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寒暑)假期,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讀書和思考,一個假期過得是否充實、快樂和有價值就取決於讀書的質量。假期裡,我都要重讀很多我非常喜愛的中西方經典。中外思想家的睿智和深刻的見解無數次地震撼著我的心靈,使我多次體會到讀書的真正樂趣和價值在於“養心”、“淨心”,在於體會世界的、社會的本質和人的本質。
讀書為什麼要用“心”?因為“心”乃是天人感應之“機”。讀書不用心,則純屬於瞎耽誤工夫。讀書不怕慢,而最怕不用心,不用心則無法與作者的內心相契,不與作者的內心相契則任何有價值的思想都不可得。這裡的“心”不僅僅是指人們通常所說的“精神”,這個“心”顯然無法離開人的肉體。就一個活著的個體的人而言,其心與身是無法分離的,心必然以身為載體。這裡主要想說明的是我們所說的“心”不是西方哲學界所爭論的唯物論和唯心論之“心”而是身心一體(物質與精神統一)之心。
中國文化向來以“心”為要,通常被稱為“心學”。我在多年的經典閱讀和思考中逐漸對“心學”和“心法”也有所感悟和體驗。一個人讀書是否用心自己是最清楚的。用心與不用心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在於讀書者自己是否有外部的“追求”。沒有外部追求的讀書人通常就會自動自發地用“心”來參與讀書活動,否則,用心的程度就將大打折扣。
比如,讀老子的《道德經》時,讀者如何用心理解“道”就是一個關鍵。如果一個人總是在對外部追求的前提下去理解什麼是道的問題,他就很難真正領悟到“道”,而如果一個人要是通過自己的真心去感悟老子所言之道,就可能有所收穫。讀儒家經典《大學》時,如何理解“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等也是如此,不用自己的真心則永遠也無法理解這些經典之“核心”價值。用心閱讀的特徵在於“能行”,“知行合一”是用心閱讀的必然結果。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其根本原因在於沒有用心。所以,用心是讀書的要旨。
閱讀更多 弘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