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同比下降20%,旅遊增速創10年新低,「國慶檔」爲何神話不再?

文 | 樓巴蒂

2018年的國慶檔,朋友圈裡依然有人曬著電影票根、刷屏假日旅遊照,個體依舊在變化中的大環境裡找尋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但業界卻已經察覺到了市場的寒意,並開始思考討論了大半年的“消費降級”是不是真的到來了。

焦慮的開始要從國慶檔電影市場說起,貓眼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國慶檔(9月30日—10月7日)總票房21.7億元(含服務費),同比下降20%,總人次超6150萬同比下降23%。檔期內上映的10部電影中,貓眼評分9分以上影片僅有一部。——三個數據將今年電影國慶檔打上了“三無”標記:無票房,無觀眾,無品質。

票房同比下降20%,旅遊增速創10年新低,“國慶檔”為何神話不再?

公眾開始為這個冷清的國慶檔尋找理由,除了電影市場本身爆款缺失、內容質量平平等內部原因,公眾將一部分外部原因歸結為黃金週旅遊出行活動對觀影消費人群進行了分流,加劇了票房市場的冷淡。

但實際上,據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2018年國慶節長假七天,國內接待遊客7.26億人次,同比增長9.43%;實現國內旅遊收入5990.8億元,同比增長9.04%。國慶國內遊客和收入增速均創近10年新低,也是首次降至10%以下。換言之,出門旅遊的人也比想象中要少。

票房市場與旅遊市場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消費收縮,這是不是所謂的“消費降級”帶來的影響並不能確定,但是可以知道的是,除了電影和旅遊,現代消費群體顯然還有更多的選擇。

《無雙》領跑,但這個國慶檔有真正的贏家嗎?

國慶檔結束,電影市場上已經沒有了懸念。國慶檔21.7億的票房,四部種子電影《無雙》佔比31.4%,《李茶的姑媽》與《影》佔比均超過了20%,《胖子行動隊》尚未超過10%,其中還有小一部分票房給了《悲傷逆流成河》等老片。

票房同比下降20%,旅遊增速創10年新低,“國慶檔”為何神話不再?

這與去年國慶檔票房構成相比,就能看出明顯的差距,不僅僅是票房體量上的差距,還有頭部電影的票房佔比。2017年國慶檔票房冠軍《羞羞的鐵拳》佔比達到50.1%,《英倫對決》、《追龍》佔比在10%以上,剩下的《空天獵》、《縫紉機樂隊》佔比僅7%。頭部電影對票房市場的扛鼎作用可見一斑。

票房同比下降20%,旅遊增速創10年新低,“國慶檔”為何神話不再?

顯而易見的是 ,2018年國慶檔並未出現一部如《羞羞的鐵拳》一樣憑一己之力撐起半邊票房的電影,票房蛋糕被相對均勻的分割給各個電影,看起來電影之間的“貧富差距”被縮小,一派和諧,但和諧的狀態是以電影大盤的收縮為代價換來的。

這不得不讓人問一聲,這個國慶檔有真正的贏家嗎?

目前,位於票房冠軍寶座的《無雙》,檔期內票房6.33億,上映11天累計票房7.64億,豆瓣評分8.1分,排片從最開始的18.8%上升為28.6%,口碑與票房的相互影響,該片成為國慶檔綜合成績最好的電影,也一舉將此前分外看好它的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送上了“賭神”的寶座。貓眼預測其最終票房為10.94億。

但《無雙》這個成績放在近幾年的國慶檔中並不顯眼,放在今年眾多國產大片中剛好位於第十位,從票房體量上看,《無雙》並不屬於《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這類現象級爆款,港片配置讓它有了一定的票房天花板,也不容易打通大眾市場掀起全民觀影潮。

從電影內容而言,對於追求娛樂效果、放鬆體驗的部分觀眾,《無雙》這類電影興致缺缺,雖然已經儘量弱化港片符號,但港片風格依舊明顯,周潤發穿著風衣手持雙槍的場面就回到到了“小馬哥”的黃金年代,而所謂年代,就意味著這是一部分恰逢其時的人才擁有的回憶。

《無雙》在2018年國慶檔中滋生出一股“大獲全勝”的氣息,大部分原因是由於“同行襯托”,畢竟今年國慶檔“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開心麻花滑鐵盧、張藝謀“票房苦手”,“無片可看”的檔期

本來最被票房市場看好的開心麻花的《李茶的姑媽》,目前累計票房5.01億。電影上映首日票房堪堪超過1億,雖然保住了些許領先優勢,但口碑解禁之後,豆瓣評分5.8分,公眾嗅到了一絲滑鐵盧的意味。隨後三天,《李茶的姑媽》票房增速與電影口碑隨時間下跌,單日票房先後被《無雙》與《影》反超,昨天被《找到你》後來居上。

票房同比下降20%,旅遊增速創10年新低,“國慶檔”為何神話不再?

