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曾经的江苏四大米市|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同里:曾经的江苏四大米市|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通常现在说起同里镇,都是说它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古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由49座桥连接,经宋元明清一路下来还依然保存完好。从一遗一街、二故二园、三堂三桥到退思园,同里的确很是不同,可谓是过去中国漫长封建社会里的一处世外桃源,路无车马声、人家尽枕河。

同里:曾经的江苏四大米市|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由于湖荡众多水土肥美,这里有取之不尽的各种丰富水产,也是自古以来就有誉美之称的“粮仓”。

更因地处水网地区,陆路交通不便,历史上少有兵燹之灾,故地主豪绅、名门望族较为集中,其田地分布在周围各乡,近在当地,远至芦墟、车坊、青浦。每逢新谷登场,仓满囤满,因此米业成了同里历史悠久、实力最雄厚的行业。据嘉庆《同里志》记载,自清代以来逐渐形成发达的米市,最兴旺时达七十二家,为全县之冠,列松陵甲乡。

同里:曾经的江苏四大米市|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早在清末民初,同里已开始用柴油机、电动机等比较先进的动力碾米,加工能力大大提高。而米业的兴起,也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方圆数十里的商贸市场。商业街东自新填地,西至西埭,全长三里地,上下街店铺连着店铺,集六十多种行业、六百余家商号,名店大号比比皆是。商贩纷至,百舸争泊,市河堵塞,街道摩肩,人声沸腾,早晚不息,其辐射至莘塔、周庄、北厍、车坊等四乡八镇。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渐渐崛起,在相互竞争、并吞的过程中,小米行纷纷倒闭,大米行规模日益扩大。

同里:曾经的江苏四大米市|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民国7年,同里有15家较大的米行。根据“牙帖”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营业执照规定,米行具有收购、贮藏、加工、运输等合法经营权利。多数米行资本充足,均能贮藏上万石糙米,个别则可贮藏数万石。实力雄厚的米行,还自备船队,在上海租设仓库。

民国13年的“齐卢战争”时,南北通往上海的交通阻塞,唯同里至上海的水路畅通,同里米商趁机将大米突击抛往上海,年运大米约1500船次,获利倍增。由此,同里米商名声大震。

同里:曾经的江苏四大米市|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同里志》的记载说,民国15年2月,同里七十二家米行中库存糙米十一点五万石。民国17年,同里镇较早的成立有田业公所和米业公所。日军侵占期间设于财神堂,抗战胜利后设在三阳田钱宅;米业公所于民国19年前建所,公所设在新填地东新桥南堍,并备有当时颇为先进的消防设施,泽被全镇。到抗战前,同里尚有源丰、大丰、东广丰、西广丰等八家大米行和很多家小米行,与无锡北塘、江都仙女庙、上海南市并称为“江苏四大米市”;同里大米除了县内销售外,每年运往上海等地约为五六十万石,值银300余万元;尤其是同里出产的白粳,在上海米市特标“苏同白”,约占旧上海全年食米供应的十二分之一,曾远销海外。

同里:曾经的江苏四大米市|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抗战时,同里沦陷,米业关闭较多,为了发展米业,民国29年,同里20余家米行组织了粮业公会。抗战胜利后,先后有20多家小米行复业,但因资金不足,利润甚微,直到解放前夕,米行日渐式微,风光不再。

解放后,同里的镇区面貌基本保持了原状,只是把寺庙、祠堂等建筑改为粮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工厂占用了部分古建筑。现在恢复修建的古镇和发展中的同里,其实仍然是以传统的水稻种植、水产品养殖为主,成为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同里:曾经的江苏四大米市|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偏于镇角的耕乐堂的后面,那座砖和水泥砌成的大粮仓,巍巍然,峨峨然,风雨无阻风雨沧桑的矗立在,依稀往事逸闻,默默叙述这一切的云烟过往。这还是上个世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的建筑,很有时代特点,且保存完好,是个不可多见的不是景点的景点。

同里:曾经的江苏四大米市|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