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沙灣古鎮——豐富文化遺產的文化古鎮

沙灣古鎮始建於南宋,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曆史的嶺南文化古鎮。坐落於廣東省番禺區西南部,坐落在一塊以海拔198米的青蘿嶂為中心的低山丘陵臺地的東部邊緣,其三面被一群與青蘿嶂綿延相接的山崗環抱,屬於北江水系的沙灣水道由西北向東南經沙灣流出珠江口。

一村一史沙灣古鎮——豐富文化遺產的文化古鎮

追述歷史 尋找起源

據研究表明,直到唐宋之前,沙灣所在的這塊丘陵臺地還是一個海島。由於北江的沖積,河口逐漸向東南推移。在宋代,青蘿嶂的西、北方向已經成為陸地,北江河口則移至沙灣與順德大良之間。以青蘿嶂為中心的古代海島,由於西北面與大陸相連,成為一塊突出在沖積平原上的臺地。作為北江主流的順德水道,在青蘿嶂南側入海。於是在青蘿嶂東側的沙灣就成為位於北江河口旁的一處海灣,由於該海灣背向北江水流方向,在北江河口繼續向東南推移的運動中,很自然成為泥沙首先沉積下來的地方。這大概就是“沙灣”一名的來歷。沙灣也很自然地被珠江三角洲沙田的早期開發者選擇為定居點之一,成為宋元以後發育起來的番禺沙田區的一個自然起點,為它後來發展為一個覆蓋廣大沙田的地域中心奠定了地理上的基礎。

一村一史沙灣古鎮——豐富文化遺產的文化古鎮

沙田是由泥沙常年沉積而成,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除少部分為天然沉積形成外,大部分沙田是人工開發的。隨著沙田的開發,在民田與沙田交界處的沙灣逐漸形成小鎮。沙田的開發又與宗族的發展密切相關,其中不得不說的就是沙灣地區最大的宗族——何氏。

“沙灣何,有仔唔憂無老婆。”這是沙灣本地的一句諺語,反映的是當地的大宗族何氏,族產多,生活富足。據何氏族譜記載,其始遷祖何人鑑於南宋紹定六年(1233)從廣州遷居沙灣,何人鑑育有四子,其中長子何起龍是宋淳祐庚戌進士,從此奠定了何氏沙灣望族的基礎。在元末明初,何氏第五代族人何子海先是中舉,隨後在明洪武年間登進士,令何氏一族顯赫一方。明代,沙灣何氏的私產與族產都在不斷的增加。至明末清初時,已有幾十頃的規模。進入清代,何氏祖產在康熙時期就超過了100頃,清末更是到了超過300頃的規模。到民國時期,何氏所有的沙田已經達到600頃,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擁有祖產最多的大宗族之一。

文化遺產 別具一格的吸引力

沙灣古鎮集“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廣東音樂之鄉”、“飄色之鄉”、“中國龍獅之鄉”、“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民間雕塑之鄉”、“廣東省古村落”於一身,形成了沙灣古鎮特色的水鄉文化。其中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大量祠堂、廟宇等古建築和商業遺址、民居遺址保存完整。廣東音樂、飄色、龍獅、蘭花、飲食等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長盛不衰。

物質文化遺產

走進沙灣古鎮區,可以清晰辨析古鎮發展的歷史脈絡,現存的街巷錯落縱橫、宗祠古屋點綴其間、簷緣梁枋巧飾雕琢,沙灣古鎮“石階石巷”的古村落格局保存完好,並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國時期的古建築。是珠三角中心廣府文化的傑出代表,這裡的飄色被譽為南國藝術奇葩。

全鎮現存以留耕堂為典型代表的古祠堂約100多座,還有一筒竹、三間兩廊、鑊耳屋、高樓、西式住宅、自由式民居等建築。沙灣古鎮保存了大量磚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畫等藝術精品,藝術風格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

沙灣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市級文化保護單位14個,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文物點109個。

非物質文化遺產

沙灣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獅舞、廣東音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沙灣飄色、磚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何世良(磚雕)、周鎮隆(龍獅)、黎漢明(飄色)。

