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想回到清朝做狀元?別做夢了,連狀元的門可能都沒有

眾所周知,清朝的科舉制度是沿襲明朝制度,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大關口。通過童生試的考生,獲得秀才功名;通過鄉試的考生,獲得舉人功名;通過會試的考生,獲得貢士功名;最後通過殿試的考生,獲得進士功名。所以,穿越回清朝第一件事,就是拿起課本,開始重新學習,準備童生試。

還想回到清朝做狀元?別做夢了,連狀元的門可能都沒有

童生試不是像現在一場考試就結束了的,反之要通過三場考試,分為“縣試”、“府試”和“院試”。:“縣試”在縣裡舉行,由知縣主持;“府試”在府裡由官員主持;“院試”在各省裡舉行,由各省的學政或學道來住處。只有這三場考試全部過關,並且取得優異成績,方可稱為“秀才”。考完童生試之後,擠進士大夫階層,就離出人頭地又進了一步。歷經了寒窗苦讀,通過第一場考試,更要認真讀書繼續努力,參加下考試。

還想回到清朝做狀元?別做夢了,連狀元的門可能都沒有

鄉試是三年一次,由朝廷任命的官員在各省城擔任考官。考試要連考三場,考三天,所以每位書生要在獨立的房間裡答題,考試期間,書生所有的行為都只能在這個房間裡解決,不得出門。鄉試的考生內容為《四書》、《五經》、八股文。據說鄉試是所有科舉考試中,難度係數最大、競爭力最激烈的一個環節。然而,通過鄉試後,就是當官的人了。

還想回到清朝做狀元?別做夢了,連狀元的門可能都沒有

第三個會試同樣也是每三年舉行一屆,由禮部主持,在京城貢院舉行。會試的考官由朝廷選派的官員來擔任。會試也分為三場進行,考試的內容與鄉試如出一轍。通過會試後,就成為貢士,之後就進入科舉制度的最高級別考試:殿試。

還想回到清朝做狀元?別做夢了,連狀元的門可能都沒有

殿試是由當代皇帝來親自主持,根據考試的最後成績分為三甲:一甲共有三名,稱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第一名通稱傳臚,賜“進士出身”;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

還想回到清朝做狀元?別做夢了,連狀元的門可能都沒有

其實,在古代那些複雜的考題不是真正的困難,最困難的是錢。現在讀書不僅要學費還要生活費等費用,而且一讀就是12年,費用簡直不敢想象,因此在古代想要讀書是要付出很多代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