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僅22,卻憑這段三分鐘哭戲拿獎無數!

文 | 縣豪


壁爐內劈啪作響,火星零落浮起。

熾盛的火光,輕輕投影到蒂莫西·柴勒梅德的臉上。他額前的捲髮,不諳世事地勾住他眼底的淚水。這個22歲的美國男演員,開始自己長達3分24秒的特寫表演。

他年僅22,卻憑這段三分鐘哭戲拿獎無數!

每一次嘴角的輕揚、眼瞼的微顫、鼻翼的翕動……都不能被浪費,因為這次表演既要風捲殘雲,也要細緻入微。它須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那些陽光、樹葉、池水、蟲鳴、果肉、短褲、單車、音樂、文物、哲學、悸動、試探、融合等等,全部再現一次,要高度濃縮艾利奧與奧利弗那六週的精華,甚至所有觀眾經歷過的夏日情事。

他年僅22,卻憑這段三分鐘哭戲拿獎無數!

柴火被燒碎的脆聲,漸漸裂開一道細縫,獨立音樂人Sufian Stevens的《Visions of Gideon》(基甸的幻象)通過這道縫,滲進整個場景,浸入蒂莫西·柴勒梅德在火光中閃爍的表情。他的眼淚似落未落,嘴角的上揚,唯有被火光映亮時才能被捕捉,這極為微妙的控制,彷彿回憶中的裡維埃拉之夏,正輕輕叩開艾利奧的門,發出一碰就疼的「吱呀」聲。

他年僅22,卻憑這段三分鐘哭戲拿獎無數!

門被輕輕推開的過程中,蒂莫西·柴勒梅德不僅完全讓自己被電影之夏的角色情感吞噬,更令盯著自己臉龐的觀眾,浸入這個意大利藝術家庭善解人意的冬日客廳,與他一起,高效地再次發掘與體驗艾利奧經歷的每個情感瞬間。

他既讓自己遵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更通過令人無法逃脫的共鳴,使觀眾不用通過臆想便成為電影角色之一。這是演員對觀眾做出的「只要你愛過」的承諾。

此時,他疲憊又脆弱地張嘴,痛開始呼吸。

他年僅22,卻憑這段三分鐘哭戲拿獎無數!

但唇間並沒有聲息。他只是在不斷抿嘴、咬牙。露出兩顆牙齒,用勁,卻乏力地咬住下唇。既而又讓牙齒退出,下唇帶動面部肌肉,在左邊臉頰擠出深深皺紋。他剛獲知奧利弗將婚的消息,這個消息尚未被濃烈的夏日記憶湮沒,痛苦與甜蜜互相穿刺,令他的表情無所適從,而淚,一直被含在眼底。

蒂莫西·柴勒梅德無聲地令人感知,在艾利奧每一根神經上尖銳燃燒的情緒,是如何地難尋出口。壁爐火光淡紅,與艾利奧的心悸如一紙之隔,卻無法將之融化。甚至火光的紅,都被他的臉吸收為表情的層次之一,正如「紅」讓59歲的英國演員加里·奧德曼在《至暗時刻》中成為丘吉爾的層次之一。

他年僅22,卻憑這段三分鐘哭戲拿獎無數!

加里·奧德曼

加里·奧德曼用眼睛、眼鏡框、眼神、嘴唇、語言,老練而機敏地捕捉在紅色房間中雕刻丘吉爾細節的鏡頭,讓這種捕捉和他的增肥、化妝、煙嗓等一起,完成一次完美「塑造」。但蒂莫西·柴勒梅德卻讓更高級的表演層次在「紅光」中閃爍,即我們觀影時夢寐以求的「表達」。「表述情感」,而後攜此情感「抵達觀眾」!加里·奧德曼是完全的丘吉爾,但蒂莫西·柴勒梅德已不僅僅是艾利奧。

他是每一個觀眾自己。

柴火噼啪,背後的虛焦場景傳來碗盤聲,艾利奧的身體用嘆息低低飲泣。嘴張開一條細縫,雙唇澀滯地顫動,危險的欷歔被輕輕呼出,淚水也終於落下。氣息的參差,使他的呼吸猶如具有生命,正在緩步走下樓梯。我亦嘗試如此呼氣,但沒有悲傷的奠基,根本無法賦予聲息層次。

他年僅22,卻憑這段三分鐘哭戲拿獎無數!

他不斷眨眼,黃黑的睫毛撲閃出新的溼潤,雙唇則將淚水抿盡。此時,他用右手食指與中指去擦拭眼角,卻突然反應過來似的,換為拇指與食指,擦拭中,眉峰驟簇。我設想自己需要擦淚,卻很自然使用拇指與食指,所以,他這裡的「換指」是多麼絕妙:因完全沉浸於爐火中劈啪作響的夏日,他遺忘了拭去淚水最流暢的姿勢,再換,似乎能依靠一種微妙的注意力吸引,使自己於電光火石間自悲傷逃脫。

之後,細膩至極的心疼再度將艾利奧捕獲。蒂莫西·柴勒梅德的臉,開始左右不停顫抖,皺紋每一次移動,都是再真切不過的掙扎。柴火偶爾燃得乾淨些,便讓他鼻翼與唇下的兩段淚痕,明亮更甚火光。此時悲傷溢出銀幕,將觀眾浸淫,銀幕界限不復存在。這是最高級的表演,因為它讓攝影機徹底消失。

他年僅22,卻憑這段三分鐘哭戲拿獎無數!

魯妮·瑪拉

魯妮·瑪拉在《卡羅爾》最後一幕,以富有千言萬語的堅定眼神,緩緩完成與凱特·布蘭切特的世紀對視,那時,銀幕不可多得地令時間靜止,但似乎仍可感受鏡頭的光芒,而在艾利奧的壁爐邊,火光已完全代替鏡頭,火光中的夏天,正將蒂莫西·柴勒梅德的美好逐幀放映。

艾利奧的母親與幫傭瑪法達,出現在他身後的虛焦中,擺放碗盤的動作,溫柔得如同鋼琴曲中一個幾不可聞的顫音。她們無法打擾艾利奧,艾利奧已沉入更深的回憶。

他年僅22,卻憑這段三分鐘哭戲拿獎無數!

又一行淚流下,下唇上的淚痕如金箔閃爍。漸漸,滿面淚痕中,他的嘴角又開始輕輕上揚,似乎這即將暫時結束的回憶,與他剛蹲在壁爐前的時光握了一次手。

他年僅22,卻憑這段三分鐘哭戲拿獎無數!

「艾利奧。艾利奧。」母親的聲音輕柔響起。

對於那六週的夏天,艾利奧猶豫了一下,朝母親的方向側過頭。音樂停止,柴火兀自噼啪。

至此,蒂莫西·柴勒梅德這3分24秒,概括了整部影片的氣韻,正如廖凡獨舞於《白日焰火》,宋康昊凝視於《殺人回憶》。

他年僅22,卻憑這段三分鐘哭戲拿獎無數!

這是一段無比貼切,就像幾秒鐘之後的性愛一樣真實至極、又令人決難自持的表演,它開啟了觀眾對於電影的新感官:共鳴之後的「成為」。

這種「成為」,讓我像一直在艾利奧衣服花紋中迷路的那隻蒼蠅,徹底迷戀電影(壁爐)的造夢火光,無論如何不願從蒂莫西·柴勒梅德身體的輕顫中飛離。

記住這隻蒼蠅,記住自己曾如此親密又悲傷地進入過一部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