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最早談論書法的文章《草書勢》是專講草書的?

東漢崔瑗,工書,尤善章草,師承杜度,世人並稱“崔、杜”,二人同為草書鼻祖。崔瑗寫了《草書勢》,約270字,是現存最早的一篇談論書法藝術的文章,應是中國書法理論史卷的開卷之作。

為何最早談論書法的文章《草書勢》是專講草書的?

東漢是我國第一個書法藝術的繁盛期,也是書法逐漸脫離實用而具備獨立藝術品格的時期。書家輩出,大眾敬仰; 君臣士子,皆愛書法。一時習書、研書蘊為風氣,“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人們樂此不疲地探尋草書的形態美。這種以草書、隸書為主體的書法藝術蓬勃發展,促使讚頌書法形態美的賞鑑之作不斷湧現。

為何最早談論書法的文章《草書勢》是專講草書的?

崔瑗本身就是個書法家、理論家,他的《草書勢》應運而生。儘管此篇專寫草書一體,只是對草書形態之美的形容譬喻,但它卻引發出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書法理論史,其文的開創之功巨大而又深遠。

為何最早談論書法的文章《草書勢》是專講草書的?

這第一篇書論緣何是草書而非其它書體的欣賞呢? 因為草書(當時主要指章草)是出現最早的字體之一,它從草篆、秦隸而來,作為非官方的赴急字體,其形成幾與漢隸同步。況草書與篆隸相比,有著更高的藝術素質以及更強的表情性與感染力。

為何最早談論書法的文章《草書勢》是專講草書的?

草書不像篆書那樣受具象約束,也不像隸書那樣平直刻板,它奇異飛動,變化萬端,既自由展現自然美,又能生動地表現人的精神美,完全擺脫了實用書寫,以自己的獨特美感給人帶來充分的審美愉悅。

為何最早談論書法的文章《草書勢》是專講草書的?

清代大學者劉熙載說:“書家無篆聖、隸聖,而有草聖。蓋草之道千變萬化,執持尋逐,失之愈遠,非神明自得者,孰能止於至善耶?” 正是由於草書具有這種超越各種書體的藝術品格,使書法從實用上升到藝術起到了先導作用,而東漢正是書法脫離實用上升為藝術的轉折階段,因此這書論的開篇之作寫了草書這一書體,恰在情理、形勢之中也!

為何最早談論書法的文章《草書勢》是專講草書的?

今餘寫其賞析小文並用草書寫崔瑗的《草書勢》,以遣胸中之興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