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魯迅的文章在中學教材中越來越少?這個答案我給滿分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上無法迴避的一個人物,他的存在在今天看來,多了幾分晦澀,很多人讀不懂魯迅。在這盛世,我們好像不再需要金剛怒目的激憤,而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周作人的小品文,那裡有悠閒適意的小資生活,恬淡自然。

為何魯迅的文章在中學教材中越來越少?這個答案我給滿分

最近這幾年來,魯迅的文章被從教科書中大量刪除,也就意味著小學生、中學生都不能從語文教材中讀到魯迅,若非中文專業出身,或許一輩子都無法接近魯迅;在學界,錢理群的退休和汪暉的抄襲,讓魯迅研究在學界一度低迷,不僅僅是大眾,就是專家學者對於魯迅的興趣也開始變得寥寥,王曉明鍾情文化研究,王富仁轉向新國學,這些都反應了魯迅似乎和這個時代開始格格不入。

為何魯迅的文章在中學教材中越來越少?這個答案我給滿分

在許多人眼裡,魯迅的文章最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性,解讀他的話外之意、弦外之音成為廣大學者孜孜不倦之事,比如後院的那兩棵棗樹,多少年來被妖魔化,神聖化;還有樹梢上的月亮,被人揣測為魯迅對新月派的鄙夷……這樣的解讀層出不窮,我們試圖站在一個和魯迅同樣高度的位置來看待魯迅作品,殊不知我們未曾擁有魯迅般高超的表達。

為何魯迅的文章在中學教材中越來越少?這個答案我給滿分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看魯迅的文字,從一個文學作品品讀的角度,去分析魯迅的小說,他的魅力絕不僅在於嬉笑怒罵中對自己敵人的抨擊與批判。《傷逝》是魯迅最為情感化的文字,那是魯迅對五四後進步青年感情無處皈依的悲憫;《祥林嫂》是魯迅文學性最強的作品,他已經脫離了《狂人日記》式的怒吼,不在把封建制度吃人這一事實赫然陳於紙面,而是通過祥林嫂的人生際遇讓讀者明白祥林嫂之死,與任何人都有關,這些都根源於封建夫權、族權對人的戕害。

為何魯迅的文章在中學教材中越來越少?這個答案我給滿分

有人認為魯迅那種憤世嫉俗的思想離我們已很遙遠,如今的時代,民眾的思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這種鞭笞國人用於反省,用於鬥爭,反對統治的文章還能出現在教材裡嗎?答案顯然不能,因為這樣會削弱統治者的力度。所以,魯迅要“順應”潮流慢慢退出中學教材。而這樣的觀點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

為何魯迅的文章在中學教材中越來越少?這個答案我給滿分

其實,魯迅不光只對人性的描寫和揭露、對世事的洞明和堅守,他對文化的尊崇與敬仰,和對民族的希望與信念都讓人心中充滿信念。這樣的魯迅才是真正的魯迅,沉默而高大、冷靜而偉岸,他從不過時於我們的生活,他的深刻也經得起時間的洗禮。

這樣的魯迅,其實我們一直都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