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董總寫《致股東的信》

格力電器業績出色,但分紅差強人意,無怪乎市場會用腳投票。

本刊特約研究員 孫旭東/文

8月30日晚,格力電器(000651.SZ)公佈了半年報。2018年上半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業收入909.76億元,同比增長31.50%;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下稱“淨利潤”)128.06億元,同比增長35.48%。

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格力電器上半年的業績可謂出色。2018年上半年,美的集團(000333.SZ)的營業收入只增長了14.60%,淨利潤只增長了19.66%;青島海爾(600690.SH)的營業收入只增長了14.19%,淨利潤只增長了10.01%。

在業績如此靚麗的情況下,格力電器的股價表現卻是不濟。8月31日,格力電器的股價收於38.95元,大跌4.06%,而當天滬深300指數只跌了0.50%。

分紅太少引不滿

我認為是投資者對格力電器推出的中期分紅方案不滿,部分投資者用腳投票導致了公司股價下跌。格力電器2018年半年度利潤分配預案為: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6元,共計派發36.09億元。

格力電器2017年度沒有進行利潤分配,而是承諾了2018年中期分紅。這次中期分紅可以認為是遲到的2017年度的分紅。2017年,格力電器實現淨利潤224.02億元,以此來計算,36.09億元的分紅其派息率只有16%。這麼低的派息率在格力電器上市以來也只比不分紅強上一點兒。

更令投資者震驚的是董明珠董事長(下稱“董總”)接受採訪時說的一些話,為了不斷章取義,我將她對“未來分紅的預期還在嗎?”這個問題的回答全部抄錄如下:

當然了,我們未來一定會分紅,但是在什麼時候分,分多少,我們要去思考,今年也許分紅,也許不分紅。如果從純粹分紅角度來講,格力對股民是負責任的,當時我們從股市上只募集了50億的資金,我們現在給股民的現金分紅回報已經超過了400億,從這個角度來講,格力電器已經完成它的任務了。

說老實話我支持不分紅,但我自身也是格力的股東,單作為我個人來講,更希望分紅,因為我不分紅,就少了近一個億的收入,要分紅我就可以多拿一個億,為什麼不分?但我不能站在個人受益角度來考慮,得站在企業發展角度去思考,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資金的保證,格力現在投資芯片,就是需要錢。

格力不是靠炒股票來支撐的,是靠自己的發展來支撐的,是員工創造財富,不是股民的錢在創造財富,是勞動創造財富,不是資本創造財富,這個概念一定要清晰。

市場解讀為,這樣的表態意味著格力電器未來分紅計劃的不確定性增加。如此,則格力電器股價的下跌也就不難理解了。

“股民”稱呼傷人心

董總在上述回答中多次使用了“股民”這一稱呼,作為一個價值投資者,我對此很不認同。

進一步考量,董總顯然不太理解“股民”的準確定義。截至2017年,格力電器累計實現淨利潤1076.14億元,累計現金分紅417.92億元。但是,這417.92億元是分配給全體股東(而不僅僅是個人投資者)的。格力電器的第一大股東“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和第二大股東“河北京海投資擔保有限公司”願意接受“股民”的稱呼麼?更進一步,他們是否願意承認,在回報股東方面,“格力電器已經完成它的任務了”?

再來看董總上述最後一段話,顯然,她同樣混淆了“股民”和“股東”,但有意思的是,她對自己的定位很正確——“我自身也是格力的股東”。

至於資本是否創造了財富這一問題,我只想問,如果資本在企業財富創造的過程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股東們何德何能讓法律規定他們享有企業的利潤?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

在接受《證券時報》社長兼總編輯何偉先生採訪時,董總還這樣說,“就像我做手機,別人說,格力做手機失敗了。我說手機如果失敗了,我的利潤為什麼還在增長呢?我既然做失敗了,我傷害了格力電器的利益,那格力利潤應該下滑啊?我沒有啊!”

