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44歲女性胸痛,診斷ACS?

「病例」44岁女性胸痛,诊断ACS?

年輕女性能輕易診斷為自發性冠脈夾層嗎?近日,《JAMA心臟病學子刊》發表了這樣一則病例,回答了這個問題,一起看看吧。

病例簡介

患者女,非裔,44歲,1小時前因自發胸痛送入急診,疼痛自胸骨後放射至上背及中背部。

既往史

無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或已知冠心病。

婚育史

孕三產二(一次自然流產),末次生產距今超過5年。

體格檢查

血壓128/88 mmHg,脈搏正常,96次/分,呼吸16次/分,體溫36.9℃,中心靜脈壓正常,常壓下血氧飽和度100%,胸片正常,肺野清晰,胸部無觸痛,聽診第一及第二心音均正常,可聞及第四心音,無雜音。

12導聯心電圖示前壁ST段一致性抬高(圖1),初始TnI為0.02 ng/mL,隨後4小時上升至177.76 ng/mL(此時患者胸痛症狀消失)。對患者行緊急冠脈造影及溶栓治療,造影示左前降支及第二對角支血流TIMI 2級(圖2)。

「病例」44岁女性胸痛,诊断ACS?

圖1.發病時初始12導聯心電圖顯示前壁ST段抬高。

「病例」44岁女性胸痛,诊断ACS?

圖2. 擇期冠脈造影。

問題

根據患者症狀及檢查結果,接下來應對其進行何種操作?

A. 採用藥物洗脫支架對左前降支和第二對角支行PCI

B. 採用生物可吸收支架對左前降支和第二對角支行PCI

D. 行緊急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答案

診斷

根據患者症狀、體徵及輔助檢查結果,診斷為自發性冠脈夾層(SCAD)。年輕女性診斷為急性冠脈綜合徵(ACS),需要與ACS斑塊破裂、SCAD、冠脈痙攣、外傷性冠脈夾層相鑑別。圖3為左前降支和第二對角支1型非動脈粥樣硬化性冠脈夾層(NA-SCAD)的冠脈造影。

「病例」44岁女性胸痛,诊断ACS?

圖3. 左冠狀動脈系統前後位擇期冠脈造影可見左前降支中段夾層剝離(箭頭標記處),延伸至大的第二對角支(1型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開口處,與壁內血腫進一步向下至第二對角支;亦可見第一對角支阻塞溶栓後遠端血管血流通過。

患者於心髒監護中心接受4天保守治療後,左心室射血分數為50%。約18個月後發生右冠狀動脈2型SCAD,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考慮其症狀持續且心電圖不穩定,置入藥物洗脫支架治療,平安出院後門診隨訪,未發生其他遠期事件。

解析

NA-SCAD是指非創傷及醫源性因素引起的冠狀動脈內膜與中膜分離,病因可為冠狀動脈壁內血腫形成、夾層撕裂、滋養血管破裂(或出血)。在ACS患者中有0.1%~4.0%屬於NA-SCAD,50%表現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這一比例在60歲以下的ACS女性患者中高達35%,常發生於左前降支。NA-SCAD的危險因素包括妊娠、產褥期和多胎妊娠。一些全身系統性疾病也與此相關,如肌纖維發育不良(高達75%)、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和馬凡綜合徵。

NA-SCAD罕見於無冠心病危險因素的年輕女性,故做出診斷有一定困難,應格外謹慎,需由冠脈造影證實。冠脈造影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類型。1型NA-SCAD由內膜撕裂形成,如圖3所示;2型NA-SCAD是最常見的變異型,冠脈造影顯示為壁內血腫形成的光滑管狀狹窄,不伴有內膜破裂;3型NA-SCAD最為罕見,表現為局灶性或管狀不規則狹窄,需使用腔內成像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冠心病鑑別。血管內超聲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作為有創性操作,可顯示壁內血腫或假腔,應注意預防此類成像的潛在風險,如夾層撕裂或造影劑洩露等。

NA-SCAD相關性冠脈損傷通常可自愈,且經皮或外科血運重建術失敗率及併發症發生率較高,因此對無持續性胸痛或ST段抬高、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患者首選支持性和保守治療。有采用生物可吸收支架治療部分NA-SCAD相關ACS患者的報道,但因支架內血栓形成風險較高,近期生物可吸收支架退出市場,也限制了這種治療方法的應用。

此外,除外潛在冠心病、左室功能障礙、心衰臨床階段外,支持患者使用傳統ACS治療藥物的證據有限,如雙聯抗血小板治療、他汀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10%的患者可再發NA-SCAD,大多數再發事件累及的冠狀動脈與前次不同。大約20%的患者出現主要不良心臟事件,如死亡、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再發SCAD等。

參考文獻

Francisco Aguilar, Deepika Kalisetti, Sanjog Kalra.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a 44-Year-Old Woman. JAMA Cardiology, April 4, 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