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懶惰,後半生自律之三——親情

三,親情:親情這個話題我不太敢面對,父母年紀越來越大,我卻在不停的遠離他們。可是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久了就會有矛盾,無論我多大,爸爸媽媽總是以他們的方式關心我。他們越關心,我就越想逃離。離他們越遠越好。我以為距離遠了,就可以不用計較他們說什麼。

我自己,包括我周圍的朋友和家裡老人相處有和諧的,也有矛盾重重的。和諧的家庭,作為父母一方,不多言,不過多幹涉孩子們的生活。兒孫自有兒孫福,過得好與不好是他們的生活了。

前半生懶惰,後半生自律之三——親情

給予我無限親情和愛的地方~

我這前半生,儘管我也有諸多對父母的不滿,現在最不滿的是我無法滿足他們的心願,早日結婚。他們沒有明說,可是,這種無形的壓力,讓我越來越抗拒婚姻。(這個話題前面談過了,不寫了)

所以,我作為女兒的,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原以為我是家裡唯一讀過大學的,想更多為家裡分擔一些。之前也想通創業改善家裡條件,現在哥哥和弟弟都比我過得好。有家有事業,可我還在十字路口徘徊,養自己都很困難,更別說養我的父母,也更別說嫁人後養婆家的父母等。慚愧!自己沒有強烈的賺錢願望,也沒有財務管理能力。自私的為自己活著。反而是爸爸媽媽理解我,不指望我必須得有多大出息,希望我能幸福。他們希望我的幸福是建立在結婚生子上的。目前結婚生子並不等於我的幸福。

前半生懶惰,後半生自律之三——親情姑姑在數雞兒子~

我的親情並不濃烈,老表家的親戚也不多來往,回家時能走到那一方,就買點東西看望一下。其他時候有事就聯繫,沒事就不聯繫。而我自己的親兄弟,也是如此。平時都過自己的生活,互不干涉。不打擾也是一種生活。我們都很懂這種感情。

即使不常聯繫,可真正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親人沒任何猶豫就幫了。這是血緣關係的神奇之處。在我創業初期,哥哥借給我的錢,以及我有困難時弟弟一直都在我身後。

前半生懶惰,後半生自律之三——親情聚的時候不常有,父母生日有可能聚在一起~

兄弟姐妹間能懂對方,也是一種默契。什麼時候該聯繫,什麼時候不多言,默默的祝福就是給彼此最溫暖的方式。

談到不多言,我曾經會被爸爸和媽媽打來的電話逼得睡不著,幾次逼得在馬路上嚎啕大哭,逼得對生活的絕望。有時候恨不得把他們的電話拉進黑名單。而電話這一頭我對父母的反抗也會讓他們承受兒女的叛逆。都在痛心。我認識一個90後的大學生,大學剛畢業,一切都被自己的媽媽控制著,父母辛苦給他攢下車和房,給他安排好工作和生活。可這個男生不快樂,給我談起,一想到家裡的事就鬱悶壓抑,一個1.70米的大男生和父母通話後,痛哭流涕。哭得稀里嘩啦,對這個世界最親的人充滿了仇恨。一心想要逃離父母的魔掌,多次有極端的想法。

我在想,如果是我的孩子,辛辛苦苦培養22年,到頭來他最狠的人是我,這是一個母親最大的失敗。我常告訴自己,如果我有了孩子,陪到他18歲,無論我多麼捨不得,就放他飛。無論他做什麼,過怎樣的生活,我只祝福。我還沒有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到。

前半生懶惰,後半生自律之三——親情難得一次一起爬山的時光~

父母與兒女之間也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過分的愛和無視的愛都比較極端。

我非常贊同心理學家李玫瑾女士的觀點,0-3歲,母親成為孩子的依賴。有恩於他,隨後才可立威於他。3-6歲,培養良好的性格,要懂得對孩子說“不”,剋制任性。6-12歲,立規矩。12-18歲,和和孩子處朋友,平等溝通,教育引導。詳細介紹參考李玫瑾博士的文章和視頻。

龍應臺說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事實就是如此,所以,最後陪伴媽媽的還是爸爸,能陪著爸爸的也是媽媽。他們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吵不完的架,而兒女和父母聊的話題也會越來越少,說得最多的也就是照顧好身體。同樣,最後陪伴我的不是我的兒女,也不是我的兄弟姐妹,而是我的伴侶。

四,友情:明天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