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來看看這兩本書

說書前,先說說畫。

您各位在點進來之前,一定注意到了封面圖上一老一少倆壯碩裸男。肯定有小夥伴認識這幅畫,對於不太瞭解它的朋友,請允許我再xue微裝一會兒bility。


想了解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來看看這兩本書


畫中,他們四目相對,食指輕觸,眉眼傳意,深情款款,那深刻濃烈的愛意是如此強勁以至於你會在心裡嘀咕:我了個去去,倆大老爺們裸著身子搞曖昧,還有沒有點公序良俗了......

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上帝,那我為你們祈禱:上帝啊,原諒他們,因為他們所想的,他們不曉得......

好了,不賣關子了,即使你像我一樣不懂畫,應該也能從這幅畫散發出的華貴氣質中猜到它來頭不小,它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大畫家米開朗基羅在聞名世界的西斯廷大教堂天頂耗時四年多創作的偉大鉅作《創世紀》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創造亞當》。

根據《聖經》,亞當和夏娃在被造時是純潔無罪的,所以赤身露體並不覺羞愧。直到蛇誘騙夏娃慫恿亞當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上帝吩咐不允許人吃的禁果,便知善惡、知羞恥。上帝懲罰他們,將之驅出伊甸園,從此人類不能享受完美的幸福,要靠汗水和勞動才能果腹。

所以按照基督教的理論,人生來就赤身露體而不覺羞恥,這是純潔無罪的象徵,我們看到裸身的人覺得不文明,這恰恰是原罪的體現——人心複雜了。當然,無神論者對於創世紀的故事則有各自不同的解釋,比如我記得上高中時教政治的班主任是這麼講的:人類偷吃了禁果,從此獲得了知識和智慧,能分辨善惡,有羞恥之心,卻被上帝趕出伊甸園,所以智慧的代價很大,卻是值得的,否則我們豈不是像動物一樣吃了睡、睡了吃。

有信仰的人和無神論者秉持著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我姑妄說之,不做評判。

稍稍有些說遠了,我們且回到畫上。

《創造亞當》這幅畫在西方世界的影響非常大,不僅在嚴肅的藝術領域(藝術家們多年來都在解析這幅畫中每個元素的含義,譬如有人說上帝周邊的紅色橢圓其實是人腦解剖圖,下方的綠絲帶象徵臍帶,上帝周圍的形象中有聖母瑪利亞和夏娃等等,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儲備),更在通俗的流行文化中隨處可見:廣告、電影、漫畫......

DC英雄閃電俠:


想了解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來看看這兩本書


《死侍2》的惡搞海報:


想了解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來看看這兩本書


頗具內涵的惡搞畫:(戰爭、藝術、科技、核武器、外太空)


想了解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來看看這兩本書


第三類接觸:


想了解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來看看這兩本書


文藝的愛情接觸:


想了解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來看看這兩本書


創造滾滾:


想了解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來看看這兩本書


廣告惡搞:


想了解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來看看這兩本書


說了這麼多關於畫的內容,其實是想激發各位的興趣,讓大家知道:藝術這東西,不一定是陽春白雪,也不一定不是下里巴人,而是把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生活等各種信息中的美提煉並通過具體的形式(音樂、繪畫等)展現出來。如果俗中有美,那就是大俗大雅,比如器官、人體都可以作為藝術來源;如果雅的平庸,那就是大雅大俗,比如掉書袋。

為了欣賞藝術而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我們有必要獲得一些知識儲備,因此,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兩本我最近讀過的書,一本讓你瞭解歐洲歷史,一本讓你瞭解世界文明。

No.1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想了解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來看看這兩本書


喜歡讀書的小夥伴一定很熟悉,因為各大熱薦書單中都會有它的身影。網上推薦的暢銷書有好有壞,但這一本絕對是上乘之作。

這本書的作者叫約翰·赫斯特,是澳大利亞與英聯邦專業的社會暨政治歷史學家、歐洲史專家,墨爾本的拉籌伯大學的歷史系教授。既然是史學專家,作品的權威性是有保證的。


想了解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來看看這兩本書


約翰·赫斯特

介紹這本書,我想順帶一提另外一本名字差不多的書——《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作者是近代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先生。


