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詩人自殺的很少,而現代詩人自殺的卻很多?

趙宋


海子、顧城都是當代著名的詩人,戈麥可能為人所知少一點,但這同樣富有才華的三位詩人,都選擇在90年附近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詩的悲劇,也留給我們無盡的思索。

顧城:“任性的孩子”與世俗對立

顧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 ——《遠和近》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一代人》

小巷/又彎又長/沒有門/沒有窗/我拿把舊鑰匙/敲著厚厚的牆 ——《小巷》

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現代詩句,都來自於這個天才的詩人顧城,他的詩敏感而細膩,曾是一代人的經典。

顧城生於一個詩人之家。文革期間,曾隨父親下放至山東的農場,在那裡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據說,他5歲開始寫詩,14歲便寫出了被認為是“朦朧詩”代表作之一的“生命幻想曲”。21歲的顧城正式發表詩作,後與江河、北島、舒婷、楊煉合稱為朦朧詩人。雖然,時至今日,關於“朦朧詩”的提法及其在當代詩壇中的地位,已有越來越多不同的看法,但顧城在“朦朧詩派”中確實是一個比較出色的詩人。不過,有的評論認為:“顧城的好詩不少,但一般化的作品更多,可見顧城的創作,還只停留在一個嘗試、摸索、尋求突破的階段。”

顧城死後,關於他殺妻並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種解讀,但至今沒有定論。

顧城悲劇的深層原因是他的極端個人主義。作為一個人來說,顧城的人生態度像他的詩歌一樣極具特徵,簡單歸納一下就是:極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極端愚昧的大男子主義,極端空想的自由主義,極端幼稚的幻想世界。

海子:理想是在中國成就一種偉大的集體的詩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於1964年3月24日,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海子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當時即被稱為“北大三詩人”之一。1984年創作成名作《亞洲銅》和《阿爾的太陽》,第一次使用“海子”作為筆名。從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時間裡,海子用超乎尋常的熱情和勤奮,才華橫溢地創作了近200萬字的作品,結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駱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詩》、《海子詩全編》等。

在很多文藝青年的心中,“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句話。這句話就海子所寫的至今仍被人廣為傳誦的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1989年的3月26日,剛滿25歲的詩人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就像他詩中所說——“我走到了人類的盡頭”。在當時的大學校園裡,海子之死是一個相當轟動的事。

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掃乾乾淨淨,歸還給一個陌不相識的人,我寂寞地等,我陰沉地等, 二月的雪,二月的雨。 ——海子《黎明》

今夜我不會遇見你,今夜我遇見了世上的一卻,但不會遇見你。——海子《情詩一束,山楂樹》

當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海子《麥地與詩人,答覆》

沒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沒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來。——海子《西藏》

雨是一生錯過,雨是悲歡離合。——海子《我請求:雨》

亞洲銅,亞洲銅。祖父死在這裡,父親死在這裡,我也將死在這裡,你是唯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海子《亞洲銅》

珍惜黃昏的村莊,珍惜雨水的村莊,萬里無雲如同我永恆的悲傷。——海子《村莊》

他的詩,溫柔而繾綣,意象豐富,令人回味無窮。失去海子,是中國詩壇永恆的悲哀。

海子在死前的相當長的時間時裡,是有精神分裂傾向的,直至後來發展為精神分裂症。作為詩人,他的性格內向、單純、偏執、倔強。天才往往內心是孤獨的,是我們常人無法理解的那種敏感又脆弱,不被理解產生的痛苦無法排遣,因此海子形成了自己孤寂的內心世界,四處都瀰漫著絕望。

海子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最天才的詩人之一,在他短短的25年生命中,留下了大量傑出的詩句。事實的真相如何,已經不得而知。但生命最後對“神秘主義”和氣功的崇尚,無疑使海子的生平更加迷霧重重。

戈麥:還未被所有人認識就已離去

海子的自殺,對戈麥的心靈衝擊和震撼都極大。在海子去世一年多之後的1990年底,戈麥寫了一首懷念海子的詩,詩名就叫《海子》。

1991年9月24日,有北大“校園詩人”之稱、畢業後任《中國文學》編輯的青年詩人戈麥,自沉於北京西郊圓明園附近的萬泉河,時年僅二十四歲。

戈麥對詩歌是真正有一種熱愛。

據西渡回憶,他第一次注意到戈麥的詩,是那首《冬天的對話》,詩句讓西渡印象深刻:“想起冬末/在故鄉的酒店中/躲避風寒……”西渡說,戈麥“寥寥數語就把我們帶進北方冬天的特殊氛圍”,從此不禁對戈麥另眼相看。

