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紹儀——一個偉大的外交家

1938年9月30日的上海,烏雲密佈,就像密集的日軍一樣黑黢黢地壓下城來。城內法租界的一個老者卻悠閒地和一個古董商研究著一個古瓷。古瓷晶瑩透亮,老者越看越喜。卻在此時,古董商溜到老者背後,突然掏出一把利斧,手起斧落,老者登時倒在血泊裡,氣絕而死。

第二天,消息一出,中日兩國震驚,都在質問是誰,為什麼要殺了這個老者?

唐紹儀——一個偉大的外交家

唐紹儀

這個老者名叫唐紹儀,是當時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是晚晴的第二代外交家,也是辛亥革命的元勳。沒有他,也許西藏早就被英國吞併;沒有他,也許辛亥革命無法順利完成,民主共和怕要推遲。唐紹儀的政治成就與他的好基友袁世凱密不可分。兩人交情過命,相互幫助。袁的每一次升遷,都提攜著唐。一正一副,一主一輔,兩人在波詭雲譎的近代史上發揮了大作用。

唐紹儀——一個偉大的外交家

要說他們的基情,得回到1880年代的朝鮮。

那時候大清國是朝鮮的宗主,內政外交都要管,甚至還有駐軍,將領就是袁世凱。唐紹儀也作為文官隨員派到朝鮮,參與外交和海關工作。1884年,他們都趕上了朝鮮的甲申政變。袁世凱果敢立決地衝入宮殿,劫持了朝鮮國王。唐紹儀則搶救出親清的大臣,並持槍守衛大門。等袁世凱趕到時,他看到門口持槍站站立的唐紹儀亭亭而立,器宇軒昂,不卑不亢。二人相見恨晚,互相欽佩。

這一年,袁世凱25歲,唐紹儀只有22歲。

從此,兩個年輕人在朝鮮過上了蜜月般的政治合作期,袁世凱提攜唐紹儀,唐紹儀則幫助袁世凱躲過日本人追殺,兩人有著過命的交情。以後的仕途上,更是你幫我,我幫你。

1895年,袁世凱歷任回國,袁舉薦唐紹儀為駐朝總領事;

1899年,袁世凱當上山東巡撫,唐紹儀也升任山東地方大員。

1901年,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唐紹儀也升任到天津海關道。

就在天津海關道上,唐紹儀的外交才華施展得遊刃有餘,他一改清政府對外唯唯諾諾的態度,敢堅決地說不。最大的成就便是憑三寸不爛之舌,破壞了英國吞併西藏的企圖。

西藏西連印度,俯視東亞,英國早就對這塊地方垂涎已久。20世紀初,英國發動兩次侵藏戰爭,老電影《紅河谷》便講的這個事。1904年,英軍長驅直入,佔領拉薩。達賴喇嘛出逃了,英國人擺出了《拉薩條約》,要將西藏納入英國的勢力範圍內,通知清政府趕緊過來簽字。唐紹儀在這種情況下出場了,他被任命為議約全權大臣,前往印度加爾各答和英國人談判。

英國人一見到唐紹儀就說:趕緊著,別廢話了,限你在某某日之前,把字簽好。(定期畫押)

唐紹儀說:還沒有談判,籤什麼字。(奉命議約,約尚未議,何能畫押?)

英國人說:你有什麼談判議約的權力,中國的權力又影響不了西藏,西藏人總是失言,我們才出兵保護英商,沒什麼好談的。

唐紹儀:英國既然接待我議約,我就有談判權力,也說明西藏主權在中國。《拉薩條約》侵犯了主權,我們有權不承認。我不是哀求議約的,如果在印度談不了,我們就去英國談!

說完,唐紹儀便把《拉薩條約》大改一番,“易其七八”。、

英國人急了,:《拉薩條約》已經是最後一稿了,還改什麼改?

唐紹儀:最後一稿?呵呵。英國和西藏僧人們立約,根本不是兩國的平等交往,哪裡來的最後一稿。

英國人:那好吧,我們承認西藏是中國的屬國還不行嗎?(承認中國為西藏之“上國”)

唐紹儀:不對。西藏和過去的朝鮮、琉求、越南等過不一樣,西藏的最高長官是通過金瓶掣籤,受清廷冊封,由駐藏大臣主持,所以中國是西藏的“主國”。

英國人:不行,我們不承認。

唐紹儀:不承認,我們就不談了!

唐紹儀認為“主權既不能稍讓,空談又類於哀求。”1905年12月,他瞅準時機回國,談判中止。唐紹儀的這一招大出英國人意外,因為鴉片戰爭以來,歷次衝突中,中國幾乎全是忍辱退讓。誰能想到唐紹儀熟悉國際法,在關鍵問題上寸步不讓。

唐紹儀態度堅決,是建立在他對國際形勢和英國內政的觀察之上。果然,不久英國總理由強硬派換成了溫和派, 中英又在北京開始談判。

為了促使該問題能解決,唐紹儀提議不在條約中明確指出上國、主國字句,通過其他條款間接表示中國對西藏的主權。1906年4月,雙方簽訂了《續訂藏印條約》,英國承諾不佔並西藏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國不準其他外國干涉西藏一切政治,確認了中國對西藏的主權。

