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莫畏浮雲遮望眼

經貿摩擦升級、美國大選前景難測,中美因南海局勢、網絡安全……戰略與經濟對話第八年的歷史當口,兩國關係走到了異常敏感的時刻。

焦慮的情緒在最近幾個月開始引發共鳴。美國大選將在數月後見分曉,“中國牌”怎麼打是任何一個候選人繞不開的考題,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反建制力量興起的當下,接下來中美關係裡的更多矛盾並不出人預料。

過往八年,在中美關係的跌宕起伏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成為雙方重要的溝通渠道。這一渠道背後的牽引力無疑是兩國全方位全天候的經貿關係。介於此,穩定和提升中美關係依然大有作為。

經貿關係歷來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中美兩國接觸面的增大,相互依存度也使得中美關係充滿了“火源”,越是敏感和緊張的時刻,經貿關係的共識和底線越不能破,反倒成為一切反向力量的強大阻力,任外界風吹雨打,雙方形成以經貿合作衝抵摩擦的默契越深。

經貿穩定,中美關係便不會地動山搖。從長遠考慮呵護兩國關係,應緊扣現有共識,在經貿、科技、旅遊、清潔能源等諸多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將由選舉年和新發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和不確定因素降至可控範圍。

“你中有我,鬥而不破”,這條堅固的底線決定了中美關係不能被南海問題所綁架,也不應該被任何局部問題綁架。理解中美關係,需要適時剝離一些雜擾信號,正如習近平主席去年在美國西雅圖歡迎宴會上的演講所說: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兩個大國激烈地爭吵很正常,慣性地差異和分歧之外,還必須看到支撐兩個國家三十年來發展的最大力量,並非彼此“存異”,而是互相“求同”。從對方的發展中獲益,能夠讓彼此的國民生活得更加便利和幸福。

每天往返於中美兩國的人員超過1.7萬,商務、留學等交流已經成為“新常態”,經濟和人文不僅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更是中美關係註定“軟著陸”的“沉默多數”。

在國際國內形勢深入變革的背景下,中美關係越來越表現為兩個市場和兩個社會之間的深度交流與互動。本輪經濟對話的議題集中於中美BIT、化解過剩產能、貿易與投資、人民幣匯率金融市場穩定與改革等,早已遠遠超出了傳統貿易層面,而具有更多市場對接的意味。

37年前,鄧小平訪美,為中國的市場經濟打開大門,也為改革開放營造了長期有利的外部環境。如今,中國新一輪深化改革、經濟結構調整的窗口期,穩定而有利的外部環境同樣需要穩定的中美關係。

現在雖非最好的時期,亦非最壞的年代。奧巴馬說,期待今年9月訪華與習近平主席繼續推進中美經貿文化交往,相信同樣值得期待的還有中美關係新一輪“反彈行情”。

中美关系,莫畏浮云遮望眼

陶鳳

北京商報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