曾有人看過《戈麥詩全編》後感嘆道:“他的作品無一不讓我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堅硬、頑固、憂傷、愛。他是一個牽連了太多痛苦和理想的孩子。通過詩歌,他眼中的一切都會讓人感覺是那麼的充實和力量,但無奈的現實又讓他孤單。他只能面對著自己,面對著那個時代的單調。寫到這裡不禁哽咽。我一直堅信戈麥是我遇見過的最好的詩人,我羨慕他無與倫比的天賦,更嫉妒他澄澈的生命。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

草生長的時候,我在林中沉睡

我最後夢見的是秤盤上的一根針

突然豎起,撐起一顆巨大的星球

我感到草在我心中生長

為什麼都選擇自殺?

海子自殺後,曾經有人論及“海子現象”。戈麥自殺,令人矚目的“海子現象”立馬變成“海子-戈麥現象”。正式提出這一命題,是1992年11月,在北大“五四文學社”主辦的“戈麥生涯座談會”上。

北大曾先後舉辦了兩次戈麥的悼念活動。中文系系刊《啟明星》上刊出了戈麥的詩歌遺作,同時登載了戈麥的生前好友西渡的紀念文章《戈麥的里程》。1992年11月,由北大“五四文學社”主辦的“戈麥生涯座談會”在北大文化活動中心舉行,正是在這次會上,與會者提出了“海子-戈麥現象”。一些詩壇及文學界人士,將近年來先後發生的詩人之死,提升到了一種當代中國詩壇的重要的文化現象這一有廣泛意義和價值的角度來進行認識和討論。

當時,更有學者認為,倘若超越個體的角度,去思考“海子-戈麥現象”背後的文化內蘊,這將是二十世紀的最後光陰留給中國詩壇的一項課題。

為什麼顧城、海子、戈麥都選擇在90年左右自殺?

海德格爾曾說:“死亡是對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有所作為的可能性,是每一種生存都不可能的可能性、”當中國詩人在80年代遭遇到痛苦、體驗到這種不可能性,也就轉化為對肉體生命的放棄。


一往文學


人會自殺,肇因會很多,但理由往往特別簡單,簡單到可以只歸結為一句話:當一個人對生存的害怕遠遠大於對死亡的恐懼時,他往往會選擇自殺。

雖然沒有數據表明,在所有“行當”中,詩人的自殺率就要比其它的高;但是同樣早有研究說明,在非生存因素的“主動尋死”比例中,現代以來,詩人確實一直是重災區。

都是自殺,但是詩人的自殺我們確實關注更多。雖然有點拽文,但是這個理由還是說得通的:普通人自殺多是世俗世界給予的負擔過於沉重,說狠了是懦弱逃避;而詩人之死更顯示意義之死,更有精神上的悲壯性,更體現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也因此,他們的自殺,在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看來,總是有點莫名其妙的。比如海子,15歲上北大,19歲就當重點大學教師,父母安康,吃穿不愁,生活其實要比當時大多數人要順遂的多,實在沒有理由走上絕路。

生命的最可惜,在於不是馬雲的花唄,有了漏洞可以預支再還。總有些人,要為自己的才華、天賦甚至是天才付出沉重的代價。比如詩人,為異稟的天賦,支付無比昂貴的酬金。

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是,自殺其實是個很現代的觀念。這是精神分析學家早就有的主張了。他們說,無論中西,不管是不識丙丁的農民,還是天生憂鬱的詩人,過去時代的人們,其實幾乎沒有自殺的意識。

人作為生物,他的本能,是趨利避害,也是好生惡死的,比如動物再怎麼受到迫害,也是寧願苟且偷生不會自尋了斷。自殺不是容易的事情,甚至超出“人”的觀念承受能力。當年名伶阮玲玉自殺,向來看不起明星的魯迅也才會這麼動感情,寫文章感嘆,“自殺其實是不很容易,決沒有我們不預備自殺的人們所渺視的那麼輕而易舉。倘有誰以為容易麼,那麼,你倒試試看”。

過去的時代,也一樣日月升落、冬風夏雨、春鳥秋蟲,一樣有冷暖浮沉、炎涼世態、生死榮辱,但是整個社會是平穩的、鄉土的、恆態的,人的心態就不大可能有“存在反思”這種精神焦慮出現。他們也悲歡離合,也多愁善感,但是不大可能會自問:“我是誰?我在何處?我要幹什麼?”。這種精神苦悶是非常現代的。我十五六歲時寫日記,就常常這麼寫,但是翻閱古代文獻,你一定會發現這種心理焦慮古人極少極少。

