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帶孩子進入「量的測量」—數學思維啓蒙系列(四)得到精品課

本文來自曲少雲老師在得到精品課的《如何開發孩子的數學潛力》,感謝老師的精彩總結。共九個課題。本期是第四節。我的視頻中也有

長達一百級集類的科學小實驗,可以結合給孩子更立體的感官體驗。

說到量的測量,主要指對事物的長度、面積、輕重、角度等做出的量化描述。

如何帶孩子進入“量的測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四)得到精品課

測量的結果通常由數和計量單位組成。比方說,鉛筆長10釐米,或者是大石頭重10千克。

我要特別提醒你的是,“量的測量”問題可不是你簡單地丟給孩子一把尺子,他就能立馬丈量世界這麼簡單。

測量的核心意義體現在:當孩子學會用數字和計量單位表達事物的量之後,他們的理解也深化了,學會了“差異的精準化”。

上一講是“直覺的主觀比較”,而這節課,重點是“準確測量的客觀比較”,從主觀到客觀,這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巨大的思維飛躍。

為什麼說是巨大的思維飛躍呢?

我們都知道,人類在進化史上最顯著的進步之一就是學會使用工具。孩子們測量的方法從視覺上的“比較”,進化為使用“測量工具”,這是孩子智慧水平的提升,他們對周圍世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一、測量能力的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目測

如何帶孩子進入“量的測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四)得到精品課

也就是憑直覺用眼睛來觀測比較。3-4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比較出大小、長短、高矮等不同的物體,你只要確定了一種屬性,比如“高度”,他們能從3個,甚至是4個當中找到“最高”“最矮"和”“兩個一樣高”的物體。

這時候的孩子並不企圖使用任何測量工具,你就算遞給他一根木棒,問他“這木棒能幫上忙嗎”,他也還是不會用。

第二階段:按“量的特徵”給物體排序

如何帶孩子進入“量的測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四)得到精品課

“排序”是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上的思維活動。

3-4歲的孩子最多能給4個以內的物體排序;

4-5歲時能增加到7個物體;

5-6歲的孩子就能給10個左右的物體按照某一順序排序了。

排序一旦出來,就有一點點"標準"或"單位"的意思了,這就進入了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自然測量

如何帶孩子進入“量的測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四)得到精品課

自然測量就是利用自然物,比如用一根小棍、一隻手或一輛車來測量物體的長短、高矮、粗細等。

比如我們常說的“一拃一拃”地去測量,就是藉助手來自然測量。

自然測量是要建立在孩子“數概念”的發展,特別是“指著物體說出個數”的能力基礎之上的。

多數孩子到了4-5歲,就都已經有自然測量的經歷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恰好“指著物體說出個數”的能力也是顯著提升的。

自然測量讓孩子真正從“直覺比較”邁入了“準確測量的客觀比較”;自然測量讓他們有了參照系,有了他們認為順手的“工具”。

在“自然測量”發展穩定之後,把那些自然工具換成尺子,比如“一指寬”換成“釐米”,孩子就有了

釐米“的概念,這樣就可以進入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真正意義的測量

如何帶孩子進入“量的測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四)得到精品課

實際上,真正意義的測量大概要到孩子5-6歲才能理解。

這一階段不僅要求孩子具備"指著物體說出個數"的能力,常常還需要有“10以內加減”的計算能力。所以,如果這兩部分基礎沒有打牢,不建議過早地讓孩子接觸這一階段。

瞭解了孩子在“量的測量與計算”能力上的幾個發展階段,相信你已經對如何引導孩子一步一步進階,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了。

二、怎樣引導孩子進行“量的測量”?

教你5個簡單易學的方法,你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發揮。

第一招:用手、腳做測量工具

前幾講我已經大力推薦過雙手的妙用,在這一講,我仍然要拿出這個法寶,另外還要加上雙腳。

雙手雙腳就是世界上最便捷又好用的測量工具。而且孩子一旦發現手腳的測量功能,他們通常會用得根本停不下來。

比如你教給他“一拃一拃”地量桌子,他就會自動想要“一拃一拃”地量椅子;

你教給他形容“小手掌一樣的麵糰”,他很可能會再跟你要一塊“兩個手掌那麼大的麵包”;

想看看雪下得有多厚,他們就會把指頭伸進雪中量一量深度;

想知道馬路上的水泥磚有多長,他們會用小腳丫“一腳一腳”地去測;

想知道家裡的小院有多大,他們會用"腳步"親自丈量一遍長和寬……你看,是不是這人人自帶的工具最好用呢?