此外,還有許多傳統文化活躍在民間,如北帝誕、鰲魚舞、扒龍舟、養蘭、私夥局等。

飲食文化方面,沙灣姜埋奶享譽省港澳,傳統的菜色如雞絲釀芽菜、沙灣別茨鵝、豉椒碌鵝、狗仔粥、牛奶宴等也極具吸引力。

一村一史沙灣古鎮——豐富文化遺產的文化古鎮

一村一史沙灣古鎮——豐富文化遺產的文化古鎮

牛奶宴

一村一史沙灣古鎮——豐富文化遺產的文化古鎮

沙灣別茨鵝

一村一史沙灣古鎮——豐富文化遺產的文化古鎮

沙灣姜埋奶

探索起源 宗祠歷史

惠巖何公祠是奉祀何氏留耕堂第22世何惠巖及以下列祖的家祠,該祠背北朝南,頭門面闊10.3米,深6.1米,花崗石腳,3級石階登臨,大門為少見的“趟櫳門”,頭門的屋簷下有精美的灰塑和壁畫。

惠巖祠為二進式的小祠堂,跨過“趟櫳門”,面前有一扇褐色屏門,上面雕刻精美的花式和窗欞,十分古樸雅緻。頭門兩側耳房有木構子閣,房間北面開窗,陽光透過雕花木窗,營造出溫馨的氛圍。上、下窗外牆之間有綠釉瓷質欄杆裝飾。

一村一史沙灣古鎮——豐富文化遺產的文化古鎮

祠堂天井縱深4.4米,由花崗石鋪砌而成,兩側建有高牆,西牆開有小門貼巷,東牆開有六角門接書齋小天井,門上嵌陽刻行書“得少佳趣”石額,字體娟秀,伴以浮雕花紋裝飾,書齋亦為前後二進,中隔小天井,前座自建門口貼街。在小天井處還專門建有一口水井,井口為麻石砌成,井邊的牆腳陽刻“升泉地脈龍神”6個字。井邊牆上有精緻琉璃花窗裝飾,後座有木構小樓,樓前為飄廊。

一村一史沙灣古鎮——豐富文化遺產的文化古鎮

後寢深7.95米,前有3級石階與天井相接,前牆兩側有精細磚雕花窗,正中有墨色屏門,門上雕飾比頭門上的屏門更加精緻。門上有窗,窗門花格嵌有貝殼磨製而成的白色薄片,既為透光,也為裝飾,簷下有華麗雕刻的花衽板,所雕四時花果、吉祥圖案等均貼有金箔,門兩側各嵌一座大型木刻透雕雀替作裝飾,堂內無柱,由東、西兩座大型金字樑架承託瓦頂,樑架簡樸無裝飾,堂內奉祀設施已不存。

惠巖祠的主建築東側附建有面闊3.6米、與祠等深的二進精緻書齋。東為“達義巷”,祠西的小巷所居住戶皆為該祠子孫,巷名亦以“惠巖”而名之。

何氏大宗祠又叫“厚本堂”。始建於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後幾毀幾建,現規模是於清康熙年間擴建而成的,沙灣何氏大宗祠又名沙灣留耕堂,是沙灣何氏宗族的大祠堂。“留耕”兩字取自“陰德遠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意即建祠造福後人。

按民初版《何氏事略全卷》載: “……今覽舊譜,則前人亦幾費經營矣,其始建何時無可考,惟載重修始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按該祠現存的建築形制,構件用材、裝飾工藝等實物,如頭門上蓋之蓮花托斗拱、礪石為柱、沙岩華板飾件等觀察比較,均屬晚明遺物。據此,該祠的始建年代,應不低於晚明,而其後座及兩廊等,則為清代重修之物。

厚本堂面闊,進深三座,主體建築外有後樓,為該堂舊廚。同治末改修為有廳有廚,供小事聚會之用。頭門為歇山頂式,蓮花托斗拱,四柱和兩邊底梁均為礪石所造,橫樑雕有瑞獸、花草等紋飾,頭門兩倉臺外壁華板,通飾龍,馬,麒麟等瑞獸浮雕,線條粗獷,古樸傳神,是沙灣古鎮現存古祠中較好的一座,現為沙邊小學校址。

一村一史沙灣古鎮——豐富文化遺產的文化古鎮

留耕堂位於北村的“廬江嚀道”,為沙灣何氏宗族的始祖祠。始建於元代至元乙亥年(1275 年),數百年來歷經劫難,屢毀屢建。現時的面貌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始,按明製品官家廟的有關規格,先後共花了17年時間擴建而成。

全祠地勢北高南低,主建築佔地3334.25平方米,為五開五進形制,有頭門、鐘鼓樓、儀門、東西兩廡、拜庭、後寢和襯祠等各個部分。各建築物按古代宗法禮儀所需的功能而佈局,依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對稱展開,恢宏軒敞,其建築佈局、結構和典雅宏麗的裝飾,展現了高超的古建築藝術。體現出古代風水學說中的最佳選址與座向。

1983年,被譽為“七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的夏鼐老先生參觀後,評價留耕堂為“嶺南古建築綜合藝術之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