想了解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來看看這兩本書


雖然都說“你一定愛讀的”,但比起“歐洲史”,呂思勉先生的“中國史”我很難說愛讀,不是我崇洋媚外,而是就兩本書的語言風格和選材角度,我更傾向於前者。

呂思勉先生在書中闡述的歷史觀(讀史不是為了鑑古今和知歆懼,而是為了曉得我們為何、如何成為今日的我們),我是欣賞的。作為一個史學家,先生的嚴謹和博學也在書中充分體現了出來。但是,太嚴謹了,有些刻板。“中國史”從頭到尾按部就班地依時代順序從上古史講到近代史,每個朝代大都按照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做介紹,類似於中學歷史課本,舉了大量的文言文文獻,雖然詳實,卻流於枯燥,而且語言半文半白,文言文引用過多,不易理解。所以對於想要入門的歷史門外漢,這本“中國史”不算友好。

而“歐洲史”則完全沒有這些缺點。

首先,這本書不長,它不是按照時代順序從古希臘一直到近現代的歷史都羅列出來,而只是選擇能說明作者觀點的重大事件,把歐洲文明發展脈絡簡明地呈獻給讀者。所以對於不太瞭解歷史的小夥伴,不會淹沒在瑣碎的歷史事件中暈頭轉向,能夠明晰地把握歐洲歷史發展的關鍵動向。

其次,語言親切質樸,易於理解。這從本書的目錄標題就可以看出來,比如有一章叫“皇帝和教宗到底誰大?”,非常直白卻不乏吸引力。這樣的寫法讓讀者可以從頭到尾讀,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章節單獨拿出來閱讀,每一章都有一個明晰的觀點,讀完總會有一些收穫。

再次,作者在這本書中表達的觀點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以及日耳曼文化是型塑歐洲文明的三股最重要的力量,因此書中的選材和闡述角度也都圍繞著這一觀點。我想,這是大多數讀者都會感興趣的點,歐洲和我們不一樣,不正是古希臘、基督教和日耳曼戰士等等因素造成的嗎。為什麼這些看似不相容的文化能融合在一起,並引導歐洲成為近代世界的領頭羊,作者在書中一步一步揭開了謎底,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

最後,文中有很多小常識、小乾貨是非常好的知識補充。譬如“帝國”、“封建”、“民主”這些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詞語,大家其實大都是一知半解,比如我們常說羅馬帝國、波斯帝國、大英帝國......一個國傢俱備哪些要素才能稱為“帝國”,很多小夥伴應該都不清楚吧。讀完這本書,對這些概念都會有更深的認識。

No.2 《文明之光》


想了解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來看看這兩本書


本書的作者是吳軍,是一位理工科博士。

工科男寫文科書,靠譜嗎?

且看看吳軍博士的履歷: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本科)和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碩士),1993-1996年在清華任講師,2002年獲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2002年加入Google公司,任Google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在此期間,他和三個同事開創了網絡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領域,並擔任Google中日韓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設計者。2010年,吳軍博士加盟騰訊,擔任負責搜索業務的副總裁,並擔任國家重大專項“新一代搜索引擎和瀏覽器”項目的總負責人。

從履歷可以看出,吳軍博士在專業上是業內翹楚。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非常熱愛藝術的人。

他愛好攝影並小有所成,他痴迷古典音樂,喜歡欣賞繪畫,熱愛旅遊,每年都會出行多次。他還是個不錯的紅酒鑑賞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吳軍博士的視野和思想是非常開闊的,所以他才能駕馭類似《文明之光》這樣的大部頭百科全書式的作品,他還寫過一些其他暢銷書:《數學之美》、《浪潮之巔》,我還沒有讀,但讀過的人評價都不錯。


想了解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來看看這兩本書


吳軍

這裡插一句題外話,一個很奇怪的事情是為啥清華會湧現這麼多文藝愛好者?高曉松、水木年華、李健、吳軍......按理說,工科男應該嚴謹理性,和感性的藝術有點不搭啊!難道是物極必反——刻板冷峻的工科壓抑著這些才子內心的文藝之魂,壓抑的越深,爆發的就越猛......

我們回到《文明之光》,這本書內容非常豐富,從人類文明誕生講到了大航海時代,又從近代科學興起講到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原子能的應用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音樂、繪畫、商業、政治、哲學、科技無所不包,貫穿凝聚這些龐大素材的是作者的歷史觀:“我對歷史的看法和茨威格(筆者注:認為英雄決定歷史)不同,我是“反英雄史觀”的。在我看來,人類歷史中最最偉大的力量就在於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人類天生有一種進步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推動文明的進步,通過戰爭和掠奪獲得的利益最終是得而復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像相互抵消掉的噪音,過濾掉這些噪音,剩下的是人類文明的歷史,而世界最終會變得更美好。”

