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財政的興衰浮沉:從工業化到城鎮化的大躍進!

原本今天要繼續更新地方債系列,因為有朋友在評論裡提到了土地財政的問題,所以我今天岔開一下主題,跟諸位聊一聊土地財政!土地財政,在今天是一個飽受詬病的名詞,畢竟高房價的始作俑者就是土地財政,可是如果我們不能回到歷史中去理性看待土地財政的興起與衰落,那麼,我們就無法客觀的評價並理解土地財政背後的非理性因素。一旦當我著手準備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才發現真的要把土地財政的興衰梳理清楚,卻是一個工作量巨大的事情,我只能就我所理解的簡要談之。

  1.從農業國到工業國:工農業剪刀差

  改革開放之前的三十年,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各有各的解讀,但倘若我們能夠客觀的從國民經濟組成的視角去切入,就不難發現:改革開放之前的三十年把中國從農業國變成了一個工業國——1949-1977年,農業總產值由326億增加到了1253億,工業總產值由140億增加到了3725億,工業佔工農業的比重由30%增長到了74.8%。

  當然,我們知道,增長從來都不是憑空創造的,因為天上不會掉餡餅!對於外部封鎖的新中國而言,工業要增長、經濟要發展,很現實的問題資金從哪裡來?答曰:工農業剪刀差!(不懂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改革開放之前的三十年,一直飽受詬病的指責是人民的生活很苦,這一點不假,可是如果我們只看到了農民的犧牲而沒有看到國家通過工農業剪刀差帶來的資本積累把中國帶入工業國的事實,那就近乎於蒙上了自己的眼睛裝作看不見!

  2.從工業化到城鎮化:土地信用初露鋒芒

  四十年前,改革開放打響了第一槍!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開端,包產到戶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農民生活的改善速度得到了加快。可與此同時,另外一個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那就是通過工農業剪刀差對農民的掠奪實現了我們國家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可是下一步向城鎮化轉變的過程中,資金從哪裡來?

  工農業剪刀差已經不管用了,而且我們國家的建設也不能夠一直建立在對農民的剝削之上,於是土地財政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以出讓城市土地使用權來為大規模的基礎建設融資。在這裡,我們需要明確兩個概念,我國的城市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土地屬於集體所有。正是因為城市土地屬於國家所有,通過出讓城市土地使用權來獲得土地出讓金才成為可能——在當時而言,這無疑是一種敢為人先的偉大嘗試!

  3.分稅制和住房制度改革:土地財政閃亮登場

  雖然在80年代,深圳、廈門等經濟特區已經開始嘗試推行以土地為信用基礎,積累城市化原始資金的道路,但土地財政真正登上歷史舞臺則是靠兩件大事的推動: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和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分稅制改革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當時地方財政遠遠強於中央財政,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一調控全局,分稅制的推行逆轉了中央和地方的稅收分成比例,原本地方拿大頭、中央拿小頭的局面完全顛倒了過來,這就有了後來的“跑部進錢”!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的直接成果是:福利分房退出了歷史舞臺!在這個時候,房地產開始了它二十年史無前例的大躍進,當然,與此同時進行的是中國城鎮化的大躍進!由於分稅制改革直接導致地方財政萎縮,而要想支撐起快速的城鎮化發展,必須尋找新的財源——土地出讓金成為地方財政的定海神針!所以當我們在批評一項政策的種種弊端時,不能想當然的認為當初政策的制定者愚蠢萬分,因為政策本身就是取捨罷了:興一利必生一弊,所以說改革永遠在路上!

  4.不堪承受的高房價之痛

  城鎮化的大躍進帶來了無窮的福利,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開始享受現代化的種種福利,可與此同時,人們也不得不忍受躍進後的陣痛:高房價、高藥價、高學費!隨著新常態的到來,增速放緩之後,之前被增長掩蓋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觸目驚心的地方債紛紛登場,高不可攀的高房價甚至讓年輕人對未來產生悲觀與絕望!二十年一個輪迴,又到了反思政策弊端的時刻了!

  為什麼土地財政會產生如此多的問題?因為政府壟斷了土地的供給,壟斷市場必然產生壟斷利潤。十年前因為強拆造就了無數的悲劇,說到底是利益如何分配的問題,如果失地的農民為城鎮化貢獻了自己僅有的生產要素,卻沒有享受到城鎮化的福利,那麼,這種制度設計就不可能穩健的運行。就在前天,建部部部長宣佈政府不再是居住用地的唯一提供者,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長效機制真的要來了!

  5.需求側限購與政府信用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政府每一次房產調控過後,房價都再創新高,難道任大炮未卜先知每一次都踏準節奏嗎?當然不是,因為政府當時根本就沒打算讓房價跌下來!一個最簡單的商品交易模型,如果想讓價格跌下來,最有效的是擴大商品的供給,而不是限制商品的需求!之前的調控,沒有一次不是在限制房子需求上下功夫,說句不好聽的話,這純粹是忽悠忽悠老百姓,完犢子了,繼續漲吧——因為房價不漲,土地出讓金不能同步增長,地方還要繼續舉債經營,怎麼辦呢?

  老大數年前在蘭考考察的時候,曾經提到過“塔西佗陷阱”,這並非是隨口一提!政府宏觀調控的失策雖然保證了土地出讓金繼續救濟地方財政,但是卻讓政府信用承受了極大地壓力: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了!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而最近五年來的一系列政策方針,其實可以用四個字來總結:“徒木立信”!反腐,真刀真槍的幹;八項規定,一絲不苟的執行;精準扶貧,下真功夫去搞;控制房價,讓長效機制發揮作用——放開政府對住宅用地的壟斷,這才是真正的增加土地供給,是真的想要用市場手段把房價穩定住!

  一些後話

  早先,財政部告誡地方中央對地方債不兜底,許多地方已經在削減自己不必要的開支,內蒙、武漢等地區的地鐵項目也被暫停了下來,甚至內蒙、天津開始調整GDP數據,這是一個積極地信號:地方政府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從目前的形勢來看,2020年推出房產稅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隨著長效機制的穩步推進,土地出讓制度也會退出歷史的舞臺,因為有了新的房產稅來取代土地出讓金,與前者不同的是,土地出讓金是預算外收入,遊離於人大的監管之外;而房產稅卻絕對是預算內的收入,其支出將嚴格在人大的約束內!

  每一項制度的產生都有著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同樣的,每一項制度的退出也有著其愈發不能調和的弊端,對於土地財政的興衰沉浮,其背後隱含著的一條暗線是中國從工業化向城鎮化的大躍進!這是土地財政的貢獻,也是土地財政創造了種種弊端之處,而今天的人們,倘若能夠客觀的對土地財政作一個評價,也足以告慰它的在天之靈——三年後,願土地財政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