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1篇,跩句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祝大家假期快乐

「连载」闲话两晋之五胡乱华——南北分治(大结局)

那么,第二则战报又是什么?

南边的宋,北伐了大将檀道济再率大军,兵进河南,夺回军事据点——滑县!

这则消息比第一则还具有爆炸性,不少人忙问:现在如何了?

檀道济一路进军,已败我国宗室安平公拓跋乙谢眷,济州刺史悉烦库结率军阻拦,被南军阵斩!檀道济目前已进军二十余日,前后与我军交手三十多次,胜多败少,已接近滑台(滑县)!

拓跋焘面色如铁,檀道济,刘裕时代的大将,果然名不虚传。如此下去,只怕滑台不保。这么着吧,令叔孙建、长孙道生等,率轻骑,偷袭其粮道,届时其粮尽,看他如何进兵!

叔孙建、长孙道生都是北魏有名的将领,二人领轻骑就奔了檀道济的后方。

最后1篇,跩句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祝大家假期快乐

檀道济虽然打仗很厉害,但也不是神仙,一时间没有面面俱到,后方还真就让叔孙建他们给劫了,再往前走,就是滑台,可惜,没吃的,走不动了,只得退兵。

顺嘴说一句,滑台这儿,可还有一拨宋军没走呐。原来当日到彦之等仓皇撤退,一路丢弃辎重,唯独滑台守军未动,为首者乃南朝大将朱修之。

朱修之是谁啊?

还记得淝水之战中立下大功的朱序么?

此人便是朱序之孙。

有句老话儿,叫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放在朱修之身上,就不完全是瞎掰了,自打到彦之大军撤走,一直到檀道济领兵来夺滑台,这位朱大人一直在死守此处,颇有乃祖之风。只是人数太少,滑台这儿基本上都让鲜卑骑兵占了,就差那么一点儿地方,他还在死磕。

檀道济一时大意没了粮草,可就害了朱修之。他死等檀道济不来,最后饿得连老鼠都吃完了,堡垒被鲜卑骑兵攻破,他被捉了。此人被俘后,被拓跋焘封为宰相,却不忘故国,后逃回南朝。

所以说檀道济也不光是光荣事迹,这种烂屁股的事儿他也干过。打仗难道不知道护粮么?那么大一个将军,竟然载在这上面了。

拯救滑台失败,粮食也没了,所有战绩化为泡影,檀道济只好撤兵,结果撤兵的路上也不安生,没粮食啊,偏偏追他的人,除了叔孙建等,还包括刚刚打败了到彦之等人的安颉,这群北魏将领个个不省油,拼死了追,檀道济就毛了,心说这哪行啊?跑路也得吃饭啊,咱没饭吃,他们还死追,那没等到老家,我就交代了,得想个办法!

啥子办法咧?

他吩咐,把那米袋子打开,往里灌沙子,灌满了沙子,上面覆盖一层白米,然后拿到显眼处,嘴里还吆喝:喽喽喽,开饭喽!士兵们就呼呼噜噜的排队打饭,其实全是沙子。这就是军事典故“唱筹量沙”的由来。

鲜卑骑兵哪里知道这个套套,探子往南朝军营里一看,欸呦喂,有粮食啊,那么老多!就禀报了将军们。将军们一听,啊?不对啊,咱劫了他的粮啊,怎么还有呢?难道说,咱劫的粮食是假的?他另有计策?嗯,定是有诈!搞清楚之前,放慢追击速度,不可过于托大!

檀道济一瞅鲜卑骑兵怕了,心说快跑。指挥人马往南狂奔,鲜卑骑兵在后面虽说放慢了速度,却未停止追击,檀道济一寻思,这么跑下去,只怕时间久了没粮的事儿迟早暴露,算了,我豁出去,吓唬你一下。

他令全军快走,自己身穿白衣,乘着一辆车子,领着少数人马为全军断后。

鲜卑骑兵追上来一瞧,耶?此人穿白衣断后?俗话说大将不标异,他就不怕我们认出他来,一箭射死他?此人打仗多年,不可能如此大意,定有伏兵!停止追击!

