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企業用30年打響「長城」商標,結果卻發現品牌不屬於自己

“長城”在國內算是家喻戶曉的品牌了,但同時也是最分裂的品牌。幾乎各行各業都能找到冠“長城”牌的商品,例如長城汽車、長城葡萄酒、長城計算機等等,除了名稱相同之外,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關連。而葡萄酒行業的“長城”品牌則更為混亂,甚至出現兩家企業同時使用的情況!

這家企業用30年打響“長城”商標,結果卻發現品牌不屬於自己

各式長城商標

最早使用,並打響“長城”品牌的是河南民權縣的“民權葡萄酒廠”,憑藉黃河故道獨特的地理位置,當地的葡萄種植頗具規模。鼎盛時期,種植面積甚至超過了新疆吐魯番。1963年,為響應國家出口創匯號召,“民權葡萄酒廠”委託天津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將葡萄酒出口至社會主義陣營國家。

這家企業用30年打響“長城”商標,結果卻發現品牌不屬於自己

民權葡萄酒廠

作為出口的產品,首先必須有個響亮的品牌。天津方面認為,“民權”的來頭太小,在國外壓根沒人曉得。於是由天津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代為註冊“長城”品牌,作為葡萄酒的商標。品牌的使用者和所有者不是同一人,這為後來的商標之爭埋下隱患。

這家企業用30年打響“長城”商標,結果卻發現品牌不屬於自己

當時國內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生產資料公有制,作為無形資產的商標也不例外。全國一盤棋,大家都在體制內,這商標在你天津和在我民權沒啥區別,都是為人民服務,沒必要分得那麼清。

1983年,天津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的上級,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中糧的前身)接管了位於張家口懷來縣沙城的國家葡萄酒科研基地(即後來的桑乾酒莊),並順手辦了個葡萄酒廠(就是現在的中國長城葡萄酒公司)。剛辦的廠,縱使有技術優勢,可是市場又在何方?當時“張裕”和“民權葡萄酒廠”是國內兩大葡萄酒企業,同為國家大二型企業,牢牢佔據著葡萄酒市場。同年,商標法頒佈。

這家企業用30年打響“長城”商標,結果卻發現品牌不屬於自己

很快中糧就扭轉了市場局面,因為大名鼎鼎的“長城”品牌的所有者,是自己的下屬公司天津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很快中糧就得到了使用“長城”品牌的授權,造成了兩家企業同時使用一個品牌,互相爭鳴的局面。中糧彷彿在向世人訴說:我的酒廠就在長城腳下呢!“長城”品牌我用得理所當然。可事實上,“民權葡萄酒廠”從1963年就開始使用“長城”商標,並將其打造成與“張裕”齊名的品牌。

這家企業用30年打響“長城”商標,結果卻發現品牌不屬於自己

中糧桑乾酒莊

1989年,天津方面要求“民權葡萄酒廠”每年支付一定數額的商標使用費。這也難怪,“利改稅”實施也有些年頭了,國企也要講效益嘛!雖然同是體制內的兄弟,但也必須按市場經濟的規則辦事。雙方簽約五年,至1994年4月28日止。

這家企業用30年打響“長城”商標,結果卻發現品牌不屬於自己

民權葡萄酒廠的長城葡萄酒

時間來到1994年,中糧和地方糧油公司已經脫鉤,天津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和中糧也不再是隸屬關係。雙方通過協議,中糧取得了“長城”品牌的獨家使用權,之後又受讓了“長城”商標。從此,這個“民權”酒廠經營了30多年的品牌,正式成了別人家的金字招牌!

為了繼續使用“長城”商標,民權葡萄酒廠”向中糧支付3000萬/年的使用費。那時候的3000萬可是鉅款啊,僅僅一年後,“民權酒廠”就因無法負擔鉅額費用,不得不註冊“民權”商標,重新開始。也就是說花費30多年,辛辛苦苦攢起來的品牌知名度,以及附在“長城”品牌下的各種國內、國際獎項、榮譽通通付之東流,等於是為別人做了件漂亮的嫁衣!

這家企業用30年打響“長城”商標,結果卻發現品牌不屬於自己

中糧長城葡萄酒

失去“長城”品牌的“民權葡萄酒廠”從此一蹶不振,2005年破產重組,之後又幾度易手,已不見往日光輝。如今提起“民權葡萄酒廠”,知道的人已經很少。而知道著名的長城葡萄酒,曾出自民權酒廠的,就更少了。

這家企業用30年打響“長城”商標,結果卻發現品牌不屬於自己

被浙江九鼎收購後民權酒廠

民權酒廠的衰落,縱使其內部管理存在不少問題。但是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導致失去主打品牌,無疑最終掐斷了它的命脈。通過這一事件,國人第一次認識到,商標原來這麼值錢。於是,不少人開始打起了搶注商標牟利的主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