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從奢侈品到消費品看40年改變

世界上只要中國遊客出去旅行才喜歡掃貨,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因為外國遊客也是這樣的,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品選擇在中國首發,現場經常會看見大批的外國遊客力求最新款。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消費者早已適應了充斥市場,琳琅滿目的進口消費品有1978年的3645億元到現在2017年的82.7萬億元,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40年間迅速躍升了200多倍,中國經濟總量以提升到世界第二,40年的改革開放,讓廣大人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40年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從奢侈品到消費品看40年改變

今天我們從兩方面瞭解民生方面的變化,看看改革開放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票證的消失,在今天的社會,當我們挑選商品挑選的眼花繚亂時誰能想到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存在過一個特殊的“票證時代”,因為建國後中國工業基礎落後,國家於1953年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行了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人們要憑票證來限量購買糧食、油、布、煤等生活必需品。我國的票證種類數量堪稱“世界之最”,全國2500多個市縣還有一些鎮、鄉都分別發放和使用了各種商品票證包括化纖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等各種各樣的票證,對號入座缺一不可。

40年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從奢侈品到消費品看40年改變

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和農業的迅速發展,於是從1984年開始以布票為首的各種票證逐漸離開流通領域,到了1992年隨著中國最後的一種票證,糧票被取消之後中國從此告別了票證時代,今日人們的飲食習慣由原來的飽餐型向影響型、新鮮型、簡便型轉變,外賣行業發展的如火如荼,各色飲食都可以通過網絡輕鬆下單,快速快捷地送到顧客手中。

40年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從奢侈品到消費品看40年改變

四大件的興衰,值得是當時為各個家庭所希望擁有的四件家庭物品分別為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以及手錶,這幾乎是一個家境非常好的人才能夠擁有奢侈品,一塊手錶曾經就是她的嫁妝,而一輛嶄新的“飛鴿”或“永久”也許使他當上了新郎。

在改革開放以來,家電逐步有奢侈品轉變為日用消費品,國內家電進入到消費的黃金期,普及型消費市場已經形成,最近十年中國家電產業厚積薄發開啟了全面超越外資品牌的征程,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家電智能化過程中,中國家電企業明顯走在全球產業的前列。

40年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從奢侈品到消費品看40年改變

在2008年國內家電銷售金額為4345億元,10年後的2017年銷售金額幾乎翻了一番達到8120億元。

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地,40年來中國已經完成了從單一層面到多層面齊頭並進的轉變,企業不斷地跨界並在新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就連學生們的觀念也從“學好物理化”變成全面發展。

今日的中國依然還有太多的“不完美”需要我們同心協力,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