不追了。

檀道济趁这个机会赶紧敦促人马返回南朝。

这次北伐又草草了事。

南朝动静刚一消停,西北来事儿了,夏主赫连定灭西秦后,大举西进,讨伐北凉,不料中途出事,全军覆没。

究竟怎么回事儿?

说到西北局势,最是头疼,乱七八糟你来我往,每个了断。

上次说到公元421年,北凉灭西凉,西北地区尚有西秦存在,那么西秦怎么又被赫连定给灭了呢?

以前说过,西秦原被后秦灭过一次,后西秦主乞伏乾归复国,复国后,乞伏乾归遇刺,其子乞伏炽磐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州临夏县)。乞伏炽磐这个人很有韬略,灭南凉秃发鲜卑这件事儿,就是他干的。

乞伏炽磐一生戎马,与北凉沮渠蒙逊干了一辈子,沮渠蒙逊在他这儿,得不到什么便宜,于是特郁闷,因为在西北凉州一带,北凉最强,南凉西凉都灭火了,就差西秦了,却怎么也灭不了。

但好景不长,428年乞伏炽磐死了,他儿子乞伏暮末继位,西秦也就快完蛋了。

乞伏暮末这人,所作所为,正合乎了他的名字:暮末。你说这爹妈怎么这么会取名呢?

他一继位,就开始滥施酷刑,又好杀人。有个大臣去打猎,一弹弓,不好意思,把乞伏暮末他娘的脸给打了,不是故意的,就是准头儿差点儿,结果这小子把人家一家老小一个不剩,全宰了。有孝道啊。

随着他杀人越来越多,刑罚日酷,人心离散,国是日非。沮渠蒙逊一瞧,好机会啊,不断发兵打他,乞伏暮末打不过,这地盘越来越小,最后一琢磨,算了,我依附北魏吧。

刚把北魏这棵大树找到,想不到赫连定来了。赫连定,统万城也丢了平凉城也丢了安定城也丢了长安城也丢了,没地盘了,眼睛急都蓝了,一瞧唉哟,乞伏暮末这小子不修政务,挺好欺负,就找他抢地盘来了。乞伏暮末日暮途穷,能打过他么?就被灭了,乞伏鲜卑宗室五百多人全部被杀,由此西秦灭亡。

赫连定灭了西秦,喜得不行,心说北魏在后面打我,我只有继续往西走,再往西,就是北凉了,嘿嘿,沮渠蒙逊,老家伙,打不过拓跋焘我还打不过你?挥军西进!

他奔着北凉来了。

沮渠蒙逊一听什么?哦,你赫连定疯狗一条,打到我头上来了?整军备战,收拾他!

他就做好了一切准备。

再说赫连定,挥师往西,一门心思要破北凉,可就忘了西北还有一个国家——吐谷浑。

这个吐谷浑挺有意思,她是由慕容鲜卑的老祖宗慕容廆他哥哥慕容吐谷浑所建,至此已历一百余年,与刘宋、北魏均有很好的关系,其部落主体,游牧于青海一带,与西北这几个割据势力时打时和,论起来,也算西北一号强梁。

最后1篇,跩句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祝大家假期快乐

那么赫连定与北魏交恶,北魏早就与西北各国打了招呼,既然你们都怕我,那赫连定来了,一定得给我打,否则咱就不是好朋友了。所以吐谷浑也一直在盯着赫连定呢。

赫连定哪知道他背后还有个吐谷浑呐?他一门心思去打北凉,走到半路,突然遭到吐谷浑的袭击,且这次吐谷浑还下了本钱,愣是来了三万骑兵,哦哟,赫连定这个惨哝,不但全军覆没,自己老哥儿也被抓获,后被杀。

结果赫连氏的大夏国,就这么很突然地,很意外地,消失了。

自此再无赫连氏匈奴这一号。

北凉沮渠匈奴尤盛,不可伐之,于是拓跋焘将目光转向了辽东。

慕容鲜卑的故地,辽东,现在如何了?

