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真的就好吗?

相信看过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人,都对赵德汉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受贿的金额——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

而面对满满一冰箱的人民币,他说出了这样的话:

穷养真的就好吗?

虽然赵德汉已经当了处长,但仍然是“穷怕了”,从表面上看,是小时候家境贫寒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但其根本原因是:儿童时代,金钱观没有受到家长良好的教育与指引。

与孩子“谈钱”,的确是每一位父母无法避免的教育话题。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跟孩子哭穷,而是努力拼搏着。

穷养真的就好吗?

哭并没有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自己穷,是自己需要努力改变的,不能把孩子拉进来被穷吞噬。

聪明人应该脑里有钱,而不是心里有钱,而教孩子认识钱,意义远在钱之外。看看下面两个人的故事,或许从他们从成长轨迹,你也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1

A君和B君的故事

A君和B君是来自四线小城镇的两个孩子。两家离得很近,生活条件都属于不好也不坏的那一种,父母教育程度都不高。A君的父亲为人家开车运输货物,母亲不工作,在家里带孩子。B君的父母都在一个小工厂里劳作,工作时间很长。

A君:

A君父亲每个月把工资收入交给他的母亲,母亲是个爱打扮的人,最大的乐趣是给家里人做好丰盛的早饭,把家里打理得紧紧有条,然后出去和邻居街坊聊天。家里除了日常的开销,其他都存在银行,当然A母亲还喜欢购置黄金。

A母亲也是个对时尚商品很感兴趣的人,知道哪里有性价比高的衣服,常常带着A君出去逛街,也会细心地告诉孩子怎么比价怎么砍价。

A君也是个很有生活乐趣的人,常常喜欢和母亲一样在厨房里面倒腾出美味的早饭。同时她在常年累月的积累中对商品知识了如指掌,身上常穿着款式新颖的衣服,也是同学们非常喜欢聊天的对象。

B君:

B君父母白天晚上都看不到影子,B君每天的早饭就是街对面的包子,她一年很少能够吃到母亲做的一顿饭。

B母亲是个性格非常要强的人,常和B父亲吵架,指责丈夫的种种不是。丈夫心思郁闷,工作更不思进取。家里的钱都藏在柜子里,很快就花得没有影子。B母亲说父亲都花掉了,B父亲说就这么点钱,能花到哪里去。

家里经济不好,B母亲觉得唯一的出路就是孩子了。她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业,仅要求孩子专心读书,不需要孩子洗碗扫地做家务,不需要孩子应付亲戚朋友,也不需要孩子了解家里的钱财事务。

B君从小听着父母相互的指责长大,也从中了解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所以自觉对开销降低要求。她很少和其他女生一起出去逛街,对女性商品一无所知,每天宅在家里看书,当然也对外面的新鲜事情不甚了解。所以虽然她成绩不错,但不擅交际,人缘一般。

穷养真的就好吗?

若干年后,他们长大了...

A君家存了点钱,在A母亲的建议下,在市中心购置了一套房子,全家都搬了过去,几年后房价涨了好几倍,家里条件越来越好。

A君从小和母亲关系特别亲密,长大后在母亲的介绍下嫁给了一个市中心的青年,和父亲很像,每月生活费上交,两人的性格都非常温和,甚至都不会大声说话。亲戚家都住锝很近,有事情都可以相互帮帮忙。

B君家和过去一样,依旧是那一套老房子,家里没有任何储蓄。

B君和母亲一样都是性格要强的人,但是从小和父母关系一般,甚至很疏远。她虽然考入一个不错的学校,但是毕业后不接受父母的建议,自己选择了一个其他城市的青年结婚,但婚后却和父母一样常常陷入争吵。(以上故事来自天涯论坛,为保护隐私,隐去真实姓名。)

2

“贫穷观”猛于虎

在A君和B君的故事里,可以看到贫穷和富裕发展的两条不同的轨迹,而划出这条轨迹的,却是深植在父母心中的思维方式。发家致富各凭本事,但是贫穷却有着一些特定的迹象可循。

1、贫穷的消费观

有贫穷观的父母本身就是对商品经济不敏感的人,比如B君的母亲,常年很少去逛街,常常贪图便宜和方便,就近选择商品。

偶尔带孩子去逛一次大商场,儿时的A君和B君如果对父母说:“我想要买这个,我想要买那个。”

他们的父母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A君父母:好啊,妈妈研究一下你想要什么。哦,这个商品是哪里出产的?什么材料做的?有什么玩法?...(和导购员寒暄一番)宝贝,妈妈觉得这个不太适合你,它有点复杂,等你再长大一点才可以玩。我们去隔壁再看看,找一个更好玩的好不好?