太平犬,亂離人,都好死不如賴活著,才是古人的處世哲學。因此,古代歷史上,不是沒有自殺的詩人,也很多,但我們一想就很明白,這些人,要麼就是因為窮困,要麼就是因為尊嚴受辱問題,才走向自我毀滅的。

古代詩人也動不動“懸樑”,但都是為了奮鬥,為了以後吃的更好,穿的更香奈兒一點的。我們基本找不到有哪位古代詩人,吃好喝好,僅僅因為難以言說的鬱悶,然後不久發現他們吊死屋內的。

真的只有到了現代社會,才有大量的作家、詩人,不為生計發愁,前仆後繼,紛紛然走上絕路。

按照榮格的那套理論,詩人的性格就是“內傾直覺型”,較看重人事的效果,更有深刻的主觀感覺,往往上街連紅路燈的變化都會讓他或快樂或悲哀,這種人,他的內在想象十分豐富,幻覺、想象,超感知覺能力特強;同時,為人純潔,簡單,偏執,倔強,敏感,一旦沉浸在痛苦之中,會更加不能自拔。這樣群體,確實要比一般人更想不開。人常說哲人多長壽、詩人多短命,也是有道理的吧。

現代社會 ,日趨大眾化、商業化,理想主義、文學才華、精神追求統統成為笑話。在工具理性、科技主義、車貸房貸統治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是孤兒,都找不到回家的路,這樣的社會普通人感受到的更多是經濟的壓力,而詩人由於過度敏感和偏執,其實精神上更容易受傷,也更容易無法解套。也因此,我們看到了,在現代世界,詩人們幾乎是列隊“向死而生”:馬雅可夫斯基、茨維塔耶娃、西爾維婭·普拉斯、保羅·策蘭、海子、顧城、戈麥等等,這份“詩人自殺名單”要羅列起來,需要浪費好幾張A4紙。

但問題在於,不是詩人獨愛自殺,是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整個人類世界,像染上無解的精神瘟疫一樣,似乎都在爭先恐後地比賽著自殺。

詩人的好自殺,只能說是這個不正常世界的一種症狀,一股先聲。現代詩人或者說作家多自殺,並非無獨有偶。我所懷念和激動的文學,在20世紀以前,無論中西,多是浪漫主義式的,是狂喜的,是昂揚的,再不濟,也還是一種溫文爾雅的平和,予人以精神力量和信心。

世界文學、詩歌,到了20世紀,相信人是潛在的神的那種心情突然消失了。認為“人是一種無用的受苦”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席捲文壇,也侵蝕中西所有敏感的心靈。太多詩人感到痛苦,厭倦了生命,他們中的很多人,或者鬱鬱而終,或者乾脆自殺了事。從艾略特到勞倫斯,從薩特到貝克特,從朱湘到海子,從戈麥到許立志,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悲觀主義者仍然支配著當下的文學及詩歌。甚至可以很公平地說,如今任何一個作家希冀獲得諾貝爾獎、任何一位詩人想摘得“桂冠”的榮譽,他必須相信人類的生命是悲劇的,是徒勞的。這是怎樣一種變態?到底是詩人有病,還是世界有問題?

追究到根底,這根本不是詩人單獨的問題。這是現代社會所有人類的困境。 研究學者吳飛說,生活越富裕、科技越發達,反倒自殺人的就越多。對於很多現代城市部落裡的人群而言,遠方和未來,往往除了遙遠一無所有,如何去慶祝什麼太平盛世呢?

不過話說回來,這類問題,閒談閒談就好。我的人生觀,很淺薄也堅定,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我希望您也是這麼想的。


劉愚愚


法國思想家、諾獎獲得者加繆在其名著《西西弗神話》中提出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便是自殺。人類是為數不多的,會自殺的動物。而人群中的詩人,常被視作通靈者,被認為更敏感,更細膩,更豐富的詩人的自殺問題,就更容易引人注目了。


