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高新區:步入中日經濟合作的未來模式

2001年,在日本打拼多年的稽瑞康被日本富士公司委派回中國,到位於蘇州高新區的蘇州富士膠片映像機器有限公司任職。當時,富士蘇州分公司進駐蘇州高新區不過6年左右,而蘇州高新區也剛剛度過了正式啟動建設以來的第一個10年,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蘇州高新區:步入中日經濟合作的未來模式


蘇州富士膠片映像機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稽瑞康接受《北京週報》採訪。(張巍攝)

17年過去了,年逾花甲的稽瑞康回憶起當年的歲月依然記憶猶新:“20世紀末,富士與柯達在中國爭奪膠片市場。事實上,那個時候富士總部已經預測到膠片市場即將衰退,因此,總部派我到了蘇州分公司可謂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表面上,我們還在與柯達爭奪膠片市場,實際上,派我過來只有一個目的——發展數碼相機事業。”自此,在稽瑞康和他的同事們的努力下,富士膠片並未因為數碼相機時代的到來而被市場淘汰,而是順應了時代潮流,並且成就了富士數碼相機事業的發展與騰飛。

像富士這樣選擇把生產基地落戶在蘇州高新區的知名日資企業還有很多。截至2017年底,蘇州高新區內的外資企業達1732家,其中日資企業超500家,高新區日資企業總產值佔整體的16.6%,進出口額佔28%,全口徑稅收佔15%。這些落戶在蘇州高新區的“老企業”也見證了“年輕的”高新區28年的發展與壯大。

蘇州高新區:步入中日經濟合作的未來模式

見證蘇州高新區發展的三個“10年”

蘇州高新區:步入中日經濟合作的未來模式

始建於1990年11月的蘇州高新區,首期開發面積為25平方公里,1994年規劃面積擴大到52平方公里,2002年規劃面積調整到332平方公里(其中太湖水域109平方公里)。1992年11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蘇州高新區發展的第一個10年是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第二個10年是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十八大以來,蘇州高新區發展進入第三個10年,是從量到質的發展過程。”蘇州高新區管理委員會招商局局長朱惠芳說。


蘇州高新區:步入中日經濟合作的未來模式


蘇州高新區夜景(夏劍華攝)

作為高新區頗具代表性的日資企業之一,在落戶至今的20多年裡,蘇州富士膠片見證了高新區發展的不同階段,並根據中國市場和全球經濟環境的轉變,從膠片到數碼光電設備再到醫療器械行業不斷地調整著企業戰略。

從2010年起,蘇州富士膠片開始了在醫療器械領域的探索。經過八年發展,蘇州富士膠片的主營業務成“三足鼎立”的狀態:第一塊是光電事業,主要指數碼照相機及配套的交換鏡頭,包括車載鏡頭、CCTV等專業鏡頭,佔總產值的45%左右。第二塊是一次成像照相機,也叫拍立得。第三塊則是醫療器械。

富士的轉型與高新區當下的發展規劃不謀而合。據朱惠芳介紹,在第三個“10年”,高新區正是將發展重點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和醫療器械大健康領域等三方面。

在稽瑞康看來,中國的醫療器械、醫療生物工程等產業有著廣泛且長遠的發展前景。“富士正是看準了這個市場,所以加大研發面向中國市場的產品,包括超聲波診斷儀、內窺鏡等。”他說,“很多外企只把中國當作是巨大的工廠,看準了中國勞動力便宜,但富士膠片一直認為,中國不僅是巨大的工廠,更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同時也是技術合作的巨大平臺。目前,中國正在進一步推進的對外開放給了富士膠片在醫療器械、醫療生物工程領域大展拳腳的新契機。今年9月,公司成立了醫療器械的研發部門,將進一步加大富士在中國的研發力量。”

蘇州高新區:步入中日經濟合作的未來模式

日資企業選擇蘇州高新區的理由

蘇州高新區:步入中日經濟合作的未來模式

蘇州高新區自開發建設以來,就與日資企業的發展息息相伴,贏得了諸多日本企業的青睞和信任,先後引進了愛普生、富士膠片、富士通、索尼、松下、佳能、三井住友銀行、住友電工、三菱、川崎、積水、日立、永旺等約40個世界500強及大型知名跨國公司投資項目。為什麼蘇州高新區能夠成為這些日資企業的選擇?佳能(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簱持秀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佳能複印機組裝複雜,需要擁有理工科知識的人才。蘇州和周邊地區理工類大學眾多,為公司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其次,供應鏈成熟。蘇州及周邊有許多廠家可以提供複印機所需的零部件,除了一些只能在日本生產的零部件外,其餘的零部件幾乎都是由本地廠家進行供應;此外,蘇州高新區管委會出色的服務也是企業選擇在這裡落戶的重要原因。簱持董事長表示,從招商時期開始,高新區就數十年如一日地為企業提供細緻入微的服務。

同樣被高新區管理委員會真誠的服務態度打動的還有富士膠片。稽瑞康說,高新區的領導及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的服務理念、意識、態度都很好,速度快、效率高,服務的專業性很強。“去年我們投資1個億對消防、環保等進行改造,很多審批手續複雜且繁瑣。時間緊任務重,但又不能影響生產,於是我們向高新區的領導反應了這些情況。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高曉東帶領發改局、環保局局長及其他領導到公司現場來,聽取我們的訴求,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多項審批手續。”他說。

