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球的前世今生 你知道嗎?中

繡球的前世今生 你知道嗎?中

廣西靖西市舊州古鎮為古順安州和歸順州州治所在地,山水如畫,田園似錦,人文古蹟眾多,壯民族風情濃郁,是聞名於世的繡球之鄉,有"壯族活的博物館"之美譽。這裡的山玲瓏精緻,如雨後春筍青雲直上,如妙齡少女婷婷玉立;這裡的水蜿蜒宛轉,穿過田垌小橋,倒映出青山翠柳、亭臺樓閣,彷彿一幅如夢似幻的山水畫卷。

繡球的前世今生 你知道嗎?中

靖西舊州

也許是得益於山水的靈動,自古以來舊州女子天生就是飛針走線的巧手,創造出琳琅滿目的各種繡品。這裡的繡球起源於何時已無法考證,可以想象這樣一幅畫面,在很久以前夕陽斜照下的古舊州街上老屋門前,老奶奶在納布鞋底繡鞋面,旁邊小姑娘用裁剪鞋樣後廢棄的漿布邊角料學做針線活。老奶奶做的是貼補家用的正事,小姑娘則是在旁邊學邊玩,她們把這些有著彈韌性的漿布料用剪刀剪出自己布鞋樣,然後在上面學著刺繡。當看到老奶奶將繡好的布鞋面和納好的鞋底縫合成形,小姑娘也用稚嫩的小手跟著縫合自己的玩具"布鞋"。

繡球的前世今生 你知道嗎?中

繡球繡女

有一天,當小姑娘在擺弄自己那一堆小"布鞋"的時候,偶然發現幾個小"布鞋"竟然可以組合成一個球形,這無意間擺弄而成的小布球就在同齡人中傳開了,成為練習刺繡的一種有趣而不枯燥的方法。小姑娘長大後有了情郎哥,在古時候物資條件貧乏的年代,一個傾注了自己情思和堆繡技藝的繡球成為兩人之間傳遞愛意的媒介。據那裡的老人回憶,民國時期年青姑娘給情郎送繡球的風俗還很流行,由於是用漿布邊角料制繡而成,所以個頭較小。之後隨著手織毛線衣的出現和布鞋的退出,沒有實用性的繡球漸漸被人們遺忘。

繡球的前世今生 你知道嗎?中

古時候小姑娘製作的“小布鞋”如今已演變成這樣子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電影《劉三姐》復映的火爆也激活了繡球的市場潛在需求,畢竟在經過這麼多年壓抑後國人需要一種文化符號藉以表達和宣洩自己的情感,繡球迎合了當時人們的內心需求,但是實物的缺位使得商機還未形成就消失了。只因壯族古老傳統概念的繡球是個空心的"盛具",古文獻記載的繡球內裝有豆粟、棉花籽或穀物等農作物種子。所以跳不出這陳舊觀念的框框,在不借助現代材料的情況下是很難批量生產繡球的。一個千載難逢的最佳商機,整個廣西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它流失了。

繡球的前世今生 你知道嗎?中

靖西舊州街景

沒想到古時候靖西舊州小姑娘無意間的發明卻能很好地解決這個世紀難題,"小布鞋"也就是繡球瓣片有如木工匠作裡的構件一樣,通過12、24、36個構件的不同組合形成大小不同的球體,漿布經裁剪堆繡而成的瓣片縫合後具有相當的彈性支撐力,足以保證整個繡球質量穩固不變形。在我國古今民間工藝品行業中,隨意性和無標準化是常態,但靖西繡球卻是朵奇葩,製作過程近似標準的現代工業流程。更奇妙的是在擯棄"盛具"思維後,這種有別於傳統圓滑概念的拼縫構造,競能自然形成鏤空雕琢立體形態,這也暗合了現代藝術的時尚視覺美感。

繡球的前世今生 你知道嗎?中

繡球之鄉

靖西繡球天生的這兩種跨時代特徵,註定能成為代表壯民族的流行文化符號和吉祥物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此時等待的是一雙慧眼和一個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