同样在很久很久以前,我说到慕容氏被拓跋氏打败,后燕分裂为南北二燕,南燕后被刘裕所灭,北边的燕国呢?

很久没说到慕容氏这一族了。

前文最后说到的一个辽东燕国的王者,是慕容盛,然后,就再也没提过他们这群人了。干嘛不提了呢?提了也没什么意思,因为他们和中原局势几乎无缘,偏安一隅而已。

慕容宝死后,辽东燕国由他儿子慕容盛掌权,慕容盛这个人总的来说还算不错的,虽然打不过当时的拓跋珪,但打高句丽等等还是有一套的,但是他没什么人情,刑罚严酷,最后被臣下所杀。

慕容盛死后,慕容垂的小儿子慕容熙继位。

慕容熙宠爱女色,他特爱两个女人,姐儿俩,一个叫苻娀娥,一个叫苻训英,姐俩。为了这俩女的,刀山火海在所不辞。有一次他打高句丽城池,眼看要打下来了,突然说暂缓!!怎么呢?我要和我老婆一起入城,车还没准备好,暂缓攻城!

结果等车准备好了,城自然也拿不下了。

还有一次,他去打宇文鲜卑的后裔契丹,中途突然要打高句丽,原因是:老婆喜欢看打仗。结果天寒地冻,士卒冻死者无算。

身为帝王,往往是得了爱情,便失了天下,慕容熙也不例外,在他的胡折腾下,众叛亲离,后为将军冯跋所杀。

冯跋是个鲜卑化的汉人,其祖本为西燕慕容永之将,西燕被灭,他全族投了后燕慕容垂,此人素有功勋,军中颇有威名,无慕容熙无道,被他所杀后,他立了慕容云为王。慕容云也不是鲜卑人,而是高句丽人,是慕容宝的干儿子,又称高云。

没多久,高云遇刺,冯跋平息叛乱,自称燕王,自此,北燕建立。

到这个时候,慕容鲜卑的天下,就姓冯了,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主子却不是那个主子了。

那一刻,是公元409年。

那么到了公元430年,冯跋病故,他弟弟冯弘上台。怎么不是他儿子呢?嗯,他一死儿子弟弟们就争位,你杀我我砍你,最后弟弟胜出!

等到拓跋焘要攻辽东的时候,正是冯弘在位时。

432年7月,闲不住的拓跋焘出兵了,南边北边西边都打过了,多你一个东边不成?打!北魏军军自河北走,至辽宁东部,向和龙进发(今辽宁朝阳),中途发动大批幽州军民及丁零人,为部队运输攻城器具及粮草辎重。拓跋焘自率一军,走辽西地区,要东路军会师于和龙,共攻北燕。

两路人马东西相对而行,拓跋焘这路没太久就到了辽西,正走着呢,突然探报来奏:前方发现北燕军!

哦,做好迎敌准备。

不多时,那路北燕军到了,为首一人,却不似武将,只听他自报家门说,自己是燕王驾前侍御史,名崔聘,得知北魏大军远来,特来献酒犒军。

犒军是假,示威是真。冯弘的意思很明白,你们来了,我知道了,先礼后兵,并不打算屈服。拓跋焘也不多话,有酒就喝,有肉就吃,吃饱喝足,继续进兵,432年8月,与奚斤一道,兵围和龙。

冯弘见鲜卑骑兵至,更不含糊,立令数万人马出城一战。北燕兵马本为慕容氏所有,几番更替国主,内乱不止,士气已衰,加上自拓跋珪时代开始,燕军素畏鲜卑,因此一接战便大败不已,北燕尚书高绍被拓跋焘阵斩。

最后1篇,跩句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祝大家假期快乐

随后鲜卑骑兵分兵,一部分军队仍旧围城,另一部分大肆进攻,连下北燕城池,冯氏有六郡之地为北魏所夺,拓跋焘于432年9月,掳走三万家北燕居民,安置在幽州一带。

自后燕分裂以来,辽东一共才多少人?三万户被掳走,元气大伤。拓跋焘得势不饶人,抢走人口后继续兵围和龙,打算一鼓作气灭了北燕,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后方忽有急报:南朝被俘之将朱修之暗中联合反对势力,要趁魏主不在,于后方作乱。