這或許是開心麻花第一次在重要檔期失手,此前《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西虹市首富》三部電影雖然在口碑上莫衷一是,但是票房上都取得了成功,2016年出品的《驢得水》雖然票房上沒有大爆,但是口碑上獲得認可。

《李茶的姑媽》則彷彿是開心麻花積重難返的具象化表現,不管是電影敘事、價值表達還是演員表演,都讓公眾看見話劇IP與電影市場的隔閡,開心麻花一直擅長的接地氣的搞笑包袱也逐漸跟不上觀眾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

而上映前就備受矚目的《影》,意料之中的沒能達到口碑與票房的雙贏,目前累計票房4.55億。若將張藝謀近幾年的電影票房放在時下年輕電影導演動輒二、三十億的票房語境裡,那張藝謀會顯得十分“苦手”。

票房同比下降20%,旅遊增速創10年新低,“國慶檔”為何神話不再?

離他現在最近的一部電影是《長城》,票房11.73億。這部電影票房還不算太差,如果除去它1.5億美元製作成本的話。當時這部電影幾乎讓張藝謀陷入兩股風暴裡,一股是“張藝謀拍好萊塢爆米花大片”,一股是“這麼貴的爆米花大片還不好吃”。

包括張藝謀更早之前拍攝的文藝劇情片《歸來》(票房2.91億),《金陵十三釵》(票房5.92億)、《山楂樹之戀》(票房1.45億),《三槍拍案驚奇》(票房2.35億),《滿城盡帶黃金甲》(票房2.30億),裡面讓他陷入非議的作品並不少,但是票房市場與資本仍舊會給予他下一次機會。

因為公眾對張藝謀這類作者電影導演的感情是複雜的,一方面所有人迷戀著他們過往創造的神話與榮光,對他們有著天然的期待與信賴,他們的代表作也意味著國內電影各種意義上的最高品質。

另一方面公眾又略顯偏執的認為,他們是被束之高閣的一群人,他們很難拍攝出取悅當下票房市場的電影。張藝謀的《影》是如此,陳凱歌的《妖貓傳》也是如此,姜文的《邪不壓正》、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都是如此。

票房不是衡量任何電影作品的唯一標準,但也確實是標準之一,於是電影才有了各種選擇標準。

剩下的兩部電影,《找到你》得益於題材也受限於題材,關於女性、婚姻、嬰孩拐賣等的現實題材,電影口碑獲得認可,但是並沒有產生《我不是藥神》、《親愛的》等電影的話題度與影響力,口碑也未形成票房規模化的增長。

《胖子行動隊》則靠喜劇題材,主演文章、包貝爾在公眾印象中微妙的存在感,躋身於國慶首發隊伍,但口碑一塌糊塗,票房借力於檔期效應,但也一直在隊伍末端徘徊。

所以國慶檔電影市場的萎靡情有可原,“票房降級”背後的真正原因是“內容降級”。對於部分觀眾而言,今年國慶檔的片單意味著“無片可看”。

不看電影、不旅遊,國慶檔真的“消費降級”了嗎?

而從消費層面而言,今年國慶檔面臨的市場比往年或許更加缺乏動力。

電影市場上,內容的缺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從9月開始就一直籠罩在票房市場上的冷淡氛圍。今年暑期檔大片頻出,或許並未全部在票房上取得成功,但無疑是百家爭鳴的模樣。《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等爆款影片急速消耗了市場精力,以至於從9月開始市場就進入了休養期,電影質量下降,票房增速減弱。

同時政策收緊,票補面臨取消,19.9元電影票宣告要退出歷史舞臺。雖然這個國慶檔票補依舊存在,但是票補對於票房的推動力已經明顯減弱。各院線已經明顯感知到市場的蕭瑟,開始擔心接下來的幾個月。

雪上加霜的是,目前10月國慶之後的片單似乎也缺乏大片支撐市場,除了楊冪主演的《寶貝兒》,風波不斷的《大轟炸》、換擋的《昨日青空》等關注度較高電影,部分進口片,其他電影都顯示出“一日遊”的態勢。

票房同比下降20%,旅遊增速創10年新低,“國慶檔”為何神話不再?

顯然國慶檔的冷淡不會迅速消退,但公眾的娛樂需求還在持續增加,這讓人更加好奇,從電影市場溢出的部分需求到底如何消解?國慶檔的旅遊數據和各景區的堵車情況給出了部分解釋,雖然旅遊市場增速放緩,但是出行旅遊解決了很大一部分娛樂需求。

同時從暑期檔開始屢次整改的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內容整改的B站,風口浪尖的鬥魚、虎牙等直播平臺,監管部門的整改代表著它們引起主流市場的注意,並在娛樂市場上佔據一定位置,從垂直、邊緣的娛樂平臺走向大眾中心市場。這也意味著,短視頻、二次元視頻、直播等移動端新型娛樂形式已經逐漸分食了年輕群體的娛樂需求。

但電影市場表現出的“消費降級”無疑是個偽命題,如果將檔期電影票房下滑歸咎於旅遊、新娛樂形式的分流,還不如說這是檔期內電影內容“降級”造成的,消費降級的聲音只是讓觀眾比任何時候都清醒,他們不再願意花兩個小時為了19.9 的優惠而忍受爛片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