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會議上被多位專家關注,從教13年,她給學生糾錯的方法竟是拍照

她做了21年的科研人員,因幾次國際會議上的出色表現,被瑞典專家點評非常適合當老師;她站上講臺13年,專門編寫了一本雙語講義厚達269頁,將中文授課變成英漢雙語授課和全英文授課;她是學生們口中的的嚴格“大咖”,但也教導學生做有情感有溫度的人。她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梁東麗。

國際會議上被多位專家關注,從教13年,她給學生糾錯的方法竟是拍照

走進教室,她脫下風衣,擼起了灰色毛衣袖子,說起了一口發音純正、聲音洪亮的英語;講臺上她來回踱著步子,時而點名提問,時而用英文板書重點內容;圖文並茂、動靜結合、色彩和諧、條理清楚的課件隨著講課進程不斷變化著,她的眼睛愈加明亮起來,綠白相間帶暗花的圍巾不時飄揚起來。這時候的她,盡顯知識女性的精幹與儒雅。

從科研人員到人民教師的轉變

2005年,42歲的梁東麗第一次走上講臺當教師,此前21年她一直是學校土壤肥料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員。在幾次國際國內會議上,她擔任翻譯,口齒伶俐、思路清晰,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關注,一位瑞典專家評價她很適合當教師。“我的博士生導師李生秀教授也極力推薦我去當教師。”就這樣,梁東麗成了一名教學科研型教師。

“搞教學,我不是科班出身。”怎樣才能當一個好教師,梁東麗說,這些學生和我的孩子一般大,要把他們當自己的孩子看,只要盡職盡責就好。

她自編教材甘願“自找麻煩”

《環境化學》由中文授課變成英漢雙語授課和全英文授課後,她專門編寫了一本雙語講義,這講義以國內現有教材為框架,融入了《水化學》《水環境化學》《土壤環境化學》《環境化學關鍵概念》等10多部國外教材中的相關信息,厚達269頁,而全英課的講義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輔助閱讀材料。

國際會議上被多位專家關注,從教13年,她給學生糾錯的方法竟是拍照

“之所以自找‘麻煩’,是想讓學生獲得教材之外更多的知識。”梁東麗如是回答。她上的每節課,課前有溫習提問,課後有作業,每章一次總結討論,兩週一次測驗。總結討論可以是PPT彙報,也可以是紙質版展示。“要讓學生把厚書讀薄。”她反對一次考試定終身,把能體現學習過程的上課筆記、回答問題等都記成績。一門課程下來測驗就有6次,而這些平時成績佔到總成績的70%。

收穫眾多“涼粉”,嚴格的大咖

梁東麗對學生要求嚴格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是出了名的,有時候也會“罵人”。“這一點深受我的大學老師李酉開教授的影響。”梁東麗介紹,李酉開教授是著名的農業化學分析專家,70歲了還給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帶農化分析實驗課,做實驗時要求學生不準說話,不能坐凳子,桌子上不能灑水,操作稍有不當他就喊“誰誰誰,你的操作有問題”。受惠於自己老師的嚴厲教育,梁東麗帶上實驗課後,也注重教學生做實驗的方式和態度,對於學生的不當操作,她除了現場嚴格糾錯外,還用手機拍下來集中“曝光”。

梁東麗的嚴格並沒有帶來學生的“討厭”。她的學生評教從來不差,站講臺第一年,她的評教就是全學院第一名。逢年過節,梁東麗收到的賀卡、鮮花是學院最多的,同時也收穫了眾多“涼粉”。

國際會議上被多位專家關注,從教13年,她給學生糾錯的方法竟是拍照

梁東麗教授集中展示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者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擁有眾多諸如梁東麗教授這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經過多年的辦學實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累積了雄厚的師資力量,為實現“突出產學研緊密結合辦學特色、創建世界一流農業大學”戰略目標而努力奮鬥!

歡迎大家選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造,更多資訊請關注頭條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招

部分素材來源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