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天人之道啟示錄

◆ ◆ ◆

文 |石祿生


1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現存一套奇特的明清時期無題字板,其之所以奇特,在於全套字板共八屏,其中有四則家訓家規類常見的字板內容,此外卻“摻雜”了四首出自唐代的詠物風景詩。如此組合,豈不是不倫不類?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該套字板內容的構成,固然是由題字制板人抄錄古代先人的各種文字粹語而成,而且每一屏抄錄的內容並不完整,但抄錄人絕非隨意行文拼湊,而是有意識地將修身之道與風景詩篇組合在一起,形成整套字板。

那麼,抄錄者或題字人為何要這麼做呢?這是有深層原因的。

我們預覽全套字板文字發現,四則家訓家規或修身之道文字,勸解的對象當然是人,所以可簡稱為“人道語錄”;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人道語錄

而四首唐代風景詩,描寫的對象包括了日、月、雲、山、樹等天觀景象或自然景觀。在古代人的思維中,這些具體的事物,都是天道的組成部分。因此這些唐詩在字板中充當了“天道語錄”的作用。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天道語錄

由此觀之,該套字板內容,在某種意義上是古代人對於“天道”的認識,以及“人道”的思想,二者有機組成。

因為,中國古代思想歷來講究天人合一、天人協調,天人關係不僅不是對立的,而且是相類相通、互為統一的。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為便於表述,我們特意將該套字板命名為“天人之道”系列文化字板。

既然在古代思想語境下,“天道”為大,“人道”次之,那麼我們在闡述全套字板語錄時,可按此序對八屏字板內容作一個排列,即前四屏為唐詩摘錄,是為“天道語錄”;後四屏為家訓家規格言,是為“人道語錄”。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但我們的闡述重點,是“人道語錄”部分,即用以教導世人為人處世或修身律己的家訓家規類思想文本。這類內容在字板中共有四則,來源出處各不相同。筆者分而述之。

2

“天人之道”系列字板第一則“人道語錄”,內容是這樣的:“正人先正己,治家如治國;先當重祖宗,慎勿慢親族。竭力事父母,小心敬伯叔;長幼必有序,夫婦在和睦。度量放寬洪,見識休侷促。”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全文通俗易懂,闡述了君子處世最基本的正己之道,強調:要敬重祖宗,不要慢待親人;要盡力孝順父母,對叔伯親人亦要敬重;長幼有序,夫妻和睦;關鍵要寬宏大量,切忌見識狹隘。

這則“人道語錄”,在歷史上非常有名,流傳甚廣,算是修身哲理中的名篇,世人給它取名為《修身常吟》,又稱《正己治家歌》。字板中的文本,跟歷史流傳的版本略有出入,個別字詞有改動。

但該語錄有名歸有名,它的來源出處卻不甚明瞭;原創者是誰,也基本沒有定論。後來有一個說法認為,它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與書畫家陳繼儒(又稱陳眉公)。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陳繼儒畫像


歷史上陳繼儒編著了一本名為《小窗幽記》的處世格言集,跟同為明代的思想家洪應明編著的《菜根譚》齊名,被稱為處世奇書。但在陳繼儒遺留下來的《小窗幽記》版本中,並無“修身常吟”這個篇章。

據史家考證,陳繼儒遺留的《小窗幽記》版本是有缺失的。缺失的內容中,是否含有“修身常吟”篇,已難以考證。不管怎樣,或許是陳繼儒的名氣實在太大,有人就把“正己治家歌”歸入了他的作品之列。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但說一千道一萬,陳繼儒的《小窗幽記》,本來就不是原創,就像洪應明的《菜根譚》一樣,它們都是古代民間處世思想的集合,來源十分廣泛。因此,即便史家的推論正確,陳繼儒也只能算是“正己治家歌”的編著者或記錄者,而不是原創者。

字板中第二則“人道語錄”如下:“欲寡精神爽, 思多氣血衰。少杯不亂性, 忍氣免傷財。貴是勤中得,富從儉裡來。溫柔終益己, 強暴必招災。善處真君子,刁唆是禍胎。”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此則語錄同樣是歷史上流傳甚廣的修身格言。字板中的文本,跟歷史流傳版本,遣詞造句亦略有出入。文本勸說世人:

要節慾,思慮不宜過甚,不貪杯,不要動怒;勤奮之人才有貴氣,節儉積累財富;性情溫和最終受益的是自己,脾氣暴烈遲早會招來災禍;與人相處要正直善良,口中刁蠻、挑撥離間的人,必是禍根。

該語錄文本的來源出處是《文昌帝君百字銘》,別無署名。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眾所周知,文昌帝君是歷史上民間和道教中人信奉的祿位之神,是虛構出來的人物。因此,《百字銘》的原創者必然另有其人,——但到底是誰呢?迄今並沒有定論。

有說法認為,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寫的修身格言,但查無實據;又有說法以為,其來源於明清時期的奇書《增廣賢文》;更有不靠譜的說法認為,這是清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陸潤庠的詩作。