秉著這樣的觀點,書中介紹了大量對人類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發明,比如輪子和算盤、計算機和原子能等等,其中很多發明不是某個偉人的貢獻,而是眾多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勞動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共同智慧結晶。

因為作者的理工科背景、尤其是計算機背景,加上在世界級網絡公司任職經歷,在寫到近代計算機的變遷、硅谷的崛起和信息時代、網絡時代的高速發展時,作者給讀者呈現了一副波瀾壯闊、搏擊浪潮之巔的精彩畫面,每個公司的成長和衰落,個人的大起大落,都是各具特色、引人入勝的好故事,讀來欲罷不能。

在音樂、繪畫、建築等藝術方面,因為作者有許多國家的遊歷經歷,參觀過眾多博物館,並和現代藝術大師有過深入的交流,所以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再到近現代的藝術風格變化,都有一個脈絡清晰的表述,讓人受益匪淺。比如畢加索的抽象畫,很多人不理解這種類似小孩塗鴉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這是因為對繪畫風格的發展歷史缺乏瞭解,如果能對歐洲繪畫的風格變遷有所知,再能瞭解一些畢加索的生平,就能更好地體味出其作品的魅力。


想了解歐洲歷史和世界文明,來看看這兩本書


畢加索的繪畫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質樸平實,親切有趣,作者時不時還設置一個小懸念,讓人興趣大增。雖然書本很厚,讀來卻不覺枯燥。

最後再說說自己對於歷史的粗淺感受。

在人類所有的文明中,科學站在一邊,其他範疇(歷史、哲學、宗教、藝術等等)站在另一邊。

這是因為:科學的發現是可以驗證的,是可以證偽的,因此它是客觀的,只要是被“科學共同體”承認的規律,就是暫時的真理。

歷史(和其他)就不一樣了,已發生的事情,後人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全面客觀地瞭解真相(只有上帝可以)。這一方面是因為人的感官本就有限,過去的事情能記住多少,即便是記得的,還保不齊因為當時情緒、態度等的原因有所扭曲,所以最勤奮的記者和史官也無法完全客觀還原事件真相。另一方面,歷史總是和政治掛鉤,有了利益、立場的干擾,歷史也就離真相更遠了。

呂思勉先生就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事情的真相,是很難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眾所周知的不過是其表面,其內幕是永遠不能與人以共見的。又且事情愈大,則觀察愈難,斷沒有一個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說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據以直書,那就非愚則誣了。”

所以,雖然程度不同,歷史和藝術一樣,都是主觀的。

但是我想,這正是歷史的魅力。

科學是冷冰冰的,歷史是有溫度的。在科學上,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涇渭分明,冷峻嚴苛。而歷史,請允許我舉一個極端了例子: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是華盛頓小時候砍櫻桃樹,在面對父親的責問時誠實勇敢地承認錯誤,後來有人考據說這個故事其實是一個牧師為了宣揚華盛頓的美德而杜撰的。

是不是杜撰且不去管它,但這個故事確實體現了人性的溫暖。

《三傻大鬧寶萊塢》裡有這樣一個橋段:

課堂上老師問什麼是機械,男主回答:“天熱了,打開電扇,一陣涼風吹來,這就是機械......”

老師不滿,怒將手中的粉筆扔向男主:“定義是什麼?!你考試就這麼寫嗎?笨蛋!”

這時老師點到一名“好學生”,他回答道:“機械是由相對運動固定的相互連接的零件組成,也就是說,存在功和能量的相互轉換,比如一組螺絲釘或槓桿,功和能的轉換取決於支點位置或滑輪軸距,特備說明,機械設計極為複雜,有些由運動的部件構成簡單的機械元素,比如輪子、槓桿、凸輪等等。”

“好學生”說完,驕傲又內斂地笑了笑,老師說:“很好,請坐。”

男主不屑,辯駁說自己所說的也是機械,只不過換了種好理解的方式。

老師很生氣,讓他出去。

他往外走了兩步,又走了回來。

老師:“你怎麼又回來了?”

男主:“忘了拿東西。”

老師:“忘了什麼?”

男主:“一種記錄,分析,總結,整理和解釋信息的工具;有插圖的或者沒插圖的;有硬皮的,有軟裝訂的,有護封的,有沒護封的;還有有前言,簡介,目錄,索引;用於增長知識,理解,改進,加強和教育;該工具需要通過視覺使用,有時也用觸覺。”

老師大張著嘴,聽傻了:“你說的是什麼?”

男主:“是書。”

全班鬨笑。

所以,科學的事情就交給科學吧。

歷史有的,是人情冷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