部分人都是“吃瓜群眾”一枚。事實上,校招是除了實習/親友以外,成功率很高的找工作途徑。

因此,綜合考量方便度、經濟性、成功率、安全性等各方因素,校招無疑是性價比最好的找工作途徑。

聽說很多同學,不想參加校園招聘會?!我告訴你,錯的很離譜!

校招,僱主視角的招人方式

在招聘雲集的時刻,各類招聘會應接不暇,省裡的,市裡的,區裡的,大學城的,一些學生捨近求遠,省裡市裡跑得歡,卻獨甩校招,如同進了大商場,產品雖多,卻易花眼,反不如去特色小店更易挑選。

其實,站在企業的角度,當他要招人時,他首先會想:我要找招什麼樣的人,這個人需要什麼專業特徵,我可以到哪裡去招,他會依據這些選擇合適的學校,來挑選自己想要的人。大型招聘會要照顧方方面面,大而全,而校招卻考慮專業匹配,小而精。

聽說很多同學,不想參加校園招聘會?!我告訴你,錯的很離譜!

校招,學會自我定位的開始

如何定義“好”?每個人的標準不一。但是“好”的背後又常常有以偏概全的可能性和對自己偏執的優越感或是否定性。

“因為我們學校好,來的都是好企業”又或是“因為我們學校不好,來的都是差企業。”本身就是不合理信念,在行為認知心理學中,是需要調整的認知。作為一所傳媒類三本院校,來參加校招的也不乏有愛奇藝、香港衛視這樣的知名企業,滿足大眾審美的“好”。只是,這就是“好”唯一標準嗎?顯然不是。

如果僅從知名度看待“好”,就會出現盲從。前兩年,在招聘會現場,我總會發現這樣有趣的現象,在某個攤位排隊的人特別多,於是就去看看,以為是某大公司,走進一瞧其實是某大公司子公司招些低端崗位,如售樓之類。而那些與我們專業相關,或是專業不相關卻需要傳媒人才的上市公司卻無人問津。雖說現在信息爆炸,你就真的瞭解信息?全面掌握信息了嗎?

答案是否!

前段時間,和一個小朋友聊天,她現在在路鐵傳媒實習。她是在校招時投的簡歷,然後去實習的,之前她並沒有聽說過這家公司,只是被校招的HR的專業性所吸引投了簡歷,並通過了面試。進去之後,她發現這是家很棒的企業,負責20多個城市高鐵廣告的投放,自己感覺也能學到很多的東西,與她而言,這就是“好”的單位。

幾年前的一個畢業生,畢業後去的是大報恩寺,也是校招投的簡歷,當年,很多同學不知道這是一個什麼單位,以為是個寺廟,心想這是什麼鬼,其實報恩寺屬於江蘇文投,國企,去也不是做和尚,而是宣傳講解,接待重要嘉賓參觀。他去了,呆了兩年,歷練了自己的待人接物,現在跳槽去某企業擔任總裁助理。與他而言,當年的報恩寺就是當時好的選擇和單位。

所謂“好”工作,從不是知名度上的好,也不是想象中的“好”,更不是別人說的“好”而是你深入瞭解後,與你當下的需求、價值觀、能力、性格等等能匹配上的好,是你在心中認同的好,而非人云亦云的好。一方面,“好”的標準需要時間的積澱,需要與你互動,才能轉化成真正意義上的“好”。另一方面,

“好”的標準也在時間和實踐中發生著改變。

聽說很多同學,不想參加校園招聘會?!我告訴你,錯的很離譜!

校招,偷懶不是藉口

如果僅僅是因為沒有看到相關校招的相關信息,這其實好辦,多關注學校的網站,知道每年的三、四月,九、十、十一月是招聘的高峰期,學校的校招也多在這些時候即可。

但是,現在,有很多怪圈,比如找工作時,老師比學生著急,家長會替孩子來投簡歷...在這裡,我們不討論家長/學校的錯位問題,後面可以專門來談談這個事情。

在這背後有著怎樣一個學生群體:他們就業動力不足,主動性不強,什麼事情對他們來說都可有可無,高興就做一下,沒人陪就不做,高唱“無所謂,誰會愛上誰”。

最近,特別流行佛系,這樣的一群學生甚至被稱之為“佛系學生”,但是“佛系”不是漠視,不是不作為,而是歷經鉛華之後的坦然和自然。你都沒經歷過,認真感受過,單純通過不作為、不施為,就被稱為“佛系”,我只能“呵呵,只能說“這是懶癌症重度患者,無藥可醫。”

套用佛系的話語“佛只度有緣人,你非有緣人。”“你不自救,佛難救”。

懶,惰,神仙難救~~~

聽說很多同學,不想參加校園招聘會?!我告訴你,錯的很離譜!

02

“為什麼不去參加校招!”:準備工作細緻而有章法

聽說很多同學,不想參加校園招聘會?!我告訴你,錯的很離譜!

“人到心不到”不適合校招

每年在校招現場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穿著拖鞋,大褲衩來的;拿著早飯來的;不帶簡歷走馬觀花的;將簡歷捲成一團的;打扮妖嬈來的;姍姍來遲,單位已經開始收攤來的;應聘後期製作,不帶作品來的…每每看到這些,除了皺眉,還有感嘆:人到心不到,不如睡大覺。

校招:大學四年綜合素質的集中展示

搜商:蒐集信息的能力

在參加校招前,能認真研究參展企業,它所提供的崗位,確定自己想要試試的企業目標。

智商:簡歷撰寫的集中體現

能根據目標企業,製作針對性的簡歷,知道在簡歷中突出自己與目標企業的匹配度。

情商:與HR初次的見面與交手

能不卑不亢、不喜不悲地展現自己,懂得給HR留下不錯的第一印象,為面試可能增加籌碼。

“三商”的展示,是大學四年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也體現著參加校招,不僅僅只是來了就行,而是細緻入微的準備,有章法的籌措,這恰恰才是職場人應有的態度和表現。

“為什麼不參加校招呢?!”從“孩子”變成“大人”、從“學生人”變成“職場人”,從“隨意”變成“有準備”。

這裡是見證成長的地方,也是見證奇蹟的地方。“為什麼不參加校招呢?!”為什麼去呢?為什麼又不去呢?

不管怎樣,校招,它一直在這兒, ~~~

聽說很多同學,不想參加校園招聘會?!我告訴你,錯的很離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