唐紹儀憑此一舉成為了中國歷史傑出的外交家,既能堅持原則,又能折衝樽俎,真是表現了靈活的外交手段。不久,唐紹儀被任命為奉天巡撫,成為地方大員,與袁世凱一內一外,配合密切。他為了遏制日本在東北的勢力,努力在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的複雜關係中尋求一絲絲可爭取的空間。

唐紹儀——一個偉大的外交家

唐紹儀訪美的報紙

雖然唐紹儀和袁世凱過著過命交情,政治上的好夥伴。但二人卻是有本質差別。袁世凱是在宦海浮沉中摸爬滾打出來的舊官僚,有實力有勢力;唐紹儀的骨子裡卻是崇尚民主共和,他是留美幼童的成員,同年是在美國成長的。

為了培養新人才,清政府從1872年開始挑選聰明的小男孩到美國學習,先上中學,再上大學,畢業後回國效力。這是由容閎倡導的留美幼童計劃。唐紹儀的父親是廣東商人,眼界開闊,從小就讓他學英語。1874年聽說第三批留美幼童招生,立即給兒子報了名。12歲的唐紹儀便漂洋過海去了美國。

留美幼童們得到了中國千年未有的機會,彷彿做了時空機從中世紀末期一下到了民主先進社會。他們住美國家庭,上美國學校,從小和美國孩子一起玩耍,不但練就一口流利英語,而且侵染民主共和思想。中學畢業後,唐紹儀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剪掉了辮子。長期的西方生活,培養了他不同於傳統舊官僚的思維方式和政治信仰,埋下了民主共和的種子。

唐紹儀——一個偉大的外交家

幼年時期的唐紹儀

所以當辛亥革命到來之時,唐紹儀和袁世凱的態度和做法事迥然不同。1911年,武昌起義後,南北方誰都無法一下把對方消滅掉,傾向議和。袁世凱採取遠交近攻,一面暗地派軍隊進攻臨近的革命軍,一面派出好哥們唐紹儀,希望伶牙俐齒的他能爭取“君主立憲”。然而,唐紹儀心中的民主共和種子萌芽了,他已經是“身屬北洋,而心存共和”了。

南北議和發生了戲劇性一幕。南方革命派代表伍廷芳一見唐紹儀就說:“先停戰,我們才能更好地和談。”其實當時革命軍難敵北洋的虎狼之師,革命黨隨時都有被扼殺的可能,停戰有利於革命派。袁世凱他們卻想通過戰場的優勢取得談判籌碼。

但唐紹儀爽快答應:好!甚至進一步說“停戰不如罷戰!”他不斷勸說袁世凱全面停戰,真心實意談判。

伍廷芳說:“我們是主張民主共和的。不知道您對共和啥態度呢?

唐紹儀說:“我也贊成共和啊!我的共和思想比你萌發得還早呢,當年在美國留學時,我就崇尚共和了。目前不是談要不要共和,而是談要怎麼共和!”

革命派本以為民主共和是最難談的點,沒想到唐紹儀輕易同意。所以當時有人評價,唐紹儀“名為清廷代表,實則事事為革命軍設計。”

經過五次會議,唐紹儀和伍廷芳達成了有利於共和的議和決議。袁世凱卻受不了了,本想讓你爭取權益,你卻把我買了。於是袁世凱不久罷免了唐的議和代表身份,幾十年的友誼出現了裂痕。

但正因為唐的努力,辛亥革命免遭扼殺,南北議和也最終進行下去。清帝退位了,袁世凱擔任大總統。南方革命派必須要求內閣總理是同盟會成員,袁世凱不依。唐紹儀就說,“那我就加入同盟會,來做內閣總理吧。”當時似乎沒有第二個人能連接袁世凱和南方革命黨,於是唐紹儀組織民國第一任內閣。

唐紹儀——一個偉大的外交家

袁世凱發現身為總理的唐紹儀不再是唯命是從的幕僚。唐紹儀嚴格按照《臨時約法》組織政府,向國會負責,甚至經常駁回袁世凱的決策,老為一些問題和袁爭得面紅耳赤。唐紹儀認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到來了,而袁世凱豈容自己成為總理上面的“虛君”。

袁世凱唆使手下人攻擊唐紹儀,把唐架空,最終因為直隸總督王芝祥事件,唐紹儀憤而辭職,總理做了不到50天。三十多年的好哥們也一刀兩斷,分到揚鞭了。但是唐紹儀的政治生涯並沒有結束,他仍在今後的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政治鬥爭中發了很大的作用。1929年又跑到家鄉中山縣做起了縣長,當了總理又當縣長,一直被人讚譽。

1937年,抗戰爆發,定居上海的唐紹儀沒有西撤到內地,他的政治聲望很快引起日本人注意。蔣介石怕唐紹儀出任傀儡政權,便命軍統特務化裝成古董商,刺殺唐紹儀於家中。但事後,國民政府卻說並沒找到唐紹儀做漢奸的證據。

就這樣,第一任民國總理死在了自己人手中,讓人嘆息。後人對他的評價是,他憑藉著一生努力維護了國家主權,締造了中華民國,踐行了民主共和,無愧於青史留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