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付費這件事情上,我們已經走在了美國前面

在知識付費這件事情上,我們已經走在了美國前面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知識的壁壘看起來那麼薄,這也是一個最困惑的時代,聲音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

——喜馬拉雅FM“123知識狂歡節”公開信

知識付費,世界看中國

美國財經媒體Marketplace記者Jennifer Pak近日發表介紹中國“知識付費”的文章。文章中稱,中國“知識付費”經濟規模龐大,2017年達73億美元。對信息的渴望、不斷更新技能的需要、手機支付便利、害怕錯失機遇……在各種這些因素協同作用下,中國“知識付費”經濟還會繼續發展。

反觀大洋彼岸的美國,播客多是依靠廣告獲取收入,其廣告收入在2017年達3.14億美元。在用戶付費習慣優於國內的前提下,知識付費卻走的並不順利。美國最大的知識問答社區Quora,在目前以傳統廣告業務為主的商業模式之外,也在做一些新的嘗試。

現有的系統為信用系統,用戶在回答問題之後,系統會根據他獲得的點贊數、評論量而調整他的信用評分。用戶的信用評分,也可以相互轉讓。

2017年1月份,Quora新推出了knowledgeprize功能,提問者可以通過現金懸賞,吸引相關的專家回答問題,最後最優質的回答者會獲得這筆錢,獎賞是完全公開的。比如一個拿了250美金的回答就是關於亞馬遜印度電商策略的回答。Quora還可以提供付費的特別版,比如一個針對白領人士的Quora或者一個針對創業者的Quora,上面會集中提供相關領域的高質量問答。但目前並沒有特別耀眼的成績。

可以說,在知識付費這件事情上,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面。

在知識付費這件事情上,我們已經走在了美國前面

是什麼在驅動國人為知識瘋狂?

1.壓力催生焦慮

有數據顯示,在為知識買單的人群中,一二線城市的用戶是主力軍。這一點與他們面臨高房價、高生活成本、高競爭所帶來的生存及職場壓力不無關係。這種壓力使得他們更容易焦慮,並且寄希望於通過不斷學習來緩解這種焦慮,甚至期望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晉升與加薪的改變。

2.追求快速獲取知識

現如今,知識付費排行榜TOP前十的人文類產品中,不乏一些類似“帶你讀名著”的內容。這類產品可以讓用戶用短短几十分鐘時間,瞭解一部近百萬字的經典名著。加速人文知識獲取速度的同時,也有著不小的弊端,文字的魅力大打折扣,閱讀的樂趣也大大降低。

3.移動支付高速發展

伴隨著移動網絡支付條件的成熟,中國的移動支付已經取得領先世界的成績。其中原因和支付習慣有關,“在美國,硅谷可以使用移動支付,但是去美國腹地,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移動支付,他們更習慣用信用卡消費。中國的信用卡沒有美歐那麼普及,一些初創的互聯網企業進行了變革,中國人更願意接受新的變革,在任何地方可以使用移動支付。”蘋果CEO庫克做出了這樣的解讀。

知識付費,也是一種規模化的知識購買行為。便捷快速的支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這樣的購買行為。

在知識付費這件事情上,我們已經走在了美國前面

知識應該付費嗎?

十幾年前,互聯網內容幾乎都是免費的,無論是電影、歌曲、電子書還是軟件、資料,大家理所當然地享受著免費的內容和服務。

然而隨著下載歌曲開始收費,看視頻要充值會員……人們的版權意識逐漸增強,開始願意接受為內容付費。知識付費,也就應運而生。

“付費是對知識最好的點贊,當知識得到了尊重,同時基於知識變現的能力,會讓當下的知識內容創作者創作出更為優質的內容。”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兼聯席CEO餘建軍如此說到。

結語

當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付費獲取知識,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知識生產者願意生產知識,市場經濟的供需向來如此。也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知識付費不同於餐飲和出行行業“高頻+剛需”的應用場景,但它將成為長期穩定且不可替代的需求。

在知識付費這件事情上,我們已經走在了美國前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