有人認為,古代詩人選擇自殺的很少,到了現代,自殺的詩人逐漸多了起來。

這可能是一種誤解。


一是,相對古代,我們對現代的詩人更為熟悉些,對歷史上的許多自殺詩人無甚瞭解,便得出了現代社會自殺的詩人更多些的結論。

在不怎麼讀書,對歷史文化隔膜的當代中國,因為不熟悉古代,而妄加猜測和評說的現象,比較常見。覺得古代自殺詩人更少,有可能就是因為對古代比較所致的誤解。


二是,似乎沒人做過全面詳實的統計,用數據證明古代自殺的詩人更少,現代更多。

網上評述古今中外自殺詩人的文字,多半是簡單列舉一些大眾比較熟悉的詩人,未能作窮盡式考察。因此,認為現代詩人自殺者更多,可能僅僅是一種直觀印象。這種印象,可能是片面的,不合事實的。



以上的兩種可能,很難完全排除。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現代文學文化史中,詩人和哲學家的自殺現象,已經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社會學第奠基人之一、法國學者涂爾幹 (Emile Durkheim,1858-1917)曾著《自殺論》一書,從社會學的角度,對自殺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考察。對自殺問題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讀下這本書。作者似乎有意避免從精神和信仰角度談論自殺問題,他好像有意避開從神學、宗教和倫理學等角度研究此問題,對個體自殺的原因和動機,幾乎全部闕如。

美國心理學家門林格爾(Carl Augustus Menninger)《人對抗自己:自殺心理研究》,恰巧彌補了涂爾幹著作的缺憾。


不過,上述兩書都未系統討論詩人自殺問題。答主也未曾研究過自殺問題,遠不能跟北大的吳飛老師等自殺問題研究專家相比,在這裡只簡單談下現代社會,越來越多詩人選擇自殺的原因。


首先,信仰的缺失、精神的空虛、生命意義的失落,可能是現代詩人自殺的最重要原因

上帝死了,超人未來,我們生活在沒有神靈,沒有激情的低谷年代。叔本華、尼采和荷爾德林們,曾經反抗過這種絕望,他們的肉體並不是自己消滅掉的,而在與失落的現代文明的大幕前,他們可能都扮演了悲壯的失敗者的角色,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死掉了。

他們的死,不是自殺,卻讓後來者清醒意識到,在荒原時代,突圍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如艾略特等人那般,成功皈依宗教,就只能在死亡的懷抱中獲取安寧。

許多詩人,正是這麼做的,於是,世人看見,詩人們一個個自殺而死了。

海子、戈麥等人之死,就有這種意味。


其次,現代社會物化傾向越發嚴重,人文精神及其價值,遭到極大壓迫,詩人們的生存空間,愈發逼仄,令人窒息的壓抑感,看不到人類和自身未來的絕望感,使得現代詩人們把自殺看作“突圍”或者說解脫的主要方式之一

顧城的一直幻想做“一個任性的孩子”,而成人世界,特別是現代世界,是很難容納肉體上已經成年的任性孩子的。久而久之,他們可能生髮出了一些心理疾病,再遇到一些契機,就可能釀成慘劇了。他們結束了自身的生命,有時順便帶走了別人的。

如果按照“物競天擇”的進化論觀點,這些自殺的詩人,都是註定要被“淘汰”的人了。只是因為他們有著出眾的詩才,而更受人矚目了。


第三,現代社會,人們似乎得以免除種種奴役,獲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事實上人們受到的約束和限制更多了,熱愛自由和個性的詩人們痛恨現代社會的禁錮和奴役,再三碰壁後,無望扭轉局勢的詩人們,可能會選擇自殺來殉自己的理想,或者維護自己最後的尊嚴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雖已小說馳名於世,他骨子裡更是位詩人,他的自殺,就帶有殉理想的意味,他無法繼續忍受人類之間的互相虐殺,一生連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曾經對人類抱有美好期待和幻想的他,最後深陷絕望的泥潭,最後,選擇以四了之了。

某些國家的某些特殊年代,有不少詩人、作家、學者選擇自殺,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最後的尊嚴了。


第四,現代社會變動更大更快,敏感、脆弱的詩人們,更容易受到傷害,當他們無法自愈時,可能會以自殺的方式,重獲對自身命運的主宰權。

詩人們是敏感而脆弱的,更容易受傷。詩人又是高傲自負的,自尊心極強,酷愛自由,渴望自主,當他們的願望一再落空,在現實中傷痕累累、身心疲憊之時,很可能會通過去死來博得最後一次自主。


最後,在精神荒蕪、文化衰敗的年代,人們對文化人的興趣,看起來可能更高,詩人們容易成為媒體的消費品,他們的自殺,會被媒體廣泛傳播。

因此,給人造成這麼一種印象,現代詩人特別喜歡自殺。其實,現代社會中,喜歡自殺的,不僅僅是詩人,政客、宗教徒、農民、工人等等其他領域和行業的人,可能一樣有許多人自殺,只是沒有被媒體格外關注而已了。



