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七)御窯廠的貢獻

第一講 景德鎮與明清瓷器

江西景德鎮以生產陶瓷而蜚聲海內外。作為古代瓷都,景德鎮有漫長的陶瓷生產史。但到宋代“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才真正聞名於世。經過宋元兩代的發展,自明代起,景德鎮瓷業發展進入黃金期。朝廷在此建立官窯,帶動了瓷業發展,景德鎮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性瓷業中心,故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之說。清代景德鎮依然保持著中國製瓷中心——瓷都的地位。至鴉片戰爭後,景德鎮的制瓷業才隨著中國整體國力的衰退而衰弱。明清瓷器的發展與景德鎮的發展密切相關,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七)御窯廠的貢獻

「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七)御窯廠的貢獻

御窯廠的貢獻

明代景德鎮御器廠,自洪武二年(1369年)設置至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廢棄,歷時200餘年。清代御窯廠在順治時就已恢復。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後,御窯廠的運轉逐步走上正規,至雍、乾兩朝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政府控制下的御窯廠,在管理制度、技術分工等方面均有諸多創見,對中國陶瓷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七)御窯廠的貢獻


景德鎮窯制瓷圖

明代御器廠平時由饒州府的官吏管理,每逢大量燒造貢瓷時,朝廷都派宦官至景德鎮進行現場監督,稱之“督陶”。如永樂時派工部使祁鵬到廠監督,宣德時遣中官張善至饒州監督等。清代御窯廠在生產製度方面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在順治二年(1645年)徹底廢除了明代實行的強迫工匠入官局服徭役的匠籍制度,採取“按工給值”的僱工制,實行官搭民燒,並作為固定制度。其次改變了明代中官督陶“借上供之名,分外苛索”而屢出事故的弊端,採取選派督陶官(駐鎮或遙領)的制度。督陶官大多由皇帝親自選派,因而能夠謹慎從事,用心督造,為官窯瓷器生產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明代御器廠已對制瓷的各工序進行明確分工。御窯廠初設時有窯20座,宣德年間增至58座。御窯廠的窯有6種不同的類型,即風火窯、色窯、大小爁熿窯、大龍缸窯、匣窯、青窯。其中色窯燒顏色釉,缸窯專燒魚缸類大件,青窯燒小件陳設、日用器皿。御器廠內分工精細,設大碗作、碟作、盤作等23作,有工匠334名,作頭(工頭)58名。從原料開採到最後燒成,“一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大多數工序都有人專司其職,這種精細的分工協作,使生產專業化,從而促使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得到不斷提高。

清代御窯廠瓷器生產過程中的分工進一步精細,工人生產技術不斷專門化。據《景德鎮陶錄》記載,清代御窯廠共設二十三作,分別為:大器作、小器作、仿古作、雕鑲作、印作、畫作、創新作、錐龍作、寫字作、色彩作、漆作、匣作、染作、泥水作、大木作、小木作、船作、鐵作、竹作、索作、桶作、東碓作、西碓作。清代二十三作與明代的不盡相同,特別是其中的“仿古作”和“創新作”是明代所沒有的,這是清代御窯廠在仿古和創新兩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根本原因。

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產量,精細的分工是不可少的。分工細,工人所從事的工作專一,所專對工作的熟練度就能得到不斷提高,技術的熟練又為產品質量和產量的提高創造了條件。清代御窯廠分工之精細還體現在每道工序中,《陶冶圖編次》中提到當時描繪青花的分工情況時說:“青花繪於圓器,一號動累百千,若非畫款相同,必致參差互異。故畫者,止學畫而不學染;染者,止學染而不學畫。所以一其手而不分其心。畫者、染者各分類聚處一室,以成其畫一之功。”康熙時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曾記載當時一件瓷器在製成前需經70個工人之手,當時“從事這項工作的教友們,除非他們找到替工,否則連上教堂都有困難,因為這項工作若中途停止,即會牽連到全部作業過程”。這是當時景德鎮御窯廠分工精細、一環緊扣一環的真實寫照。


「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七)御窯廠的貢獻


《陶冶圖編次》插圖之一 第七道工序琢器造坯圖

「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七)御窯廠的貢獻


《陶冶圖編次》插圖之二 第二十道工序祀神酧願圖

此外,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個道光時期的粉彩“御窯廠圖”大瓶上,生動描繪了御窯廠的生產情況。圖中以繪於頸部的“御詩亭”為中心,正面御器廠的左右門旁邊各掛一面黃地墨字楷書“御窯廠”大旗。自左、右轅門的牌樓向兩面展開一幅白牆黑瓦、迴廊、洞門的圖景。在御窯廠內,各種工匠、雜役分別進行開採、送料、拉坯、成型、施釉、吹釉、畫坯、畫彩、晾坯、燒窯、出窯、運輸等活動,分工明確,並有管事、監工或坐或立於廠前的大廳內,對瓷器生產進行專業化的管理。


「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七)御窯廠的貢獻


景德鎮窯粉彩“御窯廠圖”大瓶

清·道光

高63釐米 口徑22釐米 足徑22.5釐米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