B君父母: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别买了,快走快走。(如果孩子哭闹,父母可能恼羞成怒,甚至对孩子大吼大叫。)

这件事情背后折射的影响是什么呢?

对于A君,知道了要对商品进行合理的研究和分析,逐渐了解商品的价值来自哪里,知道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钱不是不可以花,而是需要花在合理的地方。

对于B君,总是有种“我们很穷,买不起东西”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导致孩子的自卑感,令他的人生失去最基本的“底气”,甚至在很长时间里令他对高精尖或高大上的东西产生抗拒或者逃避心理。

2、贫穷的生活方式

越有钱的人,越是精打细算,会估量每一分开销的价值,并且把钱花在有投资回报的事情上。本文最开始提到的这位有钱的高中女生,大概就是受到这种思维影响,认为这种涨价没有提升她的投资回报率。

而没有钱的人,要么变成“守财奴”,要么就是穷大方。逻辑一:贵的东西不要买,没钱买不起;逻辑二:买廉价的商品就代表节省。所以他们只能拥有廉价的商品,不懂辨别商品的真正价值。而那些廉价的商品质量不高,导致他们的购买频率提高,又陷入一个“买廉价商品,短期损坏,继续买廉价商品”的死循环。

如果去B君的家里,总会发现某个角落堆满了玲琅满目的杂品,因为他们购买的东西非常容易损坏,而坏掉了又舍不得丢掉,总想着哪一天还能用,或者可以送给别人,可是常常别人也不要,只能堆在家里,越堆越多。

最深受影响的就在于,居住在这样环境里的孩子,以及每天受着贫穷价值熏陶的他们的下一代们。

3、贫穷的待人处事

在B君的故事里,可以发现她的母亲属于女强人的类型,性格好强,事事包办,然后又对丈夫诸多指责,而A君的母亲虽然不工作在家里休息,却深得丈夫和孩子的信赖,懂得享受生活,也为家人创造美好的生活方式。

把时间花在家人的相处上,给家人做一顿早饭,带孩子出去玩耍,和亲戚朋友聊天,为别人准备一份礼物...

宿命论者觉得自己的命不好,别人拥有很多机会。但机会其实是公平的,机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每一次交流,每一个感恩,都存在着机会。扪心自问,自己对此视而不见,则能责怪命运?

穷养真的就好吗?

3

该如何跟孩子谈钱?

一个孩子的内心是否富足或贫瘠,并不完全是由于物质是否缺乏而导致,而是一个家庭对待生活的态度。

即使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但如果过分地跟孩子强调金钱的来之不易或者大人处处对金钱执着,甚至将金钱的维持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上,那么孩子的内心也是不能富足起来的。

  • 不要告诉孩子,这个商品很贵,我们买不起。

    告诉孩子,我们每个月都有预算,现在已经超预算了,所以我们只能下次再买。

    告诉孩子,这个商品有比较复杂的性能,适合更大一点的孩子玩,所以等你再长大一点,我们就可以买这个商品。

  • 不要告诉孩子,家里没有钱,只能靠你了,你要好好上学,才能赚钱养家。

    询问孩子,你喜欢什么,为什么。

    询问孩子,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为你做什么。

  • 不要告诉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其他什么都不用你管。

    告诉孩子,要劳逸结合,只有强壮的身体,才能支持长久的学习。

定期给孩子零花钱。规定好零花钱的应用范围,比如告知孩子,以后想要买小玩具、小零食,都可以自己买单了。孩子想要什么的时候,提醒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

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合理理财,还应该教他们如何“给予”,让孩子明白,钱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工具,它的价值还应体现在帮助他人上。

我们要给予孩子爱的承诺,保证孩子内心的安定。这样,他们才会成长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