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京杭大運河與蘇州大米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攻伐兼併,戰事連綿不斷。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欲北伐齊國。然而路途遙遠,兵、糧等軍事運輸十分繁重。

吳王夫差、京杭大運河與蘇州大米

吳王夫差

在古代,運輸主要有二種方式,一種是陸運,一種是河運。河運又分天然河運和人工運河兩種。天然河運省力、經濟,一葦之航,藉助水力就可到達水道所至之地;陸上運輸雖不受河道限制,但山陵丘壑,路途艱辛;河運和陸運,兩者運輸量也不可同一而比。

但是,天然河運也有其不足,就是河道要隨著地勢高低而定,而且還有流向和流程之虞,這時,人工開鑿運河,補充天然河道不足,就擺在了先人面前。

吳王夫差、京杭大運河與蘇州大米

當時,吳國為北伐做了長期軍事準備,但長江、淮河之間沒有水路可走,只能由江入海,不但航程長,而且海上風多浪急,戰機難以把握。

吳王夫差為了方便軍事、縮短路程,調集民工,在蜀岡之上築邗城,蜀岡腳下鑿邗溝。關於當時的場面,史書上用了四個字來形容:“舉鍤如雲”。足見其工程聲勢浩大。

吳王夫差、京杭大運河與蘇州大米

吳邗溝遺址

吳邗溝自今揚州市東南邊的古邗城之下起,城下掘深溝,引長江水北流,運河向北穿行武廣湖(今武安湖)和陸陽湖(今洋湖)之間,東北入博芝湖,繼而入射陽湖,由射陽湖入今淮安東北淮水,全長400餘里。吳邗溝的正式開通,溝通了長江、淮河兩大河流,成為隋唐大運河最早開建的一段,也是有史記載的大運河最早開鑿的河段,被認為是大運河的開端。

吳王夫差、京杭大運河與蘇州大米

吳國可由當時蘇州的北門起,向西北穿過漕湖,經太伯瀆而上,再經陽湖北行,入古芙蓉湖,然後由利港入長江,抵揚州後沿邗溝北到淮水,入泗水,入濟水,西上黃池,與齊晉王爭奪盟主地位。吳王夫差由此成為史上運河“第一鍬”的開挖者,對運河開挖起了開創者的作用。

常州另有一說,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開鑿春秋古運河,即今蘇州境內望亭至常州奔牛、經孟河入長江的通道,所以,吳王夫差大運河“第一鍬”是在常州開挖的。不管運河最早開挖地點有何爭議,吳王夫差是運河“第一鍬”開挖者這點史上沒有異議。

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運兵南下),保障首都所需物資供應(南糧北運),隋煬帝下令在歷朝歷代已建運河的基礎上開鑿江南運河,動用兩百餘萬人,開鑿貫通了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

吳王夫差、京杭大運河與蘇州大米

之後,運河每年的漕運量由唐初的20萬石糧食,逐漸增大到400萬石,最高達700萬石。為保障運河通航安全,明清兩代規定運河漕船的載重量為400石,年漕運量均穩定在400萬石。歷朝歷代的朝庭,年復一年地進行著南糧北運,漕糧幾乎供應京城所有居住人員的日常食糧,並極大地支撐著整個中央政府機關的正常運轉。

漕糧也成為構成王朝軍事體系的重要物質力量,宋人張方平曾說:“今日之勢,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在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的歷史裡,“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唐朝詩人皮日休在《汴河懷古二首·其一》中詠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吳王夫差、京杭大運河與蘇州大米

大運河為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而漕糧起始之地,多為當時農業生產發達之區,如蘇州、浙東等地,到宋朝,“蘇湖熟、天下足”為天下共識,蘇州大米,江南味“稻”,從此香飄中華。

吳王夫差、京杭大運河與蘇州大米

藉由由漕運糧食而起的京杭大運河也於2014年6月,作為文化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運河遺產名錄包括蘇州盤門、寶帶橋、吳江古纖道水工設施和山塘河、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

吳王夫差、京杭大運河與蘇州大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