拓跋焘大惊,慌忙撤兵而去,扑奔云中,来拿朱修之。朱修之不是傻子,早跑了。往哪儿跑呢?他造反的地方在云中,如果往南跑,就得穿越整个北魏国土,那是不可能地,往西跑,陕西也是北魏的,也不可,往北跑,柔然刚被北魏打服,也不可,所以他只有往东跑,跑去北燕了。

北燕王冯弘见朱修之来,乐坏了,哎呀我被拓跋焘打得寻死觅活,你来了,赶紧替我找找救兵吧?朱修之说行啊,我回南朝,搬兵来救你。冯弘欢天喜地的准备了一艘船,朱修之自海上启程,回了建康,被刘义隆嘉奖,拜为黄门侍郎。救北燕的事儿呢?去他娘的了。

拓跋焘听说北燕放走了朱修之,更加恼怒,令军队数次伐燕,每次都把北燕打得惨,实力越来越差,地盘越来越小,灭亡只在旦夕。

忽然西边有消息传来,说北凉王沮渠蒙逊,日益坐大,对北魏屡次不恭,不可不防。

对拓跋焘而言,沮渠蒙逊是个老前辈了,从一个小小的割据势力,逐渐占据凉州地区,很不容易。要说打仗,此老恐怕不次于自己,且凉州路远,缺食少水,一路上风沙不止,因此拓跋焘不是很想兴兵攻凉,更何况北燕还没灭呢?所以,他就派了个使者叫李顺的,去凉州瞧瞧沮渠蒙逊的动向。

李顺到了凉州,以天国上使的身份,大模大样去见沮渠蒙逊,此时沮渠蒙逊自称河西王,已纵横近三十年未遇敌手,但按常理而言,他还是应该出迎李顺的,为何呢?因为他曾接受过拓跋焘对他的一系列加封,有:侍中,凉州、西域、羌、戎诸军事大都督,太傅,征西大将军,凉州牧,凉王,等等。受了人家的封,便是人家的臣,因此李顺到此,他理应出迎。

但他没有。

他派了人出来对李顺说:“凉王年老多衰,腿脚不便,不能拜见,请上国使者等个三五日,再来见过。”

竟不见北魏使者,可见其态度。

李顺大怒,个人面子是小,国家脸面事大,厉声道:“没想到这老头子无礼至此!”

开骂了。

一开骂嘴就停不下来:“他老头子不怕国灭而敢凌辱天地,早该死了,何必还要我等几日!”说完,转身就走。

沮渠蒙逊不过是想试探北魏对他的态度,一见李顺愤然要走,忙令人扯住,陪笑道:“天国使者不要恼怒,我家大王听说朝廷允许他不拜使节,因此未出迎。”

李顺道:“齐桓公尊王攘夷,周天子令其不需下拜,他却仍不敢失臣下之礼。河西王可比齐桓么?朝廷虽然倚重,却没有不拜之说,他如此闭塞,岂是社稷之福?”

话音未落,沮渠蒙逊早已步出门外,拜倒于地。

李顺看了看他,嘴一撇,心里有数,却没说什么。

未出一个月,李顺回到平城,拓跋焘忙问:“沮渠蒙逊可还臣服?”

李顺道:“蒙逊控制河西三十年,四周畏服,因此内心自大,见我十分无礼。自大又无礼,其子孙的见识可想而知。我看,河西经过沮渠蒙逊这一世后,陛下可吞并之。沮渠蒙逊诸子皆庸才,即便是最好的儿子沮渠牧犍,其能力尤比不上乃父,更不是陛下对手。”

哦。拓跋焘想了想,东方事未毕,西方事无暇,来着看吧。

433年4月,沮渠蒙逊病亡,沮渠牧犍继位,对魏继续称臣,拓跋焘得知,一面虚情假意的加封了沮渠牧犍一系列大官,一面加紧了对北燕的攻伐。

燕王冯弘被打得无还手之力,南朝军又不来,便让小女儿入魏宫当使唤丫头,并口称有罪,答应臣服于魏。拓跋焘岂能看得上这些?令冯弘将太子入魏为人质,冯弘大怒,只是不从,拓跋焘便继续派兵蹂躏北燕。

北燕无力对抗,冯弘竟派使者求高句丽之兵。高句丽与慕容氏大战百八十年,此举岂非引狼入室?