現代詩人自殺,除了文化、信仰、倫理學、人生哲學和社會學方面的原因,當然還有心理學、精神病學方面的因素,只是後者,在詩人們身上並不是特別典型,也非他們所特有了。本文也就略而不談了。



風雅人文觀察


我們先來看看有哪些古代詩人自殺。


就我所知的,第一個是屈原,第二個是徐渭,屈原一次成功,一了百了,徐渭尋死九次,非常慘烈,卻都沒成功,還在世上受罪。

屈原的死為後世的士大夫階層提供了一個範本:無力迴天時,當與家國共存亡。不是生命不重要,而是國更重要,氣節更重要,像伯夷叔齊就是此類典型,包括近代的王國維也是如此。


徐渭的生平我沒有去深入瞭解過,我覺得他是個志向跟生理共同遇上了難關的厭世者,生理上近似梵高,心理上近似於垮掉派文人,對時局、世道有著強烈的不滿和絕望,這種絕望結合了他孱弱的身體,遂使精神急速崩潰。但他不屬於典型性的中國傳統文人,他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是西方式的積極入世且具有批判傾向的,而中國傳統文人更重視修養身心,講究淡泊寧靜,泰山崩於前而目不瞬,所以徐渭式自殺並不多見。

除了屈原式為家國而殉難外,中國古代文人自殺現象確實很少,家裡揭不開鍋也要頑強地苟活下去,仕途上屢經磨難常被陷害也要忍辱負重地活下去,看似心理極為健康,精神力量強大,其實背後映射出來的是一種民族性的責任心,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不但是對父母和家族傳承的責任,也是對生命本身的負責。

我們再來看看有哪些現(當)代詩人自殺。

聞捷,1971年在隔離審查中吸煤氣自殺;

海子,1989年在山海關臥軌自殺;

戈麥,1991年在北京萬泉河投河自殺;

顧城,1993年在新西蘭殺妻自盡;

昌耀,2000年在西寧跳樓自殺;

這個名單遠未詳盡,還有數十上百倍的作家詩人從文/革以來以自盡的方式結束了生命,也有眾多知名度不高的小詩人自殺身亡,就不全部列舉了。

所列的幾個人,聞捷代表了在政治運動中遭受迫害的那一代人,他們是:傅雷夫婦、陳夢家、老舍、羅廣斌、李廣田、楊朔、周瘦鵑等,那樣一個非常時期,我們就不要指責作家詩人們不夠堅強了。


海子、戈麥和顧城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理想主義者,都跟現實一定程度脫節,但各自的生命走向有所不同,海子和戈麥有些不合時宜,在現代主義先鋒文學當道的時代,他們選擇了向後轉,在當時不被理解和認可也是正常的。這種情況跟路遙比較相似,路遙雖沒自殺,卻不被承認,無法改善生活,最終在貧病中死去。海子作為現代詩人,思考的深度和態度的決絕遠非路遙可比,作品與思想得不到時代認可的孤獨與茫然使他決定以死來成全。

顧城是個心智不成熟的“成年孩童”,他對世界和生活的理解比前二者要偏得多,他的戀愛家庭關係旁人或許不好置喙,但殺妻絕難原諒。前些年一些詩人想弄個“詩人節”,有屈原祭日、海子祭日和顧城祭日幾個備選方案,我堅決不同意後二者,特別是顧城,屈原已有節日,後二者無論水平還是人格力量均達不到紀念的程度,要也是在李白、杜甫和蘇軾三人中挑選。


昌耀是這些自殺的詩人中最大腕的,也是年紀最大的,他的自殺沒有隱含什麼教益,映射什麼背景,僅僅是患了絕症,病痛難忍,跟海明威一樣的原因。這種自殺的情況只能說明文人不像普通人那樣貪戀生命,哪怕長期拖累家人也要半死不活地捱下去。

總的看來,現當代詩人的自殺現象,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改開前被迫害致死,二是思想意識超越當時,有志難騁,陷入了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困局,三是因病自殺,重質量而輕數量。不能說他們不堅強,抗壓差,但是跟古人相比,確實對生命沒那麼看重了。


瘞花秀士


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為了不讓朋友們感到太壓抑太沉重,我準備用一種輕鬆的風格,和朋友們談一談自殺的問題。

我在高中的時候,讀過日本導演黑澤明的一本書。黑澤明說,自己的哥哥曾經說過,三十歲不成功,就自殺。後來黑澤明的哥哥真的自殺了。黑澤明在事業的低潮期,也屢次想到過自殺。這篇文章對我產生了很大的震動。當時我正處在青春年少,我眼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花兒開放點綴春天,空氣好像都是甜的,鳥兒的叫聲,在我聽來,都是對生命的禮讚。生活這麼美好,人為什麼要自殺呢?

