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經理12年:放大自己的格局,需要把握好這5個維度!

今天還是要講下格局,雖然這個聽起來不實用,像雞湯。

無用方為大用。項目經理的層次真正有所突破,沒有格局上的提升是不行的。

格局決定了一個人能力的上限,再大的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你有多大格局,就能做多大事業。 格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決定著一個人當下的行為,而且對他整個人生的走向都有著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在初始階項目管理的初始階段,有些人也許會憑藉智商、勤奮、以及一些資源優勢在競爭中取得領先;可到了後面,一個人的格局才決定了他最終的結局。

格局是個多維度的概念,不同的維度有著不同的指向。

在我看來,格局有五個維度,分別是:全局的視角、深刻的洞察、長遠的眼光、辨證的思維以及誠信的品格。

一、全局的視角

哲學裡有全面的觀點,項目不是孤立的,是與內與外有聯繫的。有大格局的人在面對問題時總是能顧全大局,在更高的層面上去觀察、思考和決策。

在一個組織裡,總會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要麼抱怨公司的制度有問題,要麼認為領導的決策有問題,總是覺得自己的想法才是真知灼見。其實很多時候,你覺得不好、不對的事未必就真的是不好、不對的,很可能是因為你站的位置不夠高、格局不夠大。

因此,平時當我們對一個問題產生糾結或者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和判斷的時候,不妨把鏡頭拉遠,在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上放大你的觀察視角,縱覽全局,或許答案就更清楚了。

二、深刻的洞察

所謂深刻的洞察,就是能在紛繁複雜的表面現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質,抓住核心要素。

尤其是在不利的環境中整合資源,科學管理,正確決策,最終實現項目目標,首先要歸功於對局勢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一個有大格局的人,在做決策的時候會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忽略掉一切不重要的表面因素,找到問題的關鍵。

三、長遠的眼光

網絡上很多雞湯都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這個建議可能會另很多人感動得熱淚盈眶;然而真正的高手,都是“活在未來”的。

上學時,體育老師經常對我們講:“跳遠的時候,眼睛要看向遠處,你才能跳得更遠。”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也曾說過:“眼睛所到之處,是成功到達的地方,唯有偉大的人才能成就偉大的事,他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決心要做出偉大的事。”

你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就能達到怎樣的高度。

四、辯證的思維

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它要求人們在觀察和分析問題時,要從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入手,不能只看到一個個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現狀與它的過去和將來聯繫起來考查;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動和數量的增減,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和發展;在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時,要著重抓住事物發展的內部矛盾(內因),又不忽視事物發展的外部矛盾(外因)。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五、誠信的品格

格局,我認為格是人格,局是胸懷。提升格局,首先要修煉品行。忠、孝、仁、義、信。子曰:“仁者愛人”。人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不講誠信在社會上是站不住的,是要被淘汰的。古人講立德、立言、立功,就是作為一種德性要留給社會,說的話要能對社會有用,還要做事情言行一致,要為社會立功。

只有那些誠實守信、道德良好、品格端正、具有正面價值觀的人和企業,才能獲得長久的成功,以及可持續的發展。

否則,就算在短期之內取得了高額收益,未來也會為此付出更高的代價。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馬雲經常在世界各地做演講,開口閉口都是些“企業價值觀”、“使命感”之類的高大上詞彙,很多人都說他現在成功了就喜歡賣弄情懷,總愛講一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其實還真不是,這麼想的人只是因為他還沒到那個層次。阿里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最底層的決定性因素,並不是公司的技術、戰略和管理能力,而是企業一直以來所持守的道德理念、誠信原則,以及一種利他主義的商業價值觀。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無一不是講誠信、守道德、三觀正的人。

項目經理12年:放大自己的格局,需要把握好這5個維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