第二招:玩具總動員

平時孩子玩玩具的時候,你都可以有意識地加入一點測量和孩子互動。

如果孩子在玩兒大大小小的皮球,你可以說“找出最大和最小的皮球吧!”這是提示他們用目測的方式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在擺弄高高低低的機器人,你可以說“我們來把機器人按照個子的高低排一排吧。”這是要他們通過“量的特徵”給物體排序;

如果孩子把大小不同的玩具娃娃堆在一起。你可以提示他“把娃娃的個子和自己的小手比比長短,每個娃娃有幾個小手長呢?”

這是提示他們“手”作為自然測量工具該如何使用。這同時也給了他們整理玩具的分類方法。

再比如,“桌子上可以排幾輛車?那你的小凳子上呢?”這就引導孩子去發現桌子長5輛車,凳子長2輛車的秘密。

如果在沙灘上,或是孩子洗澡時,孩子喜歡往不同大小的瓶裡灌水,你可以說“這個瓶子只能灌1杯水,那個瓶子卻能灌下5杯水!”這樣的點撥通常會啟發孩子新的發現。

第三招:搭積木

給你介紹一個積木的新玩法:

首先,你刻意選擇兩個不同高度的桌面,你和孩子在這兩個高度上各搭一座積木塔,然後你問他:我們倆誰搭的更高呢?

接下來就開始引導孩子尋找解決方案了,他可能會有下面幾種辦法:

1. 他想方設法把積木塔挪到相同的高度去。

這是在把底座找平,說明孩子已經有測量比較的方法意識了。但這個辦法常常會讓整個積木塔轟然倒塌;

2. 如果其中一座塔能找到同樣高度的現成的模型呢?他們可能會拿過來比一比,然後再和另外一個比一比,這是他們尋找參照物的過程;

3. 如果積木塔都是用一模一樣的積木塊堆成的,他們可能會想到,直接數一數哪個積木塔用到的積木多,哪個就更高;

4. 上面的辦法都失敗後,他們可能又會探索出新的辦法來,什麼手邊的小棍啊,或者直接上"手"啊,再或者用身體的某一個部分啊,都可以成為他們的解決思路。

很多孩子都會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表現。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注意,可千萬不要表現得“太聰明”。

孩子有可能會從你看起來“最笨”的方法中尋找答案,這時你千萬別急著告訴他更簡便的辦法,一定要讓孩子充分享受獨立解決問題的遊戲過程。

大人的啟發要點到為止,這樣的思考過程對孩子而言是尤為重要的。

第四招:測身高

你經常給孩子測身高,你也可以鼓勵孩子學著你的樣子,給小動物、洋娃娃測量身高。

孩子的測量學習就這樣在模仿中開始了。

第五招:在繪本中找出帶有測量和計算意義的元素。

我推薦兩個繪本。

如何帶孩子進入“量的測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四)得到精品課

一個是《一寸蟲》,這是一本真正的“測量”主題繪本。故事把測量的基本單位設計成了一條可愛的“一寸蟲”。

一寸蟲有一句著名的話叫:“我很有用,我會量東西。”這讓他既避免了被鳥兒吃掉,又交到了許多朋友,值得和孩子反覆讀一讀。

如何帶孩子進入“量的測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四)得到精品課

另一個是經典故事《曹衝稱象》。

這個故事用了大象作為測量對象,還巧妙地找到了測量辦法,非常有益於孩子理解“部分相加就是整體”這樣的邏輯相加過程。

繪本推薦

如何帶孩子進入“量的測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四)得到精品課

如何帶孩子進入“量的測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四)得到精品課

如何帶孩子進入“量的測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四)得到精品課

如何帶孩子進入“量的測量”—數學思維啟蒙系列(四)得到精品課

這節課的最後我提醒你,在學前階段,儘管孩子可以達到精確測量的水平,但由於計算水平所限,他們還無法進行單位換算。

比如把“米”換成“分米”等。上了小學之後,以一定的計算能力作為後盾,孩子才能真正理解並接受單位的換算。

本講小結

這一講,講了如何教孩子“量的測量與計算”。你一定要多鼓勵他用自己的小手小腳,以及身邊的小杯子、碗來測量。

到了這一步,孩子就有了一個更好的判斷和推理工具,他認識世界的邏輯能力又進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