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衆科學素質丨老話題 新課題

公众科学素质丨老话题 新课题

公众科学素质丨老话题 新课题
公众科学素质丨老话题 新课题

“全球知識鴻溝和發展鴻溝仍然存在,放眼未來,深化務實合作,採取有力的行動,提升世界公眾的科學素質是全球科技領域共同應對人類的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重要舉措。”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9月17日舉行的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表示。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是衡量國家整體素質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指標,本次大會以“科學素質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聚焦“科學教育與人類未來”“科學素質促進與政府的責任”

等話題。

如何縮小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科學素質的差距?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減少災害風險研究所榮譽教授、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士戈登·麥克比恩說:“科學素質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2030議程的重要目標,我們要進行跨行業合作,共同制定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知識政策和做法,全面提升公眾科學素質。”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士馬丁·波利亞科夫介紹了英國在科學素質建設方面悠久的傳統以及英國皇家學會和他本人在科學素質提升方面的實踐和經驗,他表示,政策制定者、公眾、科學家和年輕教師都應該成為科學家的傾聽者。

在主旨報告環節,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西北大學董事會化學教授詹姆斯·弗雷澤·斯托達特介紹了美國化學會的“種子計劃”,它旨在幫助有興趣的學生在高校、研究機構和國家實驗室中親身體驗科學研究。

他說:“這是一項延續50年的公眾科學素質提升實踐,2017年有410名學生參與了這個項目,67%的學生認為這個項目促使他們進行更多科學研究,同時80%的學生來自於收入不到3.5萬美元的貧窮家庭。”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報告(2018年)》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已達到8.47%,縮小了與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這個數據比2005年的1.6%提高了4.3倍它也表達了中國在致力於全民科學素質提高的一個生動實踐,也走出了我們在發展中大國,特別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地區當中如何推進科學素質的重要實踐。”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表示。

而提升公民科學素質離不開科學普及,中國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對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截至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總人數達到185萬的專職和兼職科普隊伍。

當前,中國公眾科學素質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國家的支持和社會廣泛參與下,建立起了一個服務人民福祉的重要科學技術網絡。“我們同時也意識到,中國的科學文化積澱還不夠豐厚,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非常大。同時,中國的城鄉和區域發展還不平衡,優質的科普資源供給不充分。我們也期望通過世界各國的交流,不斷完善科學素質工作的體系,推動跨界融合發展和數字化,以協同形成科普的強大動力。”懷進鵬說。

來源丨中國科學報

公众科学素质丨老话题 新课题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原文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