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訊」第一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綜述

「会讯」第一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一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

學術研討會綜述

朱雷

來源:《中國哲學史》2018年第1期

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九月初一日甲戌

耶穌2018年10月9日

「会讯」第一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學會主辦,哲學所中國哲學研究室、《中國哲學史》雜誌承辦,於2017 年10 月28 日至10 月29 日在北京舉行。

本次研討會共收到論文100 篇,參會學者逾百人,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編輯共濟一堂,就中國哲學的學術思想、《中國哲學史》雜誌的發展等問題,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近些年來,經學研究的興起,是中國哲學研究界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如何把經學研究與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優秀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繼續推動中國哲學的發展,這是很多與會學者關注的論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李存山研究員發表了《經學傳統與中國哲學》一文,提綱挈領地指出了中國學術的經史傳統與當今中國哲學研究的關係。

李存山研究員指出,中國古典學術中雖然沒有“哲學”之名,但有“哲學”之實,經書以及子、史、集中講“天人之道”的“大訓”,就是中國傳統的哲學。

但傳統的經學是以聖人之是非為是非,而哲學則必須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此,當前的哲學研究應該對經學採取一種學術求真的評判態度。

中國哲學應該反思和繼承經學中的“常道”,又應“通古今之變”,對經學中過時的因素有所“損益”和揚棄,以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張志強研究員發表了《經學何謂? 經學何為? ———當前經學研究的趨向與“經學重建”的難局》一文,反思了當前經學研究的現狀,並提出對“重建經學”的看法。

張志強研究員指出,近十多年興起的經學研究潮流中,有一類“文化政治動力下的經學研究”,這種經學研究實際上不過是晚清今文經學、尤其是康有為今文經學的當代回聲,但康有為的經學模式,無法承擔時代寄託於其上的“經學重建”的任務。

康有為( 包括廖平) 的今文經學在作為“事”的歷史與作為“義”的孔子立言之間造成了一種對立關係,這種“事”“義”對立的思路勢必會帶來一種歷史的和文化的虛無主義。

這是當下經學重建面臨的難局。張志強研究員認為,當前需要重建之經學,應該是一種“事義兼備”“理事相即”之經學。

今文經學所強調的“孔子之義”,恰恰是孔子對三代歷史的損益檢討中總結而來的“百世可知”的創制立法的道理。這種道理離不開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種道理而不斷延續成為中國文明的歷史。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陳壁生教授發表了《晚清經學的體系化》一文,討論了晚清經學如何回應時代問題。

陳壁生教授認為,晚清開始的經學體系化,是面對文明更新的需求,將五經之義理、制度重新塑造成為一個消弭內部異義、經義相互貫通,並且可以重新塑造人心秩序與政治秩序的體系。

陳壁生教授主要研究了康有為和曹元弼的經學體系。

康有為的經學重建,是要在“鄭玄方案”中重新拯救孔子,也就是將經學從多個立法者、多套法度,純化成一個聖人、一套聖人之法,而且是徹底脫離歷史而只有大義的孔子之法,並使孔子不僅是“為漢製法”,而且是為萬世製法,使孔子重新成為現代中國的惟一立法者。

曹元弼的經學體系化,在於用“人倫”去通貫整個經學大系。晚清的經學體系化是我們目前重思經學問題的重要資源和鏡鑑。

以上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和立場進行的研究與討論,極富洞見和啟發,為當下繼續推進經學研究,給出了極為深刻和重要的思考。

在經學研究的熱潮中,禮學研究也得到了相應的重視。從中國哲學史視角進行的禮學研究,更加重視對禮學思想的理論分析。

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吳飛教授發表了《〈禮運〉首章再考辨》一文,通過仔細對照《孔子家語》與《禮運》兩個文本,分析《禮運》首章,指出不能簡單地把大同、小康之演變當做歷史演變的兩個階段,而要當做經學思想在歷史演進問題上的展開。

《禮運》所構想的,是一種以禮為核心的歷史哲學,而不是按照經濟、政治的不同形態構想的社會發展階段。

大同之世是禮制的最高境界,而在通常的歷史進程中,這只是一個美好的理想; 小康之世是三代聖王治下的狀況,是現實歷史中,通過制禮作樂約束教化人民,所可能達到的最高形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劉豐研究員發表了《“無體之禮”: 先秦禮學思想的發展與轉向》一文,在思想演進和發展的脈絡中對《禮記·孔子閒居》中的“無體之禮”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無體之禮”的思想,一方面表現出儒家在傳承“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的同時,更加註重探討這“三百三千”後面所蘊含的思想含義,重視禮的哲學思想構建; 另一方面,隨著孔子對禮容的反對,儒家對禮容的重視程度逐漸減低,一些擅長禮容的儒家學者受到主流儒者的批駁,禮容一派最終衰落。

先秦儒學的無體之禮思想,對於當今進行禮制的傳承與創新,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儒家經典中,《周易》最富哲學性,也最受重視。

清華大學哲學系丁四新教授發表了《漢末易學的象數邏輯和思想主旨》一文,指出漢末易學認為應當根據天道來安排人間秩序和世間倫理,或者說人間秩序和世間倫理應當得到天道的肯定。漢末易學在重視名教和闡發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定之以“中正”“中和”準則,使得自身在價值觀上建立了被物事環繞的“太極”。

復旦大學歷史系鄧秉元教授發表了《易象與時間———關於易象學的論綱》一文。

鄧秉元教授首先基於相論視角,區分了人類知識體系中幾種對現象的代表性理解,並分別從熊十力、海德格爾兩條線索追問出德性易象學的基本思維方式;

進而通過《周易》卦序的詮解揭示出易象學的基本內涵,以及易象學對傳統中國學術的奠基意義;

最後從易象學角度初步探討了時間的意義以及歷史本身的先天結構,並對黑格爾、馬克思、胡塞爾歷史學說中的相關問題意識做出了新的詮釋。

如何對傳統經學的義理進行哲學化的詮釋和創造,是現代中國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當代的學者基於更為深入的西方哲學史視野,對經學傳統的哲學化詮釋,正日益深入。經學研究的興盛,已經成為推動中國哲學史研究的主要活力源之一。經學研究與中國哲學史研究正在形成齊頭並進、相互促進、有機融合的關係。

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優良傳統為當代的經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經學各領域的研究也推動了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精深發展。

此次“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對於中國哲學與經史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起到了應有的推動作用。

「会讯」第一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