當然,人傑地靈的蘇州以其豐厚的文化底蘊也吸引了眾多日本人。作為一座擁有25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蘇州以其園林和刺繡聞名世界。而對於日本人而言,這裡有很多與日本文化交融的地方。例如,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緙絲就與日本有很深的淵源。日本的和服以前叫吳服,吳服腰帶的材質多為緙絲。

而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多年前在日本就被編入教科書,可謂家喻戶曉,其民間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其他唐詩。這之中還有日本民間傳說,相傳拾得法師離開蘇州寒山寺之後東渡日本,傳經授道興建了拾得寺,與寒山寺稱為姊妹寺,同時將佛家叩鐘108下的傳統也帶到了日本。因此,高新區每年辭舊歲之時,都會組織日資企業赴寒山寺聽寒山寺鐘聲,迎接新年。

蘇州高新區:步入中日經濟合作的未來模式

宜居環境解決“後顧之憂”

蘇州高新區:步入中日經濟合作的未來模式

在中國,如果被冠上“高新區”三個字的名頭,往往會讓人們誤以為這個地方只有林立的工廠,缺少生活的氣息。然而,走在蘇州高新區,人們往往意識不到這裡是一個產業園。因為,人們看到的是一個交通便捷、商業繁榮、生態和諧並且宜居的地方。這裡有便利的軌道交通、熱鬧的商圈、安靜美麗的學校、現代化的圖書館、氣派的國際醫院和生意火爆的日料一條街,充滿了現代的生活氣息。當然,這要得益於近年來蘇州高新區一直堅持產業與城市一體化的發展思路。


蘇州高新區:步入中日經濟合作的未來模式


蘇州高新區也被稱為生態科技城。(王國榮攝)

而對於在區內工作的日本人而言,這裡還有“家”的感覺。據朱惠芳介紹,有大約4000名日本人在高新區內工作、生活。“為了促進日資企業的發展,建設良好的投資環境,我們採取了6項重要舉措:建立日本人學校、引進日資銀行(三井住友銀行)、引進日資商場(泉屋百貨、永旺夢樂城)、引進針對日本人的森茂診所、派駐日本東京的蘇州高新區日本辦事處和完善日本料理店聚集的日本人商業街的建設。”


蘇州高新區:步入中日經濟合作的未來模式


9月12日,蘇州日本人學校裡的學生們利用課間休息時間在操場上玩耍(徐蓓攝)

日本的教育體系不同於中國也不同於歐美,對於在海外發展事業的日本人而言,子女的教育無疑是一大問題。於是,高新區內針對日本籍學生的日本人學校應運而生。坐落在蘇州高新區的日本人學校成立於2005年,主要針對高新區及周邊地區的日本籍學齡兒童。校舍整潔明朗,設施現代,可以容納750名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他們所學課程與日本國內完全一樣,並且任課老師大部分都是由日本文部科學省選拔派駐於此。唯一與日本國內不同的是,這裡的日本人學校加授中文課,並且較日本國內而言相對延長了英文課的授課時間。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畢業的學生回到日本參加全國性考試的平均分要遠高於整個日本的平均分。除了高質量的教學水平,學生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也在這裡得到了全方位的培養,這裡和日本本土一樣,也開設烹飪課、縫紉課、勞技課等全方位培養孩子能力的課程以及其他課外社團,深受學生們的好評。

此外,在校舍的一面牆上,還有每一位從這裡走出去的學生的畢業作品。很多孩子離開這裡幾年之後還會回學校尋找自己曾經的作品。

而被高新區引進的森茂診所,投資總額超過600萬元人民幣,佔地300多平方米。診所設立了內科、兒科、婦科及中醫科。購買海外旅行險的日本人可以持保險直接來此看病。前來諮詢就診的日本人在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病痛的時候總會有很多不方便之處,能在比較熟悉的環境裡就醫,讓人感到安心和舒心。有了看病的地方,在蘇州生活更沒有後顧之憂。遇到重大疾病時,可通過診所的綠色轉診通道直接轉往蘇州市的三甲醫院、專科醫院等治療。

佈局未來:中日合作大有可為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創新資源的國際流動日趨頻繁。高新區將進一步推進開放創新,充分發揮外向型經濟發展優勢,在全球範圍內集聚高端創新資源。”蘇州市委常委、副市長、蘇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徐美健如此描繪高新區未來的發展佈局,而日本,則是高新區海外佈局的重要一環。

高端創新資源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人才的引進。今年8月,高新區在日本東京與全日本中國人才創新創業聯合會(簡稱“全日創”)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蘇州高新區日本高層次人才聯絡處揭牌成立。該聯絡處將著力打造一個集招才引智、創業孵化、專業服務、政策保障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對日綜合型服務平臺,進一步加強與日本高層次人才的對接交流,集聚優秀科技項目等創新資源,更好地服務人才精英創新創業。同時,高新區還正積極籌劃建設蘇州高新區日本離岸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可以預見的是,在中國持續擴大開放,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蘇州高新區將推動園區內中、日資企業朝著科技創新方向不斷髮展,引領中日經濟合作步入未來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