公元436年2月,鲜卑骑兵再次大举伐燕,领头者,大将娥清、古弼。冯弘见状大惊,忙请高句丽人入辽东抗魏,北燕尚书名叫郭生,见冯弘昏聩至此,认为城池与其给高句丽,不如给鲜卑骑兵,便打开和龙城门,接纳鲜卑骑兵入城,哪知事发突然,娥清等人疑心有诈,竟不敢进城,郭生急得跺脚,偏此刻冯弘得知郭生叛变,忙挥军来拿郭生。郭生情急之下,引叛军反攻冯弘,北燕军自相残杀,血流满城。

北燕常年被魏军骚扰,军民皆厌战,见冯弘不肯投降,遂人人恨之,攻杀十分之猛,冯弘见亲兵抵敌不住,这么一着急,大开东部城门,竟放高句丽军入城。

高句丽人入城,猛攻郭生,郭生叛军战了半日,人困马乏,岂是对手?大败之余,郭生被杀,冯弘以为叛乱已平,大喜,待要与高句丽人商议如何守城,却只见满城兵甲,哪里阻止得住?高句丽人开府库,取钱粮兵仗,见人即杀,掠夺无算,无人能治。

冯弘毛了,如此岂能守城?算了,走吧。他令城中残余男女,烧宫殿,与高句丽军一同撤出和龙,往东赶去朝鲜半岛。高句丽军将城中掠夺殆尽,也撤出城外,赶回故土,一行人前后八十余里,鲜卑骑兵见状,忙入城占领和龙,古弼等大将十分高兴,痛饮一醉。有人说冯弘随高句丽人东去,此时不可饮酒,快些追之!古弼有八分酒意,闻言大怒,说你要打搅老子的酒兴么?!于是无人敢言,眼睁睁看着冯弘等逃去高句丽。

消息传到平城,拓跋焘狂怒,令有司驱车赶往和龙,将古弼、娥清囚车押送回京,指着鼻子大骂一顿,将此二人贬为士卒,专门守护城门。

不久,冯弘为高句丽人所杀,北燕灭亡。

拓跋焘的目光终于转向了西方。

沮渠蒙逊病故,沮渠牧犍在位,无论怎样,先安其心,再作打算。于是拓跋焘将自己的妹妹武威公主嫁了过去。以女人换和平,以女人换时间,古来帝王多用,女人,在帝国的统一战争中功不可没。

公元439年3月,北魏武威公主出事了。

拓跋焘将妹妹嫁到北凉,本为求和,以腾出时间整理内政,待草美马肥,再思动兵,谁知此公主竟成了出兵的借口之一。

她出了什么事儿呢?

沮渠牧犍是个匈奴人,匈奴者,胡人,虽然他在胡人里面算是有些个文化水儿的,但到底胡风不改,十分荒淫。他有兄弟数人,其中有一个兄弟,老婆姓李,十分美貌,沮渠牧犍就看上了这个嫂子,久而久之,发生了关系。那个兄弟见状,非但不恼,反倒与沮渠牧犍一同享用,其他几个兄弟慢慢都知道了,竟共妻一妇。

武威公主乃堂堂北魏主的妹妹,岂能甘休?登时就恼了,沮渠牧犍见公主火儿了,倒也不敢多说什么,但他姐姐不干了,怎么?拿上国公主的架势压我弟弟啊?这位沮渠大姐一生气,就找到了那位不辞辛劳的李氏王嫂,把这事儿说了。李氏一人伺候几个,正在其乐融融,闻听此言柳眉倒竖,说这么着吧,咱俩想个招儿,把这位公主奶奶给做了。

