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就知道的道理,卻要在40歲才相信?

我今年35了,雖然平時有事沒事開玩笑說自己還是祖國的花朵,其實心裡面已經很淡定的接受自己是中年人的這個現實。這幾年網上到處都在說一個詞,中年危機,坦率講前幾年我也有一些感同身受,最近幾年好一些了。今晚得閒,給大家說說我本人的一些心得。

我是個心理年齡成熟比較晚的人,雖然你們平時在夜報裡接觸到的牛貓君貌似情商還可以,但其實也就這幾年的事。

早先的我真的挺幼稚的,我就說一件事情你們感受一下。大概在我工作的第三年,也就是24歲,有一個老闆想要挖我和另一個朋友,約了我倆週六在王府井邊上的東方廣場喝咖啡。

那是一個夏天,我覺得挺熱的,就穿著無袖的T恤+露到膝蓋上的運動短褲+球鞋,揹著個書包就去了,到了現場發現那個大我1歲的朋友穿著西裝筆挺,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裡。我倆見面他第一句話就是你咋穿成這樣出來見老闆,我懵逼,那該穿成啥樣?

後來老闆來了,聊完,我那朋友工資翻了一倍被聘走了,而給我開的offer只比我當時的工資多了500,我婉拒了。

這事一直到我快30歲了,才反省到當時的自己確實不妥,你們說我是不是挺晚熟的?

30歲前除了工作中必要的正式場合,我從不穿西裝和皮鞋,因為發自內心覺得自己還沒長大,也不想那麼快長大,所以結婚五六年也沒要孩子,確實沒有做好當父親的心理準備。

後面幾年陸續發生了幾件事,依次對我的人生觀形成了巨大的衝擊。

1、外婆得肝癌去世,這是我成年後第一次有重要長輩離世。

2、32歲那年兒子出世,初為人父的我心態有了巨大的變化。

3、母親滿齡退休,讓我意識到從小到大一直賴以依靠的老媽真的老了。

4、我成了一名證券網紅,每天都要面對幾十萬的網友。

在這幾件事的刺激之下,我的心理年齡被拔苗助長,連滾帶爬的迅速成熟。老讀者應該還記得,我早幾年還經常在微博上、微信上因為部分讀者的不友善而發脾氣較勁,停更夜報、在微博上對嗆。

現在的我不會再有那些情緒,再惡毒再變態的留言我也都是一笑置之,因我現在已經是一個成熟的中年人,雖然還不算油膩。

然後我也感受到了大家說的中年危機:

1、父母輩因為退休後收入下降,孩子出生後家庭開銷陡然增加,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經濟壓力就落到自己的肩膀上。

2、工作即將滿10年,會焦慮自己這10年的成長是否有價值,如果沒價值的話下面的年輕人一波波的衝上來自己怎麼辦?

3、未來的10年怎麼辦,怎麼規劃以後的人生?

這三個問題前幾年我想了很多,其實問題的本質都是一個字錢,儘量多掙錢,最好還是可持續多年的掙錢。說說容易,做著難。

這就要說到每個人從事的職業質量了,一個工作10年的人,和10年前的自己相比,體力和精力自然是不如的,所長者,無非是技術經驗和資源人脈。所以從職業生涯早起就應該注意這一點,儘量從事可以讓自己增加技術經驗,或者拓展人脈的工作,而避免做那些重複體力勞動的工作。

這道理很淺顯,大部分人可能語言總結不出來,但意思都懂的。就好比城市白領經常吐槽快遞員工資高,街邊賣烤串的收入高,但沒幾個白領真的會辭職去送快遞、烤串,不全是怕丟臉,關鍵還是那兩個工作主要是重複體力勞動,技術經驗和人脈拓展上沒成長。

再往下細化一層,我覺得人脈拓展比技術經驗還要靠譜一些,因為可能你多年積累的技術會因為一些大的行業變化而突然貶值,但人脈資源抵抗風險的能力要強的多,前者有些像重倉一隻股票,後者則像是投資了多隻股票的組合。

經常會有網友給我留言,說自己年近40,覺得不想在大機構、體制內繼續混下去,想另謀出路,問我怎麼辦?這種問題的答案其實很明顯,有技術或者有資源的想出來就出來,沒有的話就別胡思亂想。

這些道理25歲的時候知道還有些用,40歲才知道就只剩卵用,但糟糕的是,25歲就算有人說給我聽我也未必聽的進去,大多數人都是以自己的人生為代價去驗證那些別人給你勸了一百遍的真理果然是對的。

前些天有人和我說,努力堅持和耐心等待都是過去的成功學,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變化劇烈,各行各業的興衰週期很快,對於現在的人來說,選擇更重要。我其實內心很認同這個觀點,可是我又不知道怎麼教大家選擇,等哪天我琢磨出點名堂了,再和你們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