瞭解格力電器的投資者很容易知道董總上面這些話中的謬誤——格力電器的絕大部分營業收入和淨利潤來自空調業務,手機業務的規模相形之下太小了,因而不能對公司整體的利潤指標造成什麼影響。事實上,在年報中分產品對主營業務進行披露時,都看不到其中有“手機”一項。

董總是出色的演說家,但無論是演講還是訪談,口頭語言總比不上書面語言嚴謹,也容易出現邏輯不通之處。因此,我建議董總不妨向巴菲特學習,通過寫《致股東的信》和股東們進行全面、深入的交流。其實,中國很多優秀的上市公司(如招商銀行、中國神華、福耀玻璃等)的董事長們早就這樣做了。

發展分紅宜兼顧

對於不分紅或者少分紅,董總給出的理由是——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資金的保證,格力現在投資芯片,就是需要錢。

這個理由充分嗎?我想起了小托馬斯·沃森在《父與子——IBM發家史》中講述的一件事情:

在我擔任總裁快滿一年的時候,艾爾·威廉斯到辦公室來找我,臉拉得長長的。他是一名理財高手,剛結完了1952年的財務賬目。威廉斯說:“孩子,我看你要出麻煩了。”原來,IBM這一年的銷售額上升了25%,但利潤卻沒有增加。我一聽頓時目瞪口呆。原因是我們的成本支出增幅十分嚇人,吃掉了六千多萬美元的新增利潤。要想挽回這種局面已為時過晚,大約一千七百萬美元的資金已被耗費。更糟糕的是,IBM沒有實行預算制度,花錢無節制以致超出了我們的預料。威廉斯和我都曾打算改改公司的這種花錢如流水的作風。

當天夜裡,艾爾·威廉斯和我通宵達旦,商量如何向股東們交代才能避免引起股票下跌。最後,我們決定,最好的辦法還是直截了當地說明我們資金的流向:即投入為保持公司發展而必不可少的活動,諸如開發新產品、擴大工程技術力量、僱用並培訓新的推銷人員等。

不出父親所料,當我們公佈這些數字時,IBM的股價保持平穩,沒有因此而下跌。當我去參加股東年度會議時,我一直提心吊膽,擔心有人會質問我:“年輕的沃爾森先生,你這種表現和成績堪當公司總裁麼?”所幸的是並沒有什麼人這樣質問我,但我感到身子在發顫。

吃一塹,長一智。我從這件事上得出了一個教訓,並認識到這是做生意所絕對必需的。於是,艾爾·威廉斯和我立刻把預算制度落實到所有部門,指定頭腦最靈活的人負責這項工作,並限令他直接向我做出報告。從此之後,每年年中我都能對年底的財務收支情況心中有數。

小托馬斯·沃森是IBM創始人老托馬斯·沃森的兒子,是一位極其優秀的企業家,他領導下的IBM對IBM360系統的投資論規模還要超過格力電器未來對芯片的投資,可貴的是,投資規模雖大,但“每年年中我都能對年底的財務收支情況心中有數”。我猜測,在“豪賭”的同時,小托馬斯·沃森不會讓1952年公司利潤不增長的窘況再現,換言之,他應該能處理好公司短期利益(年度利潤)和長期利益(長遠發展)的問題,兩者可以兼顧。

相比之下,董總“我們未來一定會分紅,但是在什麼時候分,分多少,我們要去思考,今年也許分紅,也許不分紅”這樣的表態說明她有可能對年底的財務收支情況心中無數,於是,發展和分紅難以兼顧。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包括董總在內的格力電器管理層提高管理水平就是當務之急了。

財務細節是魔鬼

然而,在認真閱讀過格力電器的半年報後,我對董總於公司年底財務收支情況心中無數這種猜測稍感懷疑。

與上年末相比,2018年上半年格力電器用於理財的金額增加了19.69億元,達到116.10億元。116.10億元是中期擬分紅金額36.09億元的3.22倍,在格力電器的歷史上,2016年度分紅最多,也只有108.28億元。

如果說格力電器不分紅或少分紅是為了公司長遠發展而儲備資金,而投資理財產品卻似乎沒有這種顧慮。

我還注意到,格力電器披露,投資理財的項目除了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發行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和貨幣市場基金,還包括優先股、債券等以美元計價的低風險投資標的,且除了貨幣市場基金的投資期限為不超過一年外,低風險理財產品、美元計價的低風險投資標的的投資期限均為“原則上不超過三年”——也就是說,超過三年也未嘗不可。在我看來,這足以表明公司的資金相當充裕。

如果是這樣,則格力電器管理層應該向小托馬斯·沃森學習的就不是預算管理而是對股東的尊重,董總寫《致股東的信》也就越發必要。只要公司管理層能和股東們進行開誠佈公地交流,格力電器一定會有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