其實,就像是生殖衝動一樣,自殺也是人的衝動之一。我有的時候在高樓的樓頂,或者在高山的懸崖峭壁上,總是不由自主的想,如果像一隻飛鳥一樣飄然而下,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我總覺得自己很變態,老是想著去死,而且怎麼能夠死的瀟灑一點。後來我竟然發現,真的有人和我一樣的想法。

自從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臥軌自殺之後,人們往往認為,詩人是一個容易自殺的群體。其實,這也不盡然。但題主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視角,為什麼古代的詩人自殺的多,而現代詩人自殺的少,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從中國文化和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成長史中去尋找答案。

縱觀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殺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若隱若現的線索。在春秋戰國時期自殺的文人並不多,那些慷慨面對死亡的,大多是一些為武士和刺客。中國的士人,一貫秉承士為知己者死的觀念,我的上級對我好,我就要為他賣命,事情做得不成功,那我就去自殺。其實這還是深受儒家思想中的以身殉道、捨生取義思想的影響。到了漢以後,很多文人的自殺多是在動盪的社會環境中,無法與社會和諧共生,在痛苦的煎熬之下,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點在魏晉亂世、民國和文革期間表現的非常明顯。

在法國人杜爾凱姆寫的一本《自殺論》中,把人的自殺分成三個類型,這種觀點,可為我們審視中國文人的自殺文化提供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杜爾凱姆說,人的自殺分成三個類型。第一是利己型,也叫逃避型。人們在生活中找不到寄託。第二種是利他型。人們認為生命的寄託早已超越了現實世界。第三種是動盪型。是在動亂不堪的社會中,人的心情極度壓抑,找不到出口,從而自殺。

在瞭解了自殺的幾種類型之後,我們進入正題,談一談古代詩人的自殺。中國人對於死,一般比較忌諱。第一,中國文化是一種重生的文化。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人主要是把自己的一生過得好,過的有意義,幹嘛想著去死呢。孔子還表達了生時就要努力,死後自會長眠的觀點。在道家文化中,更加重視生,道家哲學的核心是無為,而最終的目的是達到長生久視的理想。好好生活還來不及,幹嘛要自殺。在佛教中,也有類似的觀點。所以,一般來說,中國人不大提倡自殺。在和西方和日本的自殺文化濃厚的社會相比,中國文人的自殺還是比較少的。第二,中國是個傳統的宗法制社會,強調百善孝為先,強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你的身體和生命不完全是你自己的,而是父母給的。孔子的弟子曾子,在臨死前,還要人看看自己的腿腳還好不好,有沒有受傷或殘缺,因為身體是父母的,要是自己不珍惜自己的身體,就是不孝。孟子也說,中國人的觀念就是養生送死無憾。作為兒女的,他的職責是養生送死,你要是先死了,父母無人贍養,妻子兒女沒有生活來源,那你就是一個不孝、不負責任的人。所以,除非是走投無路,一般不會選擇自殺。第三,中國文人有自我心情調節的機制。這種機制就是儒道佛思想。年輕時候好好貢獻社會,在年老或者不得已的時候,就去學習道家的無為和佛家的慈悲,中國有的是好山好水,躲進五湖煙海之中,自得其樂,幹嘛要去尋死覓活?

屈原的自殺,可以說開了中國詩人自殺的先河。屈原身在楚國,是個浪漫主義的詩人,楚國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不大。屈原的自殺,是因為楚國的滅亡,他在長期的流亡中深感復國無望,深感作為亡國奴的恥辱,最後投江而死。這是一種為了氣節尊嚴和骨氣而死。在屈原之後,文天祥、陳天華的自殺同樣是愛國主義的節氣使然。對於這一種自殺,歷史往往採取一種讚許的態度,認為他們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死,死得其所,死的重於泰山。但是中國人對於因為自己想不開的原因,是不贊成的,認為自殺的人自私、糊塗,因為好死不如賴活著。

現代詩人自殺的最有名的是海子了。海子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在現實中無法與社會達成共識,他是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格,最後選擇自殺,他的自殺其實就是一種利己型或者說逃避型的自殺。

總之,有理想的年代,詩人們無法實現理想的時候,可能會選擇自殺,在沒有理想的年代,詩人們乾脆與世界共沉淪,在燈紅酒綠的時代醉生夢死,幹嘛要自殺?所以,對於有情懷的人來說,自殺是一種情懷,對於沒有情懷的人來說,醉生夢死就是一種情懷!