两个女人就动手了,趁公主不注意,往人家饭里下了毒。公主不知,吃了就倒下了。这位鲜卑公主倒也不含糊,知道不好,忙令人飞速赶回北魏告急。手下人以跑死马的速度回到平城,把事情一说,拓跋焘立刻派太医,再以跑死马的速度到北凉解毒。也不知道是这个毒药量不够,或者根本就是假冒伪劣,反正太医赶到北凉的时候,那位公主还没死,太医也不是吃素的,药到病除,一家伙,就把残毒给解了,公主活了。

活了可就不得了了,派人向拓跋焘大告一状,把自己老公这点儿烂底子全抖出去了,当然也没放过那位床上劳模李氏。拓跋焘岂容自己的妹妹受这个欺负?立刻下令,让李氏入京,他要亲自处置。沮渠牧犍当然不干,我的欢乐女神,凭什么给你处置?两个就闹掰了。

闹掰了,沮渠牧犍就准备和北魏干仗。

他知道,以拓跋焘的性格,迟早来打他,要想干赢北魏,凭北凉一国恐怕不行,所以他就召集西域各国,想组成联军共御北魏。他对各国说,北魏国衰,近期伐柔然而败,以后别侍奉他了,侍奉我吧。

西域各国地处偏远,岂知虚实?也就真的向他朝贡。

消息传到平城,拓跋焘再也忍不住了,打!这还有啥可说?

不过打之前,他还是问了问名臣崔浩,我打得赢么?崔浩说我军有战马三十万匹,何谈不赢啊?大军突袭,彼不知所为,必被生擒!

打!

公元439年5月,拓跋焘兵出平城,行前令人发檄文,连数沮渠牧犍十二条大罪,说你要是现在投降,上策也;我军到了再投降,中策也;顽抗到底,杀光你全家!

7月,鲜卑骑兵过云中,拓跋焘又如从前用兵一样,留下粮草辎重,以轻骑快进,直扑北凉都城——姑臧,即甘肃武威。

姑臧城外,有敌军守护,竟是鲜卑人。原来很久以前便有四部鲜卑早先到达凉州地区,便在此安居下来,而今为北凉都城守护者。拓跋焘派遣鲜卑大臣入此四部,晓以利害,结果这四部鲜卑真听话,一枪没放,就让鲜卑骑兵这么过去了。

拓跋焘旋风般杀到姑臧城下,沮渠牧犍大惊,他没想到鲜卑骑兵来得如此之快,忙派使者如柔然求救,同时,令其弟率万余人马出城接战。

最后1篇,跩句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祝大家假期快乐

凉军出城,乍一交战,便望风而逃,也不奇怪,他们久居凉州,四周皆小国、弱国,又怎能同北魏铁骑相比?沮渠牧犍一瞧己方兵败,慌得不知颠倒,是战是降,没了主意。

忽有探报来,说柔然接到北凉求救信,已经发兵骚扰北魏边境。沮渠牧犍大喜,这么看来,不久拓跋焘便回撤军东归,我无忧矣。

他无忧个鬼。拓跋焘此次出征,充分考虑到柔然的因素,早派兵两万于北部边境,提防柔然。姑臧城,他势在必取。

围城至9月,姑臧城中兵民惊慌,北凉宗室纷纷率领部曲归降,沮渠牧犍久等未见鲜卑骑兵走,不知如何是好,忽然间消息传来,他侄子沮渠万年率部出城投降,姑臧城城门大开,鲜卑骑兵就要入城!

沮渠牧犍再也不敢等了,再等下去,如人家就要屠城了。他赶紧召集文武百官仆从人等共五千余人,将自己捆了,出城投降。

10月,拓跋焘兵归平城,活捉沮渠牧犍,迁徙凉州三万户于平城,自此,北凉灭亡。

十六国自304年匈奴汉国开始,至439年北凉灭亡,共历136年左右,至此南北对峙,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