後一種說法,當然是無稽之談了,陸潤庠作為書法家抄錄過《百字銘》存世是不假,但這則格言的流傳,遠遠早於陸潤庠所處的時代。

依筆者之見,這則“人道語錄”確實精闢,世人只要誠心吸收之,以為自省,這就夠了;大可不必糾結於它的原創者之爭論。

3

字板第三則“人道語錄”為:“凡語必忠信,凡行必篤敬。飲食必慎節,字畫必楷正。容貌必端莊,衣冠必肅整。步履必安詳,居處必正靜。做事必謀始,出言必顧行。”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這則處世格言對人的言行舉止做了詳細的規範,大意是:

說話要忠而有信,行為有所敬畏;飲食要節制,寫字作畫要端正;容貌端莊,衣著整潔;走路或在居室都要方正而安靜。做事要有謀劃,說話要配合行動。

這則格言是著名的中華歷史家規之一,它的出處是山西王家大院家訓家規。王家大院地處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千百年來赫赫有名,如今是著名的旅遊景區及影視拍攝基地。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山西王家大院


王氏家族自元代皇慶年間在此地開基以來,歷經明清兩個朝代,都是世所罕見的名門望族,也出過很多了不起的人物,經商的、讀書的、做官的、做學問的等等,應有盡有,名頭響徹朝野。

一個家族得以如此興旺,必然有著深層的內在原因,家風文化就是最重要的一根紐帶。以至於幾百年之後,王家大院的家訓家規被廣泛弘揚,被認為適用於世人。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本文論述的字板,本身就是明清時期的遺留物,能在同時期的字板中看見來自於王家大院的家訓家規語錄,足可見當時的山西王家大院名頭多麼響亮,影響何其深遠。

字板第四則“人道語錄”是:“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惠慎勿念,受施恩切莫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這是一則相當了不起的格言,它的出處,遠在東漢時期,原創者崔瑗是一個對後世影響很大的書法家和文學家,實際上他所在的崔氏家族在中國古代文學領域都有很高的聲譽。

更令人吃驚的是,崔瑗原創的這則格言,題目就叫《座右銘》。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看到這裡,相信讀者朋友跟筆者一樣,會生出恍然大悟之感。沒錯,我們通常所說的“座右銘”,這一說法就是來自於崔瑗,他發明了座右銘這種格言式的文本稱謂。

題外話不多說,我們來看看崔瑗原創的這則格言的大意,翻譯過來就是:

不要議論別人的短處,不要自誇長處。對別人有恩惠不要念念不忘,接受了他人的恩惠則不可忘記。

世間的虛名不值得羨慕,只要把仁義作為自己的原則就好了。隱藏內心想法,權衡一下是不是合乎仁義,然後再行動。這樣,別人有非議又何妨?追求聲名要符合實際,大智若愚是聖人之道。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毋庸置疑,這是一則儒家君子的處世典範之作,在它之後的千百年間,諸多儒家處世文本都有著它的影子。譬如不妄議他人、不忘他人恩惠、不圖虛名、仁義為本、大智若愚等等,都是後世儒家思想中很經典的原則。

4

接下來我們來簡略談一談“天人之道”文化字板中寓意“天道”的四首唐詩,全文摘錄如下(字板中有缺省),以供讀者賞析:

明月照高樓

唐·黃滔

月滿長空朗,樓侵碧落橫。

波文流藻井,桂魄拂雕楹。

深鑑羅紈薄,寒搜戶牖清。

冰鋪梁燕噤,霜覆瓦松傾。

卓午收全影,斜懸轉半明。

佳人當此夕,多少別離情。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璧池望秋月

唐·張子容

涼夜窺清沼,池空水月秋。

滿輪沉玉鏡,半魄落銀鉤。

蟾影搖輕浪,菱花渡淺流。

漏移光漸潔,雲斂色偏浮。

似璧悲三獻,疑珠怯再投。

能持千里意,來照楚鄉愁。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日暖萬年枝

唐·郭求

旭日升溟海,芳枝散曙煙。

溫仁臨樹久,煦嫗在條偏。

陽德符君惠,嘉名錶聖年。

若承恩渥厚,常屬棟樑賢。

生植雖依地,光華只信天。

不才堪仄陋,徒望向榮先。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山出雲

唐·李紳

杳靄祥雲起,飄颺翠嶺新。

縈峰開石秀,吐葉間松春。

林靜翻空少,山明度嶺頻。

回崖時掩鶴,幽澗或隨人。

姑射朝凝雪,陽臺晚伴神。

悠悠九霄上,應坐玉京賓。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參照字板可見,前四塊字板,每一屏均獨立摘抄以上唐詩一首,但均缺省了詩句最後一行。詩中分別通過明月、秋月、暖日、樹枝、山中的雲等,隱喻了為人處世的倫理之情、品行、品性等。這跟另外四屏字板載述“人道語錄”是相對應的。


天有道,人有情,看得明白,活得自在


這裡的四首唐詩,語境優美,只是個別字句略顯拗口,不易通讀。或許,這正是它們不為世人所熟知的緣故吧。受此影響,四位詩人之名,對大眾而言,亦顯生疏。

唐詩之美,意在想象。且留待讀者自行品讀賞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