好玩的國學


 



我先以現當代詩人入題吧。民國時有在北京頤和園投水自盡的王國維,在南京跳江的“中國的濟慈”朱湘;文革時有煤氣自殺的聞捷,自縊身亡的陳夢家;90年代後就多了,割斷靜脈自殺的女詩人蝌蚪,綁石跳湖自沉的詩人戈麥,服毒殞命的浙江淳安詩人方向,在新西蘭寓所殺妻後自殺的顧城,山海關臥軌自殺的海子,用絲襪自縊在醫院的臺灣三毛,因病自縊的前中國青年報編輯詩人王長安,因肺癌折磨而跳樓自殺的詩人昌耀,在家自縊的河北唐山詩人周建岐,服毒自殺的女詩人諶煙,在上海跳樓自殺身亡的詩人胡河清 ,在家用菜刀自刎的雲南青年詩人餘地,在家自縊的廣東詩人吾同樹,在自家柴房自縊的四川詩人遊復民,用潔白哈達上吊的西藏詩人荒流,在深圳跳樓身亡的“打工詩人”許立志。在石家莊跳樓自殺的詩人評論家陳超,在北京懷柔山中絕食而死的詩人臥夫。82歲因病跳樓的文學大家徐遲。這些詩人就進入我的眼簾,這不僅僅是一張名單,也讓我沉思。當青年詩人餘地家中自殺,留下不滿3個月的雙胞胎兒子和患重症的妻子。一時間讓我心痛,是詩人“不負責任”嗎?同還是詩人百無一用?



翻開中國詩史,古代詩人數不勝數,自殺的詩人還真沒有幾個。 把因戰亂天災人禍的除去,屈原應該算是中國詩人中第一個自殺的吧。屈原忠心故國,抱石投河,為後世所尊敬,是獨一無二的。 初唐詩人盧照鄰身世坎坷,生不逢時,不受重用,又長年飽受疾病折磨,自沉於潁水之中。 明朝宋海翁也算是一個自殺的詩人。宋海翁能詩善畫,才高嗜酒,當世之人誰也不放在眼裡。酒後泛舟海上,仰天大笑:“堂堂七尺之軀,哪裡是世間那些普通的塵土所能掩埋的,就應該用大海來葬我啊!”說完,瀟灑地從船上跳入波濤。明末陳子龍兵敗被俘,在解赴南京的途中,投水殉國。但陳子龍不算真正的自殺,他是被逼,死於戰場。  


 

我對於古代詩人的死,大致總結兩點,一是死於政治鬥爭,二是死於戰場,至於真正自殺者,我還真找不到幾個人出來。

而現代詩人的自殺,我理解為一是當代社會壓力太大,詩人多清高,遠金錢權謀,其情感比比古代詩人更敏感更脆弱? 古代詩人在窮困精苦悶之時,他們會自我消解壓力,愛山喜水,獨善其身,借酒澆愁入詩。試觀詩史,有多少不得志之人的詩作留傳於世。而現代詩人呢,因為今天的大多數詩人成了社會的弱勢群體,面對種種打擊,困惑,迷茫,徘徊,痛苦,萬念俱灰下,總有我們不知就裡的某一根稻草把他們擊倒。



他們就像是溫室裡的花,出了溫室就有可能被幹死凍死,被食草動物吃掉。他們沒有很好地融入現當今的社會,當然就沒有了立身之地,他們就是以一個大孩子的心態思考處理著人際關係、經濟問題和情感問題,忽略了自己已經長大。



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的許多理想卻總是實現不了。於是詩人們就開始苦悶、於是想不開,於是用極端的手段來結束自己感覺到的無能人生。再有詩人寫出來的詩,自己都認為是傳世之作,但是讀者們讀不懂,看不明白的詩,誰還會為你的詩去到處傳揚去。還是一點就是他們詩中很少有關乎民生、關乎國事詩作甚少,多自我宣洩、文字遊戲。讓人沒有讀下去的動機。沒有人為你的詩去捧場,沒有人捧場的詩人自然痛苦萬分;極端之後,便走向極端,用軀體的死亡,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寫了很多,對於死者我們應該以尊敬,其是我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就再想,勇敢面對死亡的詩人們啊?你都不怕死亡了,難道你還怕活著嗎?


