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號」千里來尋,故地重遊

【鐵號】千里來尋,故地重遊

「鐵號」千里來尋,故地重遊

2010年5月,局領導照顧我們這幾個即將退休的老同志,可以出去旅遊一次,地點由我們定。幾經商議,另外幾個同志沒有去過北京,一致要求到首都遊玩,我只能少數服從多數。我在北京當兵,在崗工作期間學習、出差多次到北京,景點都已經遊覽。這次來北京,看景點有何變化是一個方面,主要是來實現一個願望。

到京第二天上午,幾位同志要去八達嶺長城,我說,原來已經去過幾次,就不去了,另有它事。他們走後,我攔了一輛出租車,和司機商定,用車一上午,回賓館後付款。我驅車前往心中難忘,長相思念的楊坨。

出租車在寬敞的馬路上奔馳,高樓大廈,古老建築一晃而過,把繁華的商業區,熱鬧的大市場,甩在身後。過了北運河公路橋,我就不知道東南西北,不知道路怎麼走。這裡是通縣縣城近郊,與縣城隔河相望。鐵路修通後,道路變了,面貌變了,環境變了,機關多了,工廠多了,來往的行人多了。我不知道走哪條公路才能進楊坨。出租車司機也不太熟悉路況,問了幾次路,拐過幾個彎後,才到達楊坨村。這是當年四連的駐地,這是我曾經戰鬥過的地方。

我幾經詢問,才找到當年房東的小兒子李海俊,我說出自己的名字及當兵情況,他有印象,我跟他講明這次來的目的,就是來看看楊坨村、北運河大橋、通古鐵路,只是請他帶路,儘量不添麻煩。他還是象當年那樣誠懇,那樣熱情,那樣樂於助人。

他在前面引路,我們圍繞村子轉了一圈。那時村前的機耕土路,已經擴建成村中公路,水泥路面,平坦整潔。公路兩邊整齊的村民住宅樓,形成了街道。過去村民居住的老式四合院,土坯砌成,低矮簡陋,已經拆除,統一規劃,建成了外觀漂亮,紅磚瓦房的四合院。以前村前村後,佈局不齊,雜草叢生,現在綠樹成蔭,鮮花盛開。

「鐵號」千里來尋,故地重遊

當年的玉米地,現在是道路寬廣,高樓林立的機關大院。當年的桃子園,現在是大型食品加工廠,人來車往,川流不息。當年攔河圍堰取土的大坑,已填平,建起了幢幢住宅樓,高高聳立。要不是他帶路和介紹,我真的不知道這就是當年的楊坨大隊。變化太大了,記憶中的楊坨大隊的面貌蕩然無存。

我來到他哥哥的家,也就是當年我們四連的連部。那時四間土坯房,一間房辦公,三間房住宿,比住帳蓬好多了。現在老房子拆除了,老式土炕沒有了,院子裡的杏樹不見了,這裡沒有當年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紅牆釉瓦,寬敞明亮的四合院,裝修華麗,乾淨衛生。真是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

坐在四合院裡,我們談通州區及楊坨村的發展變化和當地的物質條件及生活水平,談我們當年的人和事及他們搬家,新房住不下,海俊同我們在老房子住了半年的往事,談我離開楊坨後部隊的移防和我退伍後的工作及家庭。他們熱情誠懇地挽留我們在這裡吃午飯,我婉言謝絕。

「鐵號」千里來尋,故地重遊

來到北運河大橋下,我撫摸著橋墩,激動不已,當年在這裡攔河圍堰,鑽孔灌樁,扎鋼筋,澆灌平臺,立模板,灌注橋墩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那個時候,我們年青、單純、自律、奮進,無憂無慮,無私無畏,逢山鑿路,遇水架橋,把熱血和青春貢獻給國家和人民。我撫摸著橋墩,看著大橋,這是我親手澆灌的橋墩,這是我們修建的北運河大橋,這是我們四連修建通古鐵路的戰績。憶往昔,看今朝,浮想聯翩,熱淚盈眶。

站在高處,看著流淌的北運河和雄偉的北運河大橋,看著眼前延伸的鐵路和那呼嘯而過的列車,回想往事,感概萬千。快四十年了,我們由朝氣蓬勃的熱血青年,變成了步履蹣跚的老人,由光榮的鐵道兵戰士,變成普通的老百姓。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變化無窮,日新月異。這裡的人都不認識我,沒有人知道我曾經在這裡戰鬥過,沒有人知道這條鐵路是我們修的,沒有人知道當時修鐵路的艱難困苦。

「鐵號」千里來尋,故地重遊

鐵路修成了,鐵道兵以後也改工了,都成為歷史。只有歷史不會忘記我們,只有黨和國家不會忘記鐵道兵。只有我們這些當過鐵道兵的人,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無限深情,執著眷戀。

我常常思潮湧動,夢迴軍營,思念駐地。我們戰鬥過的地方很多,都想去走走,去轉轉,看看親手打通的隧道,修建的大橋,開挖的拉溝,修築的鐵路;看看當年駐地的發展變化。

找個機會,故地重遊,這是大多數老鐵道兵的心願,也是我夢寐以求的事情,這次終於實現了。或許更多的機會在以後……

「鐵號」千里來尋,故地重遊

鐵道兵公眾號第2018-359-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