國學守望者


為什麼古代自殺的人很少,而現在身上的詩人很多?

縱向來看,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古代自殺詩人,因為年代久遠,因為信息閉塞,因為記載工具不完整,即使自殺了,引起當時轟動,但是我們如今,多數已經無從瞭解。比如同樣的,普通人,自殺者也很多,最多親朋好友,心疼遺憾,感嘆不捨,與大千世界無礙,誰會去一直記得他們呢。

橫向比較,現代社會,不光是詩人自殺,各行各業自殺的也不少,其中也不乏功成名就的人士。詩人天生敏感細膩,常懷赤子之心,不容世俗玷汙,有時候心態調整不過來,心理上的亞健康,就容易窘困迷茫,鑽在牛角尖裡出不來。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個人情感走入死衚衕,經濟上的窮困潦倒,等等等等,都會讓詩人生無可戀,走上不歸路。



而詩人的自殺,往往會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特別是別具才情的天才詩人,人惜其才,扼腕嘆息,深為遺憾,成為全社會的痛。

其實詩人自殺,古今皆有,最著名的莫過於古代的屈原,現代的海子。


“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三閭大夫,投汨羅江一躍,其文學成就和治國愛國情懷,深受後人的景仰,因而流傳千古。

前些日子還寫下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的海子,卻以臥軌這種決絕的方式,告別了這個 “你來人間一趟 /你要看看太陽 /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 的充滿陽光的世界。



《天問》《離騷》的屈原,讓我們今天有了一個深切懷念他的端午節。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結束了中國詩歌的一個時代。

泰戈爾說:“我們熱愛這個世界時,才真正活在這世上。”

而對於偉大的詩人來說,他們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們永遠活在這世間。


天若有情共沉醉


謝謝!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並不難!古代詩人自殺很少,是因其生活條件非常艱苦,詩人承受的壓力很大!做什麼事情很有一種堅韌性,那種堅韌性會穿透生命力而存在!矯情成份少,認真而實在的成份多一些! 而現代詩人生活條件好,三觀並非是正的!據社科人員調查,因知識的泛濫成災,知識也並非可以與人品掛勾!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含有幾許真意!以後的社會是知識型的社會!知識的多寡不再是評價唯一的理由,而人品成為其非常重要考量的標準。一個三觀不正的人,是非常脆弱的人,自然也經不起殘酷事實的考驗,自殺的情況也會增多。生活條件優越了便捷了,那麼人的心理承受力反而倒退了!這樣,是形成古代詩人自殺少,現代詩人自殺多的原因。

謝謝!





小夜曲的時光


因為時代的不同,同樣撕裂的靈魂卻因為不同的觀念而導致詩人不同的選擇。古代的觀念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和“父母在不遠游”,基本上身體和生命是屬於別人,不敢輕生。時代對詩人同樣的嚴厲,只是迫窘的詩人選擇隱遁的少林便有了“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派。


而現代受西方浪漫主義的思潮,基本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個自由是絕對碰撞現實的藩籬,而自由和生命一旦產生矛盾並且不可平衡,那麼只能選擇其一。這就造就了“海子”的臥軌自殺,詩和生命合一而悲壯。

這兩種詩人的走向,融入了詩歌,不得不說:行走的生命,瀝血匯成的歌。


大江者


古代詩人,和現在詩人,都不是自殺死!都不他殺?人殺死的人去死?哪個人沒有一個人願意去自殺?不論每個人怎麼死去的都是他殺,然後做了一個假象,逼真的假象迷惑所有的人,就以訛傳訛說人的自殺的被蠱惑挑畔陷害別人去自殺?我是堅強不去自殺……我跟黨革命……劉甲田親屬就殺寧安市,西溝村百姓,全知道別人說一年殺死西溝村11人?不論老少,李兆文他夫妻兒子不得糖尿病?都是人證明我說的話萬分的證確?影子,肖說,聽黃太太賣店說馬河鄉村,西溝村村馬河村2017被李兆文夜裡放化學藥品死去60人?為什麼李兆文夫妻兒子不得肝癌死?不得10年嚴重了糖尿病?逼迫殺西溝村王秀蘭得10年糖尿病治殺人視力看不清楚,殺許秀雲視力看不清楚?李兆文影子,高玉霞李兆文就讓她倆能看清楚字,不用戴花鏡都是人?證明李兆文夫妻親屬就是有化學藥品放著去殺害殘害他人,不得蠱惑人就是狠毒損歹毒長病的人都